教案

(第14次课2学时)

一、授 课 题 目:第二章 说唱音乐

第二节 汉族说唱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各曲种的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弹词、鼓词的艺术风格及流派

四、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述与音乐欣赏、演唱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使用各种音响设备和音像资料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尤其强调对说唱风格的准确把握。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二)弹词类(30分钟)

弹词是明,清时期流行的说唱形式,原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后来流行区域逐渐缩小到江苏,浙江一带。目前流行的弹词类说唱曲种有江苏的苏州弹、扬州弹词、浙江的绍兴平湖调、四明南词、以及广东的木鱼歌等。弹词类曲种的伴奏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为主,由演唱者兼操。各种弹词曲种的曲调来源情况不尽相同,有艺人的创作,也有吸收民歌小调或南北曲曲牌及地方戏曲曲调的。

苏州弹词

产生于明代,与评话合称为苏州弹词。

演出形式可总结为说、噱、弹、唱、做,伴奏乐器以三弦、琵琶以及一些打击乐器。

唱词属于诗赞系,其基本句式是七字句,也有其的变化句式。常见的段式有上下段、凤点头、迭句等形式。

韵辙属于苏州方言声调。其规律为唱词的一、二句押韵,第三句上半句不押韵,下半句押韵。

基本唱腔结构属于混合体(单曲反复为主、板腔变化和曲牌体三者的结合体。)

唱段的结构分为起部、平部、落部三部分。

唱段的体裁有长篇、中篇、短篇、开篇之分。

流派有四大家:陈调、俞调、马调、丽调。

陈调:创始人陈遇干。曲调深沉苍劲,节奏平稳,旋律进行中常有同音重复和小六度、小七度、八度的下行跳进。最显著的标志是商调式的色彩最浓。唱腔结构比较规整,上下句结构,上句落sol,下句落re。欣赏《林冲踏雪》

俞调:创始人俞秀山。旋律曲折婉转,音域宽阔,气息绵长,常达两个八度以上。富于歌唱性,常用来演唱女性角色。一般为征调式。唱腔结构一般以七字句为主。最常用的句式是“二五”长上句。

欣赏《林冲·贞娘自叹》

马调:创始人马如飞。字多腔少,叙述性强。适于说唱长篇大书。音乐朴实无华。唱腔结构一般为上下句结构,上句落do或mi,下句落sol。 欣赏《珍珠塔·看灯》

丽调:创始人徐丽仙。早期旋律以低沉哀怨、细腻缠绵著称,唱腔结构一般为上下句结构,后期明朗刚健,善于表现英雄气概。唱腔结构上吸收了板腔变化体,有了大的结构段落的对比变化。

(三)道情(15分钟)

又叫渔鼓道情,源出于唐代道士在道观内传道时所唱的“经韵”,后来吸收词调和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唱的“道歌”。南宋时已有说,唱相间的讲述故事的道情.在以后的发展中,流布于南方的道情多成为说唱曲种,流布在北方的道情则多发展为戏曲形式.目前流行的道情曲种有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广西渔鼓,山东渔鼓,四川竹琴,河南坠子等。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本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河南坠子女艺人乔清秀(1910—1944)和她的师傅乔利元(后来成为夫妻)从河南到天津行艺。其间,她和乔利元一起充分借鉴和吸收戏曲和曲艺诸曲种的精华,丰富发展了河南坠子的演唱艺术,创造出一套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成为30年代雅俗共赏的一个流派,即“乔派”。在天津她获得了“坠子皇后”的桂冠。她的嗓音纯美甜脆,吐字清晰俏丽,以行腔明快、节奏流畅、音区变换自如而被时人称之为“巧口”或“俏口”。与同时在津、京地区行艺的程玉兰、董桂枝形成了三大流派。

欣赏《十个鸡子》

(四)琴书类(20分钟)

曲艺中的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琴书种类很多,有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贵州琴书、四川琴书、云南琴书等。各种琴书起源不一,大多是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有些是受滩簧、南辞的影响或由大鼓演变而成。如安徽琴书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区的老凤阳歌、泗州调、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琴书、山东琴书最早是农民在农闲时传唱自娱,后来发展为专业演唱。

山东琴书

中国曲艺曲种,流行于以鲁西南菏泽地区为中心的废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以嘉祥、巨野、定陶为中心,后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山东琴书最初叫扬琴,也有叫打扬琴的、唱小曲的,约形成于乾隆初年。早期为农民闲时自娱的庄家耍(又称玩局)。清末渐趋兴盛,名家辈出,分成了南、北、东三路,南路最早,以茹兴礼为代表,称为茹派,不用巧调花腔,重声腔、咬字,唱段多愤世之作;北路是以邓九如为代表的邓派,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见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则是以商业兴为代表的商派,唱腔优美,富有变化。

欣赏《梁祝下山》

(五)牌子曲类(25分钟)

1、单弦

单弦产生于北京,其曲调是由许多牌子曲和岔曲组成的,而牌子曲却来自于民间的各种小调,经过艺人们编写而成。

牌子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诸宫调,以及明代以后形成的民间歌曲。岔曲是起源于乾隆年间阿桂征金川时,军队中有一位叫宝恒的人,根据当时民间盛行的剧种高腔发展成的一种歌曲,所以最初叫脆唱,后因创始人叫小岔,所以又叫岔曲。当时以唱凯歌为主,盛行一时。后来逐渐扩大被称为岔曲,有些岔曲在中间加上小型曲牌,这种形式被称为腰截,从这时起牌子曲与岔曲合流。

单弦牌子曲最初演唱时用三弦伴奏,一人自弹自唱,所以称为单弦。20世纪四五十年代改为有另一人伴奏,演唱者手执八角鼓,因此它又叫八角鼓。

欣赏《松月绕》 教唱《二百元钱寄深情》

2、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迭断桥》、《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黛玉焚稿》、《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等。

欣赏《放风筝》 教唱《布谷鸟儿咕咕叫》

五、作业:

1、京韵大鼓的代表性艺人与作品。

2、苏州弹词的代表性艺人与作品。

3、各曲种的特点和风格是什么?

六、主要参考资料:

1、《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

2、《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王耀华、杜亚雄编著,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汉族民歌概论》 江明惇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七、课后记: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