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多年来,通过发展提琴特色产业,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小王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提琴之乡”。如今,竹沟提琴已经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出圈”的最大IP。

制琴工艺“传帮带”

打响竹沟匠心品牌

谈起竹沟镇的提琴产业,王金堂是不得不提的传奇人物。

20世纪80年代,16岁的王金堂揣上用卖麦子的钱购来的车票独自到北京闯荡,端盘子、做小工,只要能挣钱,再苦再累的活儿他都愿意干。

“品尝”了没学问、没技术带来的生存压力后,王金堂发誓要做出改变,“那时连做梦都想学一门手艺”。后来,王金堂偶然遇到一家工艺美术厂招聘临时工,不仅能学习制作工艺小提琴,还管一日三餐。他高兴极了,踏踏实实地跟着师傅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工艺提琴的制作手艺,并在一年后就当上了车间负责人,每月工资700多元。

而在观看了一场小提琴演奏会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王金堂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一定要学会制作能演奏的提琴”。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当时,有家提琴厂招人,王金堂毫不犹豫地辞掉原来的工作进入提琴厂。在那里,他掌握了制琴的关键技术,并打算创建自己的琴坊。

没本钱、没材料、没工具,白手起家做琴坊谈何容易。于是,王金堂动员老乡当工人,四处奔走找投资。1990年,王金堂终于和一家木材厂谈拢,合作开办一家琴坊。此后,他的制琴生意越做越好,他带出来的工人有不少也陆续建起了自己的琴坊。

无独有偶,就在王金堂创业的同时,竹沟镇鲍棚村农民李建明通过亲戚介绍也来到北京的提琴作坊当学徒,一路打拼成为制琴师,学得一手好技术,后来也创办了自己的提琴厂。2014年,李建明创办的提琴厂年销售额已达3000多万元,产品以出口为主。

就这样,亲戚帮亲戚、老乡带老乡,一批批竹沟农民来到北京学习制琴工艺,从业者近1000人,在制琴行业打响了“竹沟师傅”的名声。

王金堂展示自己用老料制作的大提琴。

家乡人变身制琴师

乐器产业华丽出圈

一间不起眼的农房里,王金堂的二哥王金成操纵着智能化雕刻机,对枫木原料进行初加工,一块块粗糙的木料在机器的雕琢下现出雏形。几名妇女坐在一旁的工作台前,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飞,毛糙的木料被她们精雕细琢成提琴琴头。

家住竹沟街的李荣两个月前来到王金成家学习制琴工艺,如今已基本掌握琴头雕刻流程和工艺要求,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

家门口就业拿工资,不影响接送孩子照顾家庭,对生活在这里的普通农民而言,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最早北上学习提琴制作工艺的王金堂提及当年往事,感受最深切的不是学习提琴制作过程中的艰辛与收获,而是远离故乡的忧愁与无奈。

1993年,他回到家乡,与镇政府联合建了一家提琴厂,年产提琴500把。但3年多过去,由于物流跟不上、信息不灵通、经营机制不灵活,企业最终倒闭。赔了本钱的王金堂重返北京,到李建明的制琴公司工作。

进入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异凸显,驻马店公路网和城乡物流网日益完善。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春风激荡下,城乡发展日新月异。2015年,确山县提出“欢迎闯天下的确山人回老家”。为吸引确山琴师回乡创业,把产业做大做强,确山县投资5.6亿元打造了占地40公顷的提琴产业园,产业园内不仅有厂房、宿舍、办公等配套用房,还建设了提琴主题公园、演艺厅、乐器展示大厅等文化设施。

2015年年底,王金堂、李建明等人进驻确山县提琴产业园。经过两年发展,李建明公司的工人数量从70名增加到200多名,提琴年产量超过5万把,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李建明的成功为返乡创业者树立了样板,60多名在北京的确山籍制琴师陆续返乡。16家制琴和配套企业入驻产业园,生产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贝斯及配件等30多个系列、400多种型号的产品。目前,确山县开办制琴及相关企业150多家,带动2600多人就业,制作的中高端提琴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出口欧美国家,年产值达7亿元,让竹沟提琴享誉世界。

小王庄村32户人家中,有16户从事提琴作坊,这些作坊主或多或少都跟王金堂有关。在竹沟镇,像小王庄村这样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每年生产提琴达40万把。

悄然改变的不止当地农民日渐鼓起来的“钱袋子”,如今的竹沟村乡村院落旧貌换新颜,发力打造“整洁、文明、卫生、和谐、绿化、奉献”六美庭院。凭借制琴产业,竹沟村更是入围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行列。

破解“成长的烦恼”

“琴二代”焕发活力

去年年底,王金堂用15年老料制作的小提琴经跨境电商平台销往葡萄牙某制琴师工作室后,高价出售给西班牙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并成功在西班牙管弦乐团、西班牙国家电视台进行演奏,获得了高度认可和评价。

“客户发来照片和表演视频并传达喜悦之情后,又追加了新订单。”王金堂说,从手工制琴历史来看,作坊里更能出精品,他坚信自己的选择。在王金堂看来,作坊“船小好调头”,利于创新。除此之外,王金堂还有远期规划:打造“大师工坊”,“甚至一个月就做一把琴,走高端、卖高价”。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如果把王金堂前半生的创业史比作一部前奏曲,那他现在进行的创新尝试,无异于一部狂想曲。38年的制琴生涯中,王金堂不断学习、借鉴、总结、提升,在提琴制作领域早已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与格局。比起扩大产能和提高利润,他更在意的是做大提琴产业文化附加值,破解提琴产业落地竹沟后遭遇的“成长的烦恼”。

2018年,竹沟镇政府出资从河南平顶山学院聘请专业提琴教师,在竹沟镇中心小学、竹沟初级中学、竹沟思源学校开设提琴特色班,培养了学生近200名。2020年年初,在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努力下,竹沟“小延安”弦乐团成立,目前有演职人员20多名,已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进行过几次公益演出。如今,越来越多的“琴一代”开始让自己的孩子学琴。目前,确山的“琴二代”们在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学校求学的不在少数。

“不仅会做琴,更要懂琴。”这是王金堂对“琴二代”的要求。“我们第一代制琴人只会做琴,不懂得赏琴听曲。一把琴是好是坏,只能由外人评判。”王金堂说,要想让提琴走高端之路,就必须培养出懂琴的年轻人。如今,王金堂的大儿子王玉民已经从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毕业。王金堂的二儿子王少斌也喜欢大提琴,今年9月将远赴俄罗斯求学。

“竹沟镇的‘琴二代’目前已经有60余名,经过专业的学习培养,竹沟提琴产业的换代升级将会在他们手中实现,也会让更多人听到竹沟提琴的音韵。”望着面前一只只金色的成品提琴,王金堂的话语凝重而深沉。有不放弃的年轻人,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竹沟提琴必将更具生命力。(刘峰 许伟 文/图)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