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沙人

不是网络传播,又有谁知道高邮有个王如大呢?连他地势相对偏远的家乡甘垛也跟着火了起来。拉了一辈子二胡,纯属业余爱好,从未奢望过出人头地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不小心成了网红。再遥远的物事哪能经得起网络视频的轮番推送,想不红都不行。这得感谢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恩惠,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通过一部手机随时知晓天下事。哪怕是远在天边,好玩的事都会像发生在你身边似的,真实自然,有料有趣。

初听王如大的一口兴化腔,理所当然地以为他是老乡。殊不知我自作多情,他的家乡在兴化隔壁的甘垛。那是一个两县交界的地方——当地人通婚可不问这个县那个县,于是语言交融混杂,很难分清是哪儿的人。兴化人说话是邮调兴腔,高邮人说话则兴调邮腔。其实也不用分清,地理相邻,文化相同,腔调相近也再正常不过了。

尽管我是乐盲,但他的二胡说唱有我家乡兴化腔调,免不了看了几段视频,觉得蛮投口的,顺便也推给其他朋友看了。也许有人觉得这些东西不登大雅之堂。不知是百姓不识好歹,还是专家故作高深,我也懒得去深究,反正网上还在热传的事实假不了。只见视频里的王如大沉醉的样子,坐在堂屋,眯着双眼,拉着二胡,其怡然自得的神态,穿着朴素的打扮,欢快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唱词,让小戏重回民间,多亲切啊。见惯了豪华制作的大戏,看到王如大这么一番原生态表演,一股久违了的艺术清风扑面而来,大有返璞归真之感,这可能是社会关注的主要原因吧。

视频下方评论区自然少不了热闹围观之余的评点。就着王如大的二胡说唱,喜爱的直抒胸臆,赞美的不吝辞藻,慨叹的抚今追昔,批评的快人快语。至于网友的隔空喊话,交锋更是妙语连珠,有志同道合的勉励,有针锋相对的互掐,有由表及里的探讨,有莫名其妙的烦恼,有态度真诚的规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源源不断的点评互动,不由自主地将王老汉二胡说唱一次次地推上热搜。

网红不网红的,其实与王如大并无多大关系。起居生活一切照旧,二胡说唱想玩就玩。其年轻时入赘到这个村庄,生儿育女,辛勤劳作,养家糊口,闲来拉个二胡玩玩,不知不觉,一个小年轻被拉成了老汉,一把二胡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全部。劳作之余,随手拉一曲,为枯燥的生活找个乐子解个闷。逢年过节,随口哼一曲,让浓浓的亲情多了热闹添了彩。生活本来平凡,但有智慧的人却从不自甘平庸,总有办法让年复一日单调的生活添上色彩,而二胡的旋律正是具体在王如大身上的一笔浓墨重彩。

一把二胡似乎成了王如大的标配,到哪儿都会带上它,一有空闲就会拉上一曲。弦断了,就换一根;鼓皮破了,就蒙层新的。侍弄保养二胡,使他兴趣盎然。这辈子,连同他手上拉的这把二胡,总共用过七把,其中拉坏了的居多,只有一把是不小心丢失的。什么都能丢,唯独不能丢的就是这把二胡,二胡简直就是他的命。两个女儿早已成家立业,一个嫁在邻村,一个按照农村风俗留在家里延续香火。孙女已在城里上班,节假日也会抽空过来陪陪爷爷,听听熟悉的二胡说唱,一来慰藉自己的乡情,二来逗老爷子开开心。孩子们也曾劝他进城享福,但过惯了乡村生活的他还是觉得庄上自在,什么时候都能拉个二胡过个瘾。有时还能到邻居家串串门,有一搭没一搭地谈天说地。衣食无忧的年代,一把二胡让王如大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饱满。

王如大的即兴说唱是要真功夫的。欢快流畅的旋律似乎没变过,但即景填词的本事不是什么人都有的。那天下午,我们到他家里造访,他听说来意,连忙跑到卧室取出二胡,在堂屋里随手拖过一张方凳坐下来,微闭着眼,松紧调弦,顺便试音,拉着二胡就唱开了。开场过门唱得很谦虚,“领导已到了场啊,把我吓一跳,心里呀直慌。他们要我啊,弄一段唱,又不晓得唱哪样?各人的情况总是不同样,有人欢喜唱淮剧,有人欢喜扬剧腔。各人主张不同,你们要唱哪一行?”下面唱的是学写数字,也是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一字一横长,二字配成双,三字中间一横短,四字连笔两竖外四方,五字一横一竖团住中间绕,六字三点一横长,七字把脚往上翘,八字一撇一捺两分张,九字勾上来好像花带雨,十字一横一竖两根枪。十字头上添一撇,是千里寻夫的孟姜女;千字头上一撇再拿走,她是十旬路上朱姑娘;十字底下添个口字,叫古城相会是刘关张;古字旁边再加个月,是胡敬德大将保唐王。”

这些唱词如用普通话唱肯定是不押韵的,但用当地方言唱却也是朗朗上口的,清新自然,诙谐幽默,在场的人听了无不发出会心的微笑。王如大自拉自唱的旋律很舒畅,恕本人才疏学浅,真不知是什么曲子,只晓得好听。二胡起家的市音乐家协会老主席夏峰微信告诉我,曲调是扬剧梳妆台。难怪这么熟悉呢,原来扬剧的民间传唱是那么的火热,其旺盛的生命力经久不衰。他们也许与我一样不知道曲牌,但并不妨碍他们张口就唱。至于那些唱词,纯属即兴创作,歇后语、口头禅、俏皮语运用恰到好处,不刻意追求对仗工整,但却也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唱得自然,拉得起劲,听得过瘾。其实,王如大唱的这一段,并无故作高声的卖弄,就是讲教孩童学写数字的故事,从一写到千,再从千说到民间故事,在特定环境下一听就懂,一唱就笑,你不能不佩服民间文化的神奇伟大,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传承发展。有王如大他们在,我们对文化传承发展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一个无师自通的巧农民将二胡拉出了生命的精彩华章。这得益于他不求闻达顺其自然的豁达人生态度,也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他自食其力的生存之道。靠一把扣人心弦的二胡,凭一腔张口即来的说唱,借农村大办小事的平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乡土文化魅力展示得气象万千,使百姓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一把二胡娱己又悦人,说唱的内容,将做人的道理,处事的规矩,向善的引导,变成了一个个有料有趣的段子,成风化人,润物无声,默默传承,悄无声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绵延不绝,固然是士大夫们的文化经典顶了天,但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立的地更是须臾不可或缺。正因为这样顶天立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生命饱满魅力无穷的,更是传承发展与时俱进的。

一把二胡,自拉自唱,行走乡村,舒适惬意,活得潇洒。投人缘的王如大因有一技之长而备受人们关注,农村的大办小事,二胡说唱都不会缺席。正因为热闹欢快,主人也从不小气,总会包个红封作为酬劳。王如大时有小进账,心里乐开了花,拉的曲调越来越欢唱,唱的歌词也越来越喜庆,把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过去总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况且现在风调雨顺,又有这么个吃香的手艺在手,你说王如大快活不快活?

有网友看了王如大的二胡说唱视频,将其与阿炳的二泉映月做对比。说同样是艺人,曲调是不一样的,阿炳始终流露的是饱尝人间辛酸痛苦的情绪,而王如大却是抒发着与美好生活相融的情感。这个类比合适与否,姑且不论。但王如大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娱己悦人,自得其乐又助人为乐,过上富足开心的日子,这不是时代的福音吗?他也许从没认为一把二胡在民间文化传承中有这么大的作用,但他的二胡说唱确实起到了文化传承的功效。那么多人喜欢听,那么多人自发看,网上线下都有人点赞叫好,这种“王如大现象”发人深省。文化要顶天立地,光顾了天,看不到地,文化又何以立足呢?这个问题值得文化人用心思考。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