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个坑今天明天空了答

这是个好问题

6月12

6月13凌晨。

原本昨天想回答的,但是又忘记了。

(先声明,由于是13号睡着了忽然惊醒,给手机充电等待的时候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有可能话语的逻辑有点混乱,请大概理解意思,理解不了也没事划走下一个就完了)

我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因为有很多时候雀氏面临着“编不下去”或者“不知道怎么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一般来讲可能是两种人可能会遇到:小白不知道怎么编,以及老手不知道如何跳出条条框框进行“创新”。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编曲的发展】:

结构以及和声变化(情绪)配器和音色的发展和变化(音色)动态的对比(留白和填充)1. 结构以及和声的变化/发展

首先先抛开一切不谈,回到在编曲最开始的时候,要做的事情其实就几个,一个是按照参考歌曲定这首歌整体的风格,情绪,甚至是主要的动机。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要考虑“歌曲的发展”以及以何种方式给歌曲留下发展空间了。

比如从我的角度来讲,咱就说流行抒情情歌。一般来讲结构上的设计

A1(主歌)-A2(主歌2或bridge)-B(副歌)-B2- A1'-A2'-B'-B2'-C(插段)-B''-B2''

像这个就是相对而言比较“现场“的一种歌曲段落设计。别的风格基本上也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动,比如最后没有C插段和后面两个B,可能改成只是B的伴奏重复;或者在第一次B1,B2结束后接一个4小节到16小节的间奏,然后直接就重复A2,跳过A1。

结构的设计就是”打地基“,你如何设计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和声编写,配器,以及最终的动态(音响效果)————想象一下,你在A1(歌曲刚开始)的时候只用了一个钢琴或者吉他,然后终于发展到B1了,你把所有的乐器都加进去了,用尽了毕生所学,但是由于结构设计的问题,你的结构可能是这样的:

A1-A2-B-B2-B3-B4-B5

这是一个朵玛离谱的设计,一般人都写不出来,结果导致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你让 B(副歌) 的和声连续重复了五遍,并且同样满满的配器。

!!!当然不是说这个结构不可以

毕竟是自由的音乐世界,想咋写都可以。如果真的想要写得好确实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先更到这,睡觉了,有问题留言,我一般不看私信。。。

看看今晚有没有可能更新一下

今天把期末论文写一下,看看今晚写完或者明天更一下

ok终于睡醒了,起来更一下。

先说明,每个人的写作习惯都不一样,没有绝对,比如有的人喜欢在一切开始之前就全规划好,包括什么地方用什么音色组合,什么地方大概怎么编。我个人的习惯是先写个大概,也就是基础的和声,结构写出来以后,对什么地方用什么音色有个大概的设计,但是具体的音色我可能会根据听感到那个地方再看缺什么。

2. 音色、律动的发展和变化。

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有一些歌不管怎么样就是副歌不太好听,情绪就是起不来,不管怎么样都中规中矩;相应的,有的歌,尤其是现场的一些歌,虽然套路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场的这些编曲都能调起情绪。

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引起了人情绪的变化?

对比

音色的对比,和律动的对比。

什么叫给音色和律动留发展空间?换种方法问:怎么才能突出副歌?

很简单,副歌快,只要主歌慢就能突出;副歌起情绪,只要主歌情绪压着走就能突出副歌。

这就叫留发展空间。

编曲无非干的就是一件事,不断地变化,避免引起听觉疲劳。

你通篇只用四大件编曲,如果是摇滚现场还好,现场可以靠快节奏,音量和现场的氛围弥补音色少的问题;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本身就很慢的抒情歌,而且还是制作出来放到耳机里听的,就不得不在音色和律动上进行设计。

如何起情绪?主歌只用钢琴,第一次副歌不进鼓,bass这些东西,就加一个大提琴两个小提,然后做一个小小的高潮,B段结束之后接一个四小节-8小节的间奏,进鼓击边+bass+吉他+钢琴走A2’,进B2的时候可以把所有乐器都加上,这个时候起了还没全起,不然的话后面的大副歌就起不来情绪了。所以这个时候进C段对比段,就是为了和副歌段形成律动和音色上的对比。在进行短暂的对比之后,迎来一个小弱起,这个时候乐器一件一件的进,大概四小节,来一个所有乐器一起进入,到了最终的大高潮。

上面说的可能复杂了一点,但是基本上一般的现场(我是歌手,蒙面歌王,好声音之类的选秀节目)用的都是这种套路。 配合上歌手撕心裂肺的歌声,很轻易地 就能带动听者的情绪。

总结一下,给音色留发展空间就是别总是那几个乐器,不同的段落用不同的乐器。乐器的使用也应该是递进的状态,单个乐器演奏的时候,突出的是乐器演奏法的细腻:力度的强弱,技法的使用,音区的扩张。这些东西都是音色的细节,只有在乐器少的时候才能听到的。等到起情绪的副歌的时候,其实啥也听不清,听的就是个大概的音色,加上副旋。真正起情绪的时候就是吉他使劲扫,钢琴使劲砸,弦乐可劲拉,人往死了唱就完了。

先更到这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