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日常开音响放歌,然后播到《卡农》D调钢琴版,刚好看到知乎的推送。光是大学两个字,就已是感慨万千....原来已经离校快四年了,原来以前在音协的每一幕都记忆犹新。

最值得骄傲的事,当然就是加入学校的音乐协会了。大一时不是有社团招新嘛,热闹的很,和室友们逛了好几圈,最后我选择了三个社团,分别是音乐协会、棋社、摄影协会(我们学校加入社团还要给社团费20元呢!还有收据的哈哈哈),以及系学生会的文娱部。大一看什么都新鲜,每天忙忙碌碌的也很开心,到了大二要面临选择,因为一些事纠结过很久,不过最后还是如愿选了音协,并胜任“艺术部部长”,嘻嘻。

大一学生参加组织一般的身份被称作为“干事”,就是打杂的,每个部门都有10个小伙伴左右。到了大二会有一个面试的流程,可以竞争去当“部长”,相当于管理层了。然后到了大三,如果你还有能力以及意愿,则可以继续竞争去做主席。那就很厉害了~~每个学校每个组织的风气都不一样,在我们学校,音协的声誉在众多组织里面还是杠杠滴~大学生圈子,最重要是团结以及组织内在的持续性和传承性,音协也因此用它独有的魅力变得越来越好。

我一直记得志鹏师兄跟我们聊天时说的一句话,他说大一时音协就像母亲,不计回报的在她身上付出,多累都满足。大二的音协就是老婆,要承担责任了,做事情要考虑更多方面了。大三的音协则是孩子,女儿一般,继续不求回报的照顾。嗯。。说到这儿志鹏的眼里总会散发出他独有的迷幻眼神,这和他弹吉他唱摇滚的神情是不一样的。

跟音协发生关系的每一天情感都不同,也并不只是快乐,各种情绪的积累才值得回味。分享一个经历吧,在音协发生的。

音协有个传统,即每年雷打不动举办两场晚会——小晚会和大晚会,嗯,简单粗暴的称呼,当然每一期都有相应的主题。小晚会集中在每学期开始的12月这样,自嗨的性质比较高,可能是因为场地比较小,显得更加亲切紧密,再加上小K房独有的“昏暗灯光效果”,特别有一种地下乐队专场的感觉哈哈~心情也会更加轻松些。大晚会就不同了,一般我们会集齐各路资源,召集各方大神,从编排节目到宣传到赞助到设备,都会提前很久去准备,算是协会每年的盛事。我在音协三年,经历了三年的大晚会,大四那年也特地返校好好的当了一次观众~

小晚会就不多说了,印象比较深的是大二那年的大晚会。因为恰好是音协十周年,所以每个人都很上心,把晚会举办的完美,是给所有参与的人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给师兄师姐们包括已经离校的一个交代。当时我和黄杰一起带艺术部的干事们,共13位小伙伴,艺术部在音协充当很关键的角色,因为要负责所有活动的节目输出。其他部门可以不需要懂乐器,但艺术部是必须要有技能滴~13位小伙伴对我和黄杰来说,就像孩子一样,尤其是面临大晚会时,大家都很努力。除了现有的几个乐队,还要进行其他的编排,比如西乐和民乐的组合、用不同乐器新的组合去排练一些新的曲子。

而不管是出于自己本身爱卡农还是为了出节目,我决定排一场卡农三重奏。

卡农版本有无数个,基本每个人都听过,懂音乐的更是知晓细节。所以单纯的扒谱照搬没有亮点,怎么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是我想表达的重点。在现有的资源里,艺术部擅长的乐器有band队基本配置、电钢、手鼓、古筝、竖琴、琵琶、二胡、声乐、B-BOX。于是我决定用三个反差比较大的版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卡农。

分别是序:古筝+B-BOX版本

高潮:卡农摇滚版,将主音吉他部分换成二胡

收尾:声乐合唱+钢琴伴奏

确定了版本,接下来就是人员调配和排练。比较头疼的还是扒谱这块,网上流传的近乎都没有完整的谱,比如第一部分古筝演奏,网上没有怎么办?自己扒!于是发挥我的专业精神,专业听曲扒谱二十年哈哈哈,花了一天时间,反复听、试、配合调子,终于有了初步的谱,还好b-box师弟比较靠谱,把视频看了无数遍加上一些改编,终于有了初稿。原视频主线其实是街舞秀,乐器只是伴奏。所以我用两台古筝和一把琵琶,再配合一些电钢的弦乐,加上b-box,这样也使舞台饱满一些。由于基础的设备问题,肯定没法做到音效完美,但最终出来的效果大家还是满意的~

序只是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进入高潮的摇滚版,除去自身属性的鼓点电音的激烈,另外一个亮点就是主音由电吉他换成二胡了。当然不是没有吉他,只是作为了辅助。对二胡的要求就很高了,谱其实不难,主音扒谱对我来说很轻松,还是在配合方面。人员配置方初期换了几次,因为这种组合都是为晚会而临时组的,所以之前都没有排练的默契,需要磨。鼓手是一个师弟,颜值高有责任心在校担任多个社团角色,但实在是精力不足,经常没有太多时间排练,无奈换人。最后由一个稳定乐队的妹子鼓手接手,鲜有的潮汕摇滚妹子,理解能力强好沟通,已经特别棒了。贝斯手由超萌的眼镜小师弟担任,是从吉他转型来的,吉他在音协算是最热门的乐器了,容易上手,他来协会前就会吉他,后来组了队,缺贝斯手,便转型成贝斯手,表扬勤奋好学的贝斯师弟哈~加了两把吉他,节奏和主音,主音吉他手嘉明师兄算是客串和亮点,他已经离校好多年了,听说是十周年晚会,主动要求回来客串节目,嘉明师兄是真正将吉他作为职业的人,且在圈内也小有成就,收获了众多小迷妹呢~因为他只是晚会开始前几个小时回来和我们彩排,所以我们是所有人配合好之后,在第二段加了他的一段solo,已经很厉害了。

再说回二胡,配合程度上不难,对于伴奏音(鼓、贝斯吉他弦乐)来说,长期夹band的人都有基本的素质,只不过是将主音换了一个乐器而已。他们几个基本夹了5次左右,就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对二胡的要求则是:基本节奏感要有,因为二胡在过往展示中,以独奏居多,民乐合奏的话也只是穿插的角色,不是始终主线状态。第二就是音准问题了。这是所有弦乐乐器要突破的难关,不像是钢琴吉他,有固定的位置。小提琴二胡这种只有一根弦,音准还是需要功底的。最后一点也是比较抽象的,就是轻重音配合情感表现了。年轻人本身愿意去学二胡的就少,如果学,大多数也是走正常机构培训流程,所以对“情感”二字的把控并不深入,更多的可能是在展现技巧方面。为什么大多数人对二胡的印象是悲伤?也是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我身边就有一些长者,因为处境、条件等环境因素,自学二胡,经历融入了生活,所以这种不自觉流露出来的情感,与被动学习二胡的年轻人来说还是有差距的。

好在摇滚版卡农背景音较重,在强劲鼓点、电吉他配合下,二胡的快节奏转换会占据大家视线。我觉得除去基本功之外,就是不断的配合配合配合再配合。排练时间从哪里来?中午放学、下午吃过饭后、晚上熄灯前。因为band房只有一个,所以要协调,且上课时间学校有规定不可以响鼓声,所以再除去这部分时间,所分配到每一个节目的队就很少了。最后一部分由声乐组来完成,指导工作是小组长裕雅,唱歌特别好听,独特的声线让人反复听多少遍都不会腻,特别感谢她对所有成员的集中排练,为了不占用band房排练时间,在校园其他处也能看见他们的身影。虽然伴奏加了弦乐,但因为两方都很努力,在配合时间比较少的情况下最终出来的效果也令人满意。

最让我感到开心的是,大家的心在上面,有了共同目标,齐心便能突破最大的阻碍。找不到谱几个人一起反复的扒,时间不够就少睡点觉,上课没意思就逃课整日泡在band房,留住他们排得更久一些就多请吃几次饭。我从来都不怕遇到麻烦,那时候也是,直到现在也感恩,是因为当时的小伙伴齐心,才让我有了无比坚实的底气。

卡农只是一个节目,因为我自身爱它,通过自己号召变成一个事件性,足以让我长久的怀念了。剩下的11个节目,也得益于每位小伙伴的付出才让十周年变得更有意义。

写下这些的时候,中间也开了小差去微博翻了翻以前的记录,视频、影像、当时的随笔。看着不禁笑出声,虽然有的形象雷人有的情绪幼稚,但那确实是经历的每一天,不完美才真实。也没有必要打破过去,我选择好好收藏起来,成为心里最珍贵的一段经历。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