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中国传统乐器(采用民乐乐器演奏的乐曲),一个是古典乐(民乐传统曲目)。前者是一个变量,后者可以看做常量。

只学过古筝,就我有限而浅薄的积累,片面的介绍一下。

先就传统古筝曲目而言:

早期的古筝曲没有和弦,左手的技巧大部分展现在在筝码左侧的技法,而不是和弦。如按、滑、揉、颤(也就是我们所练的上滑音下滑音颤音等等),这些也是古筝韵味的核心体现,相较于西方乐曲是非常独特的,而在这里,情感的处理尤为重要,过缓或过急都会影响表达效果。当时的筝曲,连长摇指,琶音,反琶音都少有。但只能说指法没那么繁复,要弹出那种韵味,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如非常喜欢的一首《出水莲》,经典的客家筝曲,指法的种类不多,47较多,有一小段托劈,但滑颤不容易弹好(反正我当时觉得它的滑音比一般的和弦难练好多倍),很有韵味的一首传统筝曲,而且每板出现的低八度的音很出神入化,一下就增加了乐曲的维度。

从当时的筝曲中也能看见和弦的一点雏形,比如常用的大撮就是八度和声,再比如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开篇就有一组跨两个八度的和声(由于和弦的定义是,将三个或以上的音,按照三度或非三度的叠置关系,在纵向上加以结合,因此这里还不能算作和弦)以及大量花指和滑音,整首筝曲优美流畅,而且这里已经加入摇指了。大家熟知的《渔舟唱晚》《汉宫秋月》《蕉窗夜雨》《四合如意》都是很美妙的传统筝曲。

但不能因为没有和弦就认为筝曲是线性的,比如传统曲目中经典的勾托抹托,虽然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难道你们没有觉得它一下子就拓展到两个维度了吗。这里强推《广陵散》,你可以感受到高维非线性的玄妙,里面有相当长的一段泛音,非常灵动,左手在筝码右侧有了扫弦。

后来随着筝曲的发展,指法越来越多样,结构越来越丰富,70年代开始出现了和弦长音。90年代繁荣发展,加入了轮指,各种摇,琶音,反琶音,左手快弹等等,开始涌现一大批作品利用长摇指的抒情段落,反琶音,快板加整齐的和弦。那段时间创作的筝曲,比如《雪山春晓》《长相思》《茉莉芬芳》《浏阳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等都走的相似的经典结构,典型的结构是散板引子+抒情长摇指慢板+左手和弦的快板+大段反琶音。作品风格也在不停创新。

现在可以从古筝弹奏的曲目上来说了:

古筝的构型本来就能够承载各种各样的表达技法。到21世纪之后新创作的筝曲,大量采用和弦,长摇指,越来越华丽,也泛滥起了很多流行曲的改编筝曲。前者如刘乐的《袖梦》,后者崔晓彤的《大鱼》,都很动听。以及风靡一时的《千本樱》《权御天下》。

当代筝曲,从对韵致的推敲转变到对感官冲击的追求,乐谱本身的情绪表达更加强烈。

流行筝曲不需要很扎实的功底也能弹出很好听的曲调,左手适当和弦,加滑音,右手加入摇指花指,就成曲了,什么歌都可以改编,所以现在很流行。像玉面小嫣然,墨韵教主,橙子爱古筝,经常为大家带来好听的流行筝曲。

这里给大家安利邵天琪小姐姐,她可能没那么火,2009年开始在网上发布作品,一直到现在,不过作品密度不是很大啦,但是都很动听。尤其是《乱红》,左手和弦很别致。我十岁的时候发现了她,那个时候她在读大学,后来一直追她的曲,跟着练。现在我读大学了,她还在更曲,真是光阴似箭。

先说到这里,很不全面,以后再补充。因为不是专业的,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饶恕!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