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蹦子 系民间歌舞,因划地为台表演而得名,一生一旦,上场后先作舞蹈组合动作,然后演唱小调、八岔戏等,每段唱毕,又有一段完整的舞蹈组合动作。且唱且舞,生旦照应、颇为有趣。

公 又叫跳坛,旧时民间祭祀歌舞,流行于乡间。用一筛子置院中为设坛。跳坛分开坛、庆坛和收坛三段。开坛由巫婆、神汉在坛上跳四方,意在驱散邪恶。接着,由一灵官头戴鸟纱帽,两鬓插黄表纸花、手执黑鞭上场,边舞边放黄烟,口中念念有词,有时唱端公调,舞蹈动作呈骑马状,双肩呈凹型,舞毕即唱端公戏,为庆坛。这是跳坛的主要内容。跳毕即唱为收坛。建国初,乡村中依然盛行,70年代后,已销声匿迹。

二、民间音乐

(一)安康民歌。安康民歌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节奏鲜明,有反映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有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反映爱情生活的;有传授生产、生活、科学、历史知识的;有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习俗和思想情绪的。城镇多南曲小调,乡村多山歌号子。灯歌花鼓遍布城乡。逢年过节,喜唱欢歌。大体分号子、山歌、小调、花鼓子、风俗歌、宗教歌等形式,各种形式又分以下细目:

号子——打夯号子、打硪号子、打砣号子、抬重物号子。汉江船工号子中,上水行船有上滩拉船号子、跑挽号子、扯篷号子、东蓬头抄篙号子、拖号、咳咳号;下水行船有开头号子、摇橹过街号子、下滩号子、弯船号子;离岸、靠岸号子等。山歌——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劳动山歌。小调——生活小调、爱情小调、南曲、小曲。歌舞曲——花鼓子、彩船调。风俗歌——孝歌、嫁歌、立柱上梁歌、送财神歌、跳神歌调。宗教音乐——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号子是在各种强度较大的集体劳动中喊唱的—种歌腔,鼓动性强,一唱众和,气势热烈,具有统一步调,焕发精神的作用。

山歌是山区人民在旱田,坡梯地劳作或休息时唱的歌。节奏自由、曲调悠扬、起伏变化大,较多使用延长音。高腔山歌音调高亢,多用假声,有的真假声交替,音程跳动较大,且自由高昂,通常都加入号子虚词衬句,除加上歌头及吆号性的喊句外,多用于乐段的中间部及结尾。有些整个曲调都是号子而没有主词、亦称山歌号子。平腔山歌曲调优美柔和,节奏较规整,大跳音程不多,近似小调,长于抒情;劳动山歌句式节奏规整,旋律明快而热烈,有一人独唱者,有一人领众人合唱者,大多即兴编词,配以锣鼓

小调 节奏平稳,音调优畅,擅长抒发感情。生活小调主要产生于本地,以表现生活习俗和乡土风情而得名。小调歌词比较固定,句式多样,曲式结构富于变化,多用平腔演唱。

花鼓子 逢年过节,玩灯贺彩时演唱的歌。歌词多为各种各样喜庆、祝捷的内容。曲调明快,情绪欢跃,且有富于变化的衬句帮腔和音质响亮的锣鼓点子。

风俗歌 婚丧喜庆中演唱的歌。其中孝歌流行广泛,是一种追悼亡人祭奠先烈的歌唱,多为老者丧事举行。

宗教歌 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演唱的歌曲,一般不外传。

(二)民间器乐曲。器乐曲有鼓吹乐、锣鼓乐、汉调二簧丝管乐、汉调二簧打击乐、锣鼓曲、唢呐曲牌等。器乐曲在本县民间流行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为群众喜闻乐见。1984年6月本县文化馆编印《安康芸民间器乐曲集成》(资料片),分鼓吹乐、锣鼓乐、汉调二簧丝管乐、汉调二簧打击乐共四册。收录鼓吹乐曲165首,锣鼓曲41首,汉调二簧丝弦、唢呐曲牌106首、汉调二簧打击乐135首。

三、民间小戏曲

安康道情 属陕西道情四大流派的陕南派。以演皮影戏为主,有地道风格。清咸丰、光绪年间兴盛时,仅五里恒口方圆百里就有30多个班社。其音乐悠扬细腻,宜于抒情,主弦牛皮弦音调柔婉,配以笛子、渔鼓筒,音色独特而动人。曲板多、板式有二六、安板、代板、兴板、紧板、摇子和滚白等。各种板式又有硬调与软调之别,硬调欢快,软调悲凉。剧目也很丰富,约有1200多个,本县文化馆已抄录662个本、折戏。

八岔 是以汉江流域民歌、山歌、小调为基础演变而成的地方小戏。传统八岔戏目有150多个,以有小生、小旦、小丑的折戏为主,短小活泼,通俗易懂。音乐主要曲调是“八岔子调”,分阴八岔和阳八岔两种,无文场乐器,仅击乐伴奏,鼓点有单环子、双环子、长板三种,运用时有一定成规。

安康月调 依月琴的音高定其他弦乐音调高低得名的一种曲调。属河南越调支流,入陕后被本地皮影艺人吸收,以皮影戏演出。咸丰、同治年间有班社活动,剧目520多个,已抄录325个本、折戏。唱腔有四种(长腔、夹腔、五腔、喊腔),常用的板路二十多个,音色变化多样,音调缠绵娓婉,打击乐器与汉剧相同。

八步景 又叫巴不救,原为说唱曲艺,经地摊子艺人不断丰富提高演变成皮影戏,有230多个剧目,已抄录128个本、折戏。八步景始于明代,由外地传人,原无丝弦伴奏,后加打击乐及管乐,打头有十多个,唢呐曲牌18种,唱腔有7种。似唱非唱似说非说,有男女老少声腔之别,有拉黄腔,曲调悠扬悦耳,音色深厚响亮,具有独特风格。

安康曲子 属民间座唱音乐,亦称念曲子。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月琴、琵琶、扬琴、二胡、笛子辅之,还有牙子板等打击乐。形式多为自弹自唱,或一人唱众人和,气氛热烈,分曲牌联唱体和民间歌谣体。据传有108调,不仅每个单独的曲调有完整性,而且组合联结的曲调也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演唱体裁广泛、讲究文辞、着力追求诗情画意。清代多出自举人、进士、秀才之家,后流传广泛,遍及城乡。民国年间盛极一时,建国后于1957年搬上舞台,至今活跃于业余文艺阵地。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