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歌的调式有多种版本,没有定论,说它是“典型的Dorian调式”并不准确。无论算作Dorian还是自然小调,那旋律里的#5又算什么?其实还有其他与这两个都不一样的版本。有的只升高二、四句末尾的“545”,其余均还原,被一些人归入旋律小调。还有更少见的版本4、5均不升高,始终保持自然小调……总之4、5两个音有的升有的不升,甚至可以一会升一会不升、这次升下次不升、今天升明天不升,不妨实际奏/唱来感受各种组合变化的效果。

民歌“同曲异调”的现象很普遍,这首歌是,中国民歌更多。可能的原因一是过去定量的音高体系、记谱法尚未完善,音乐只能依靠口耳相传,流传过程中难免讹变,或根据当地习惯改变音阶,由此演变出多种版本;二是很多地区民歌有多种调式交替的现象,或者允许某些音高在一定范围内浮动,表演时可以即兴调整,制造特殊的“表情”,与布鲁斯音乐的“Blue note”类似;三是过去使用的律制、记谱法不同,有些位于中间或确切音高存疑的音,近现代整理记谱时可能近似归到上方或下方的“标准音”上,造成半音差异。

总之面对民族民间音乐,最好放下基础乐理教本规训出的思维定势,不要觉得“你以为以你为的就是你以为的”,更不要抱着“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观念,因为许多民歌问世的时候,今天大家习以为常的一些理论、概念可能还没建立呢,所以不要觉得基础乐理讲的那些内容永远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不是“华夷之辨”的问题,而是“以今度古”与“西洋中心论”的问题。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