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香港人,我也没过多标榜自己对粤语歌,对香港乐坛有多么了解,但自问从小听粤语歌大,算起来也二十几年,有些“常识”还是知道并对之拥有发言权的。因此,看到很多言论、观点满天飞,甚至渐渐被人误以为是“金科玉律”,实在是不吐不快。

先说十个,之后有想到的,有时间再添加。有心人若然有幸看到这篇文章,非常欢迎一同探讨。

一、“港乐”

第一次使用“港乐”这个词的人,应该是对“香港音乐”或“香港流行音乐”进行缩写。其实这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一个约定俗成的简称方便使用,但当这个简称已经另有所指的话,我们应该尊重它原本的含义。港乐,指的就是香港管弦乐团,而在知道这一事实后,就不宜再以“港乐”指代香港流行音乐。虽然香港乐评人黄志华先生在《谈谈何言的〈夜话港乐〉》一文中,提及此乃“香港大陆两地用语常见字同义异”,意为尊重两地文化差异,但事实上这也很容易产生歧义。较常用的“粤语歌”、“广东歌”,甚至索性称之为“香港歌”,都比“港乐”合适。

二、家驹之后无Beyond

老生常谈了。随着互联网以及数字音乐的发展,更多人接触到Beyond三子时期的作品,也会由衷感叹,三子时期的Beyond不但不逊色于四子/五子时期,甚至更坚决地抛开商业包袱,更有自己的态度。可惜,依然有部分人喜欢信口开河,把Beyond与家驹用等号连接。家驹是乐队灵魂人物不假,他同样是个音乐天才,然而到了9102年,还存在这样的论调,实在是对其他成员及他们作品的不尊重,甚至毫不过分地说是“睁眼瞎”。

三、《难念的经》是最难唱的粤语歌

要问有哪首粤语歌被神化得最厉害,《难念的经》排第二,怕是没谁能认第一。作为97《天龙八部》的主题曲,它的编曲和填词确实带出一种江湖独有的快意恩仇,密密麻麻的旋律像是各大武林高手过招,如今已成为武侠影视歌曲的一首经典。但很多人,尤其是不擅粤语的人,会被这首歌的“格局”蒙骗,认为它很难唱,毕竟节奏快、吐字频繁、歌词复杂……事实上,《难念的经》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念”,一来它音不高,二来它的歌词没什么生僻字也并不拗口,再者它也不怎么需要考究换气,除了“凭这两眼与百臂或千手不能防,天阔阔雪漫漫共谁同航”这句需要一口气完成。要以“连珠发炮”体现难度的话,别的不说,就周华健自己的《新天长地久之男大当恋女大当爱》,便更胜《难念的经》。而要广泛地以歌唱难度算的话,比这首歌难唱的就更多了。

四、“大魔王”林子祥

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交网络广传林子祥的一些现场表演片段,如《十分十二吋》、《敢爱敢做》、《男儿当自强》等,一是由于音太高令合唱的歌手(其中不乏大牌)力有不逮,二是在60、70岁高龄也有如此爆发力,因此让很多人为之折服,以“大魔王”称之,甚至开始出现贬损其他歌手的现象。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盲目神化的例子,须知唱歌这回事,不是比谁嗓子大、嗓音高。林子祥唱歌好听,也不是完全归功于他能“飙高音”、“中气足”,无奈我们很多人爱吃这套,于是我们在各类歌唱综艺里不断听到鬼哭狼嚎。

五、男不听《七友》,女不听《钟无艳

常见于各种对粤语歌貌似非常了解的公众号文章标题,归根结底是在消费“备胎”的悲苦心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七友》和《钟无艳》这两首歌究竟有何独到之处,能在众多粤语苦情歌中“脱颖而出”?如果单纯是所谓“备胎”之歌,“男不听《一句到尾》,女不听《16号爱人》”也说得通吧?不胜枚举了。

六、“二叔”、“雪姨”养活八十年代香港乐坛

一提到八十年代的粤语歌,很多人立马会抛来一句:都是翻唱日本的嘛。接着,“玉置浩二拯救香港乐坛”、“中岛美雪养活华语歌星”等标题党也相继出现。不知道的人听了,还以为香港八十年代真的没有音乐工作者,所有歌都是拿日语歌的伴奏像唱K那样录下来就发行了。诚然,那时有相当部分的粤语歌是改编歌,但经这些标题党一渲染,这“相当部分”就变成了“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很大程度上否认了八十年代香港乐坛一批优秀音乐人付出的心血。这些音乐人,随口一说便有林敏怡、伦永亮、徐日勤,老一些的顾嘉辉、黎小田,包括黄霑,创作歌手陈百强、蔡国权,林志美,还有上面提及的“大魔王”林子祥,乐队组合Beyond、太极、达明、Raidas等等。像谭咏麟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都开始大幅创作,一人承揽半张专辑的作曲。这,就是所谓的“靠翻唱日文歌吃饭”?再说回“二叔”、“雪姨”,当时改编他们的作品不过二三十,倒不如说这些标题党们深陷视网膜效应,眼睛只瞪着那部分改编歌,而且也只认“二叔”、“雪姨”,德永英明、桑田佳佑、谷村新司、恰克与飞鸟等则闭口不提。

七、新生代填词人代表陈咏谦

事先说明,我不盲反陈咏谦,他写的一些不太投机取巧,而是直接明了的歌词(例如林奕匡的一些歌,《高山低谷》、《爱情小品》、《停止繁殖》等),还是颇不错的。可能是他这些年产量太高,于是渐渐地成了很多人口中的“新生代填词人代表”,但他在如此高产的情况下仅是“偶有亮点”,真的对得住这个坊间给予的“头衔”,甚至像个别人提及的“接班”黄伟文吗?且不说他当年帮李克勤包碟时闹出“姐姐”风波时的态度,也不必提那些“我现时自己肯做饭”、“吻停不知几多岁的你”之类的喷词(毕竟林夕也写过不少),就说他填得算不错的词,有惊为天人吗?也没什么神来之笔。这种“不错”就已经触碰到其创作天花板,那说明其实陈咏谦要做“代表”还不太够资格吧。

八、Christopher Chak(泽日生)的旋律

当年《富士山下》的面世,的确让Christopher Chak 在众人面前惊艳了一把。此后,他便醉心于这样连绵不断的旋律中不能自拔,《钟无艳》、《不吐不快》、《披星戴月》等广受喜爱,到《一丝不挂》更甚,简直要让唱歌的人断气方休。明明这套作曲公式在初次惊艳之后便再无太大亮点(这也并非说不好听),但却被很多人视为“必杀技”,更因Christopher Chak 不算高产而提出什么“CC出品必属精品”的论调。恐怕这也得“归功”于一些大V和公众号的过度渲染,营造所谓的听歌“格调”。

九、婚礼的《经典》

原本想说的是《单车》,不过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黄伟文的访谈,得知歌的原意(尽管还是有相当部分人不愿承认误读)。不如谈谈这些年在粤语地区的婚礼上被广泛播放的《经典》(林海峰唱)吧!其实我和多数人一样,刚开始时以为这真的是热热闹闹的喜庆歌曲,然而静下来细读歌词,发现到处都是“坑”——这首歌其实是在讽刺当下结婚的形式主义。用意最明显的莫过于“《囍帖街》系咁走音你都欢呼拍掌轰动”一句,在自己的婚礼上播放,难道希望自己的爱情像囍帖街那样被拆迁吗?

十、郑中基要是认真唱歌,就没陈奕迅什么事了

只要你去郑中基的歌曲评论区,便很有可能看到类似的留言。虽然两人同于1996年出道,但不得不说,郑中基的先天条件确实比陈奕迅优越太多,嗓子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源于家庭和资源。身为“太子爷”的郑中基,一出道就有谭咏麟、张学友两个前辈助力,另一边的陈奕迅自然是全方位落后了。后来郑中基在飞机上醉酒闹事,大好前程就此断送,但这已是2000年的事情。事实上96-00这几年,陈奕迅在音乐方面已经走得比郑中基更前。2003年,郑中基回归歌坛,那时的陈奕迅已是绝对的一线歌手,二人的差距拉得更大。说白了,郑中基在或不在,都不会对陈奕迅的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当然,有人可以说郑中基志不在此,那么又何必用这种“立于不败之地”的论调,去否定陈奕迅一直以来的努力呢?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