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钰

民族音乐现场《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昨晚由上海民族乐团和来自上海对口支援七省市的特邀演奏家携手在上海大剧院献演。藏族传统乐器扎木念、云贵高原的月琴芦笙、新疆的弹布尔等一一与竹笛、马林巴、笙、琵琶等乐器交融对话,通过全新编创的民族音乐作品、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乐器,展现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文化魅力,以时代脉搏下跃动的生命活力向抗疫英雄致敬、为脱贫攻坚鼓足精神。

昨晚音乐会中,多媒体影像与音乐语言的交融呼应,为观众带来了“移步换景、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而展现湖北民族风情的作品《楚风颂歌》,多媒体背景画面还特别选用了八张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召唤》的画作。“每次看到我都会忍不住要流泪。”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

开篇聚焦母亲河长江,竹笛、扎木念与乐队《江源弦歌》以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描绘三江源头青海的自然奇景和人文风貌;双二胡与乐队作品《三峡随想》展现三峡精神的坚韧传奇。随后,月琴、马林巴与弹拨乐队作品《彩云悠悠》融合多种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以中西合璧的编配,勾勒彩云之南的浪漫仙境;取材于贵州民歌《好花红》的芦笙、笙与乐队作品《红土花开》带领观众走进青山秀水,体验笙歌欢舞的热烈场面;琵琶、弹布尔与乐队作品《天山意象》、人声与乐队作品《雪域吉祥》,则展现西部边疆的浓郁民族风情。最后两首作品串联起一江相连的湖北与上海:民族管弦乐《楚风颂歌》一展荆楚大地的历史风华和激荡情怀;压轴曲目《情满浦江》,则表现了同心筑梦、携手同行的同胞情深。

据悉,上海音乐家协会与上海民族乐团自去年起就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开始筹划打造这台音乐会,力求呈现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艺术风貌和人文风情。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少数民族特色乐器自身音色特质、处理和平衡乐器之间的声音关系,对艺术创作和演绎提出了很高要求。罗小慈告诉记者,创作和排练过程受到疫情很大影响,来自其他省市的艺术家早期无法赶来参与排练,上海的演奏家只能找音色相近的乐器代替“隔空创排”。“每部作品都组了一个小群,录下音频、视频后作曲、指挥和首席独奏家不断讨论、修改和打磨。特色乐器、演奏家和乐队的深度融合很吃功夫,但过程的艰难都是值得的。这些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深深扎根于人民、扎根于土地,是我们永远都要抓住的民族音乐之魂,从中可以挖掘到很多很好的素材,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未来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生命力的作品。”

特邀演奏家抵达上海参与排练后,不同地区的演奏家在后台休息时,也常常一起即兴合奏。“这对青年演奏家来说是‘足不出户的采风’,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家乐声中来自大自然五彩斑斓的音色,和丰沛的生命活力值得我们学习。”罗小慈说。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