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乐的未来并没有一片黑暗,实际上恰恰相反,如果你注意最近几年的状况,就会发现民乐其实现在已经呈现崛起之势。特别是90、00后正逐步走入社会影响舆论,他们对民乐的偏见其实很小,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真正有偏见的是70、80后这一代。当然,现在的民乐也和40、50、60后那几代人不同,民乐正慢慢走出民俗风,呈现出新的活力。这有好有坏,坏的一方面是“民族感”的降低,民乐中能勾起中国人独特情感共鸣的部分正在减少,这和西方乐器对我们乐感的熏陶有关,也和整个社会几十年来天翻地覆的人文风俗改变有关。好的一方面是年轻的演奏者和学习者,正在努力把民乐拉出“俗、土、难登大雅之堂”的偏见,民乐会更系统化。

二,民乐可能的确不如西洋乐器受欢迎,但二胡绝对不是冷门乐器。实际上,就算中西乐器都合在一起,二胡的学习者和演奏者的数量也绝对是前几位的。比二胡更常见的,应该只有吉他、钢琴、小提琴等几种,民族乐器里,比二胡更常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应该没有了。因为二胡的音色很特别,至少在我看来,是最能和中国人的民族情感进行联结的乐器。虽然每个人的乐感和喜好都不同,但喜欢二胡的很多,是在算不上冷门。只是不“洋气”,无法给社交加太多分而已。

三,二胡入门很难,而且受限于音色和技法,想拉出“喜悦急促”更难,大部分人刚开始学都拉的很难听。

另外说一句,其实我们民族里的很多文化,都不呈体系,大部分是靠“某种感觉”去领悟传承。从音乐到绘画、哲学、诗歌都是如此。基本全是写意流,所得所感就看你悟到了什么。

因为从《周易》到《诗经》、《楚辞》,都是“言尽而意无穷”的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道家和佛教里的禅宗,我国的民俗文化,受佛道影响比儒家更大,而民乐过去一直是属于市井,难登庙堂的,都是靠口口相传去流传,所以一直没有体系化。

这种文化特质,其实是很难改变的。所以除了一些有名的曲目,大部分都消散在民间。

可民乐并不会消失,因为音乐是个人体验。真正有消亡危险的,是传统戏剧。除了几大有名的戏种,大部分都在面临缺少演员又缺少观众的状态。

戏曲和音乐不同,戏曲是一个集体艺术,基本不可能凭个人的喜欢去强行续命。

我国传统戏剧,特别是汉族几大剧种的未来,才是一片黑暗。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