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追荣祥改编作品萨克斯五重奏茉莉花》的写作特点包慧内蒙古师范大学一、创作背景《茉莉花》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民歌,也是享誉中国的优秀民歌作品,在国内以及国际上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并被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性,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茉莉花》起源于南京六合,改编自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著名军旅作曲家何仿采集汇编整理而成,《茉莉花》中的音乐元素曾被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应用到了歌剧《图兰朵》中,从而被全世界人民所广泛关注。本文论述的这首改编器乐曲《茉莉花》,是留学日本的作曲家追荣祥由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来的,他在原有的曲调上进行了独具风格的改编,不仅运用了重音移位的摇摆节奏型,还运用了一些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演奏手法。此变奏曲为突出独奏声部的萨克斯五重奏,由降E中音萨克斯担任旋律声部,由降B高音萨克斯、降E中音萨克斯、降B次中音萨克斯及降E上低音萨克斯担任伴奏声部。.二、曲式分析(一)变奏曲体裁的起源与发展此曲采用变奏曲曲式结构创作。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

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贝多芬32变奏曲,就是采用多种变奏手法创作而成的。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二)曲式结构分析江苏民歌《茉莉花》是起承转合的一段体结构,为五声徵调式,而由追荣祥改编的萨克斯五重奏《茉莉花》,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变奏多段式”结构写作而成的变奏曲式结构的萨克斯木管五重奏。谱面为以A为宫音的五声徵调式,而由移调乐器降E中音萨克斯演奏的实际音高为以c为宫音的五声徵调式。追荣祥改编的萨克斯五重奏《茉莉花》分为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旋律声部由降E中音萨克斯演奏,伴奏声部由降B高音萨克斯、降E中音萨克斯、降B次中音萨克斯及降E上低音萨克斯担任。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引子、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变奏四和尾声。三、旋律写作特点.(一)引子引子(1~8)部分沿用了江苏民歌《茉莉花》起承转合中的第三乐句承转的音乐材料,共8小节以中弱的力度演奏,音乐舒缓,从第五小节开始由4/4拍转为3/4拍,从第五小节开始,旋律声部连续四小节的空拍,而伴奏声部与旋律声部形成了对比复调的手法并相继进入,连续的半音化处理仿佛茉莉花慢慢绽放,从第四小节开始,伴奏声部演奏旋律声部第三小节变化后的主题材料,并与主题进行连接,在经过四小节的连接后进入主题。

(二)主题呈现主题(9~23)在引子之后,从第9小节开始到23小节为《茉莉花》民歌主题的演绎,作者完全运用了原曲的旋律(谱例1),4/4拍,演奏速度小柔板,演奏力度为中弱,降E独奏声部萨克斯徐缓的演奏主旋律,茉莉花的主题材料以连续的弱拍四分音符连音奏出,以一种述说的方式来突出主题,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伴奏声部前四小节为四分休止和四分音符连续的节奏伴奏,之后采用了主题材料并将其变化后与旋律相互交织,丰富了主题材料,在经过一个由两个小节八分音符时值的连续爬音,和运用了主题材料第一乐句变化后的主题材料相连接的八小节后来到了下一个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连接部分的节奏型变为四分音符时值与前八后十六时值相连形成的重音移位,预示接下来变奏风格的变换,共十小节的快速链接后进入了第一个变奏。.(三)变奏一第一个变奏(34~61)为节奏变奏,速度术语为活泼的快板。在这一变奏中,旋律从主题原有的15小节扩充到28小节。作者在主题材料的基础上,将原有节奏型时值扩大,将主题的两小节动机扩充为四小节。节奏型变为四分音符加一个大切分的节奏型的连线,拉长了重音的时值以一种重音移位的爵士风格将茉莉花进行了不一样的演绎,不仅融入了作者对茉莉花的理解,还体现了当代作曲家对于流行元素的运用呈现。

同时在这一变奏中还运用了半音级进等元素,突出了木管乐器萨克斯的演奏特点,很好的通过节奏改变将萨克斯与茉莉花曲调有机结合。伴奏声部以附点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之后是连续的前八后十六节奏型,然后过渡到四个十六分节奏型,缩短时值的同时加快了音符的流动,摇摆的节奏型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变奏一中还凸显了一定的民族乐器演奏效果,例如加入了十六分的前倚音,演奏起来像江南地区的丝竹之乐一样。通过萨克斯演奏的方式给听众展示出了一幅不一样的画面,仿佛茉莉花在随风摇摆,自由自在,在它纯朴的本质下,还藏着一颗向往自由,诙谐灵(四)变奏二第二个变奏(62~88)为装饰性变奏(谱例2)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奏,其旋律扩充为26小节。在这一变奏中,随着节奏织体的加密、速度的加快,音乐整体表现出了欢快、优美的氛围。在这一变奏中,旋律与伴奏声部以复调的形式进行,伴奏声部开始演奏变奏一中旋律声部的旋律,将茉莉花第一句旋律进行了拆分,连续三小节的主题预示后,以四分音符的单位开始演奏茉莉花主旋律,将茉莉花旋律的时值拉长作为伴奏,衬托上声部的装饰性变奏。而旋律声部演奏以前八后十六节奏型和四个十六分节奏型为主的装饰性变奏,连续运用了多个超吹技法,在76小节处达到了全曲最高音小字三组的c,由此乐曲的.进行来到了第一个高潮。

欢快的小快板进行与伴奏声部的旋律交相呼应。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将茉莉花的优美与灵动凸显了出来,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茉莉花随风飘荡、欢快起舞的美丽景象。之后通过一个3小节的链接将乐曲进行引入到下一个变奏中。(五)变奏三第三个变奏(92~105)为调性变奏,在这一变奏中,音乐主题材料的调性发生了改变,旋律调性从A徵调转为B徵调,速度转变为小柔板,共十四个小节,将茉莉花的主题在不同调性上进行了演奏。在这一变奏中,音乐材料又回归到最初的主题材料上,同时,伴奏声部合奏乐曲主题的音乐材料,主题材料中融入了三连音和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模进以及半音化的处理的改编。通过对旋律的叠加、调性的改变以及速度的回归,使得这段变奏色调明亮、大气磅礴、优雅庄重,再次展现了茉莉花的纯净、质朴,典雅的音乐形象,为接下来的变奏做了铺垫。(六)变奏四第四个变奏(106~113)依然是一个装饰性变奏,速度为稍慢,这一变奏的音乐材料是主题的15小节缩减为8小节后形成的,在这一变奏中《茉莉花》的主题由伴奏声部的降E中音萨克斯演奏,而旋律声部运用了许多萨克斯超吹技法,以连续的超高音演奏飘荡在上方,与伴奏声部层次分明,复调式进行迎来了第二个高潮。

曲作者以歌颂抒情的演奏方式将茉莉花坚贞、勇敢的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听众展现出了一朵气势磅礴、纯贞大气的茉莉花。在这 .一变奏中对萨克斯演奏技术有着很大的要求,如果超吹技巧不过关,将很难完 美演奏这一变奏。紧接着变奏的结束,迎来了全曲的结尾段,共5小节。在这 五小节的结尾上,旋律运用了9和旋的音作为旋律音,以和声下行爬音的方式 向下级进渐弱进行,伴奏声部以八拍自由延长的进行慢慢渐弱,最终结束,一 切又回归平静,回头望去还是那朵洁白纯贞、淡雅回香的茉莉花,体现出了对 美好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是音乐情节化、故事化、诗歌化的完美体现。 (七)尾声 乐曲的尾声(113~117)由5小节构成,从113到115小节旋律声部为空拍, 从116到117小节为节奏自由,旋律声部以属九和弦作为旋律音,以连续的具 有华彩性的三连音节奏下行进行,而伴奏声部做连续的半音下行进行,之后伴 奏声部以两个全音符连奏长音演奏属和旋音各音衬托旋律声部,全音保持力度 逐渐减弱,旋律声部以连续的三连音切分节奏型向下回落,仿佛意犹未尽,表 现了对茉莉花的一种流连忘返的心情,最终回归主音迎来全曲的结束。 四、伴奏声部写作特点 (一)复调式 在整个萨克斯五重奏中,伴奏声部的写作运用了许多复调式的写作方法。

在引 子的前两小节中,主旋律中音萨克斯和伴奏声部高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次 中音萨克斯及上低音萨克斯以卡农的方式进行演奏。在主旋律开始演奏后,各 声部在俩拍后依次以同样的节奏型开始演奏,在第三小节处伴奏声部节奏型开 始统一。这种复调式的写作手法在主题的第四小节处以及各个变奏和链接中均 有体现。通过复调形式的写作,能够将几个富有鲜明性格的旋律同时交织在一 起,以其他旋律作为主要旋律的补充来刻画出茉莉花的不同性格、从多个方面 .去诠释茉莉花的形象。同时可以加强乐曲结构上的统一性、进行乐思的展开, 使主旋律和副旋律形成了交相呼应的几个线条来促进乐思形成连续不断的发展。 (二)民族调式和声 所谓“民族五声性民族调式”指的是由纯五度音程关系排列构成的调式。在大 多数中国作品中都运用了五声性民族调式,通过中国特有的民族调式展现出了 中国音乐独具风韵的音乐色彩。此曲的伴奏声部中运用了许多五声性民族调式, 如在主题、链接和变奏中运用了大量纯五度挂六和弦,以及在徵调式主音的五 度结构上添加附加音的方式体现了民族色彩的和声结构。在这首萨克斯五重奏 中,作者通过对中国五声性民族调式的运用,最大程度的保留了中国作品原汁 原味的音乐色彩,体现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音乐特点,很好的将中国传统音乐 作品的民族性体现了出来。

五、民歌器乐化改编创作思考 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在器乐作品中运用民歌的素材,将民歌曲调进行 多样化的改编,并保留其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是当今音乐创作的一大趋势。 许多作曲家将民族因素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和 发展出新的写作手法,突破了原曲的歌词限制和体裁的框架,拓宽了音乐线条, 具有很大的延展性,将民歌的精华得到了锤炼和提升。追荣祥将民歌《茉莉 花》改编成为萨克斯五重奏,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流行乐和爵士乐 化的改编,从原有的一段体曲式发展为具有多个变奏的变奏曲式结构,将茉莉 花从多个方面去阐述。现如今民歌器乐化的创作无论是从曲式和声还是创作手 法方面都体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使民族音乐的体裁和类型得到了更加丰富的 发展。 .(一)和声方面 在许多民歌器乐化的作品当中,和声方面除了四度五度的民族五声纵合性和声 外,还加入了西方以三度叠置的和声,例如在黎海英《中国民歌钢琴小曲50 首》等音乐中,通过对和声多样化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乐曲的音响效果。在 对民歌进行器乐化改编中,对于西方和声体系与民族和声的交织,既凸显了民 族风格,又将原本的素材别具一格的进行了发展延伸,丰富了音乐的表达。

(二)曲式方面 在曲式方面,许多作曲家突破了原有民歌的体裁,借鉴和吸收了西方音乐体裁。 如在蒙古族音乐家莫尔吉胡的钢琴独奏曲集同名独奏曲《山祭》中便运用了七 次变奏手法。第一次变奏突出了民族宗教文化色彩,第二次变奏是叙事性的变 奏,第三次是情绪变奏,同时声部加厚,使旋律更加具有层次性,第四次是节 奏变奏,以快速的十六分节奏型为主,表达了激烈的情绪变化。第五次变奏中 融入了许多复调化的写作手法,加强了对比。第六次变奏从轻快的情绪变奏为 低沉的诉说性,第七次再次回归主题。又如杜伟光老师《诺恩吉雅随想曲》就 在原曲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复调方面 复调手法从引入中国之初便受到了我国作曲家的喜爱,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作品 创作,在民族音乐中也不例外,许多作曲家在创作时大量运用了模仿复调、对 比复调、倒影复调、衬腔复调等手法,如永儒布老师的《蜃楼》中就运用了微 复调写作手法等等。多声部复调手法的运用将音乐的呈现变得更加立体化,丰 富了原本的音乐素材,将旋律本身的线条加以丰富和填充,声部间的交织极大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