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S04E04 青萍因谁逐浪去

我是歌手第四季第四期,本人终于如愿以偿,去到了现场,欣赏中国顶级音响带来的震撼,并听到第一手无修音版本的各个歌手的表现。

这一期的赛果,基本在我看后的预料之中,却也不得不感叹:这个节目,终于无可奈何的偏离了纯粹以歌声说话的初衷——最鲜明的标志,无过于在一场比赛中,人声表现明显居于下游的黄致列和张信哲,依靠着歌声以外的因素,分获第一、第二名,而本场人声表现更优异的徐佳莹、赵传却分列三、七。这其中,虽各有缘由,但《我是歌手》偏向现场气氛、观众情绪的投票趋势,已经愈演愈烈,综艺效果、咖位比拼、粉丝热度、情怀消费等等歌唱以外的因素,在这个节目扮演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是歌手》,是否还依然稳稳的掌握在洪涛的双手,抑或已经随着网络时代的狂欢,随着大家渐渐摸透了游戏规则,而从另一个层面悄悄夺过了控制权,把它拉向娱乐至死的深渊?

青萍因谁逐浪去,责怪的并不是青萍,随波逐流、反复善变是一种本性。

正是《我是歌手》前三季对音乐的坚持,才造就了这个所有卫视竞相模仿(连喜剧节目都照单copy)的歌唱圣坛。要逆流而上,道阻且长,需要的也常常就是一种不合时宜、顽固到底地坚持。只有在这样的坚持下,浮萍才会有所感,放慢东去的脚步。这也是为何所有《歌手》的山寨品,都不敢和不能放弃对比赛的操纵,把决定权真正交给听众。

只是,是否由于这种坚持的稀缺,才导致我们对曾经有那么一点坚持的芒果台的《我是歌手》,寄以不切实际的太高期望了?

李克勤《谢谢你的爱+一起走过的日子》

李克勤的香港天王系列翻唱进行到第四场,实在有些无聊。

先说选曲上,选这么两首低难度、烂大街的歌曲,是为了大合唱么?即便是唱刘德华的歌曲,他也大有许多不那么热门的、动人的歌曲可选。我开始越来越怀疑李克勤当初说要“给自己进步的动力”时的真诚性。

虽然在改编上有一些设计,比如加入了《Frozen》的片段,但是谁能告诉我这么加的意义在?《Frozen》和这两首共同的地方……也就是都是情歌吧……

编曲和结构上似乎也加入了不少层次,变奏、升key,难度确实有所增加,但不知为何,李克勤在唱中低音时,还有着他一贯的细腻清新,一进入副歌拉起高音,几乎照搬华仔处理的唱腔,cd勤的优秀声线立刻消失无踪,变成ktv级别的用力演唱,既不能打动人,也不能给人惊喜,甚至连“李克勤”本人的面目,也模糊了。李克勤唱了三十年,他的“自己”在哪里,他还不知道吗?或许,他真的把这个节目当成了某种艺术人生,在最初几场,不停的致敬、感谢。

那么真正的、剥下太多复杂想法的李克勤,到底要在第几场出现呢?

苏运莹《我》

苏苏的《我》,虽然是返场歌曲,但从现场的人声表现来说,是前三水准的。音准、音色、情感都非常优秀。

在《Muse》专辑中,蔡依林用这首歌作为动感舞曲中间点睛的那一静,表达出表演结束、卸下浓妆后体操运动员内心的柔软一面。是jolin后期难得的抒情佳作,而这首歌的作者,正是苏运莹仔《中国好歌曲》中的导师蔡健雅。

于是苏苏选择这首歌作为她的返场,于情于理,都十分恰当。

苏运莹出场提着裙子,画着妖孽的妆,跌跌撞撞、冒冒失失,却让我心生好感。她似乎明白她在这个舞台的定位,自知资历尚浅,卖力的做足戏份。她赤手空拳来踢馆,编曲也只能让梁翘伯帮忙,但音乐一响起,便是她最内心的袒呈,一下便打在心上。

苏苏的版本,比起蔡依林标准港台情歌的那种绵软的唱腔,在吐字发音上短促了许多,加上她年轻通透的声音,给人一种在玻璃器皿上敲击的感觉,清脆而有回响。而一些她标志性的的唱腔,比如尾音假声颤音、“你看见我、这样的我”两个无音高的“我”字独特的松脆咬字,最后第二遍“当你那女孩”时“那”字惊鸿一瞥的《野子》式的野性,都给这首歌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鲜触感。

再加上编曲上用钢琴替代吉他产生的冷色调,比起jolin版温柔的自言自语,苏运莹的这个版本里面,把“繁华背后的孤独”表现得更到位、更透彻,有一种峻峭的清冷,有一种自我审视和拷问的冷静,更有一种始终不弃的小小自信。

许多网友觉得,这首歌并不能最大的表达苏运莹的“特色”,但我要说,这只是因为在他们眼中,苏运莹还是一道猎奇用的“异国风味”,而苏苏真正想做的,是我们每个人日常都会想去吃的、却依然保持独特口感的特色菜。这首全场最安静、也最触动人心的歌里面,折射的正是她的初心,更是野心。

赵传《大地》

这首歌其实早已在赵传自己的专辑里有过翻唱,因此更自如酣畅,而且从客观来说,这首歌比《飞得更高》和《加州旅馆》更适合赵传的声线。赵传的声音,直白,粗犷,有力,和这首本就昂扬激越、直来直去的歌气质非常吻合。

这一版大地,非常的硬气。即使在没有修音的情况下,也是拳拳到肉的优秀音质,如果单论人声质量,当晚应在前三的水平。然而也许因为是原唱珠玉在前,水准太高;而相比第一季的羽泉,这个版本的编曲近乎简陋,缺乏第一眼的亮点;又或者是太早出场(在现场他是第二个出场,苏苏在苏见信之后),种种原因导致了他的垫底。

我却莫名的喜欢这个版本。赵传在歌曲里埋伏一条不断上扬的轴,从每句必扬的斗志,到连续升key功力尽展的荡气回肠,都有一个很统一、很单纯的精神——它没有大地沧桑带来的忆苦思甜,而只有山川岁月磨砺出的成熟和强悍。隐隐然有着李宗盛的《山丘》般的来自内心的力量,然而比《山丘》更坦荡、更少怨艾、更赤子之心。所以赵传的这首大地,比羽泉少了一些家国情怀,少了热闹浮华,而更私人化。

最喜欢赵传唱到:

“回头有一群朴素的少年

轻轻松松的走远

不知道哪一天再相见”

这几句时,含着一股子血气,虽然原词另有所指,但在这首歌里,我仿佛听见了赵传自己的内心独白,那个曾经少年的赵传,依然活着,或许,在这个越来越用眼、用耳而不用心去倾听的舞台,他只会留下一个并不被珍惜的背影。岁月的注视中,他和那个不老的少年相互陪伴、相互支撑,轻松走远。或许,直到我们突然发现,再无赵传,再无那个男性的、阳刚的、看淡风云的、朴实无华的大男声,回头苦觅时才会发现,赵传想说的,都早已经在这个舞台,这个让他在几年里预热、保持状态的舞台上,毫无保留的,带给了大家,留待快餐食客们在漫长的时间去咀嚼、去消化、去让人们蓦然领悟。所以我要说,在这一场里,赵传比苏见信更好的表达了摇滚的精神。摇滚真正的力量,真的并不是嘶吼出来的。

苏见信《Still loving you》

当我听到李克勤报出《still loving you》这个歌名的时候,我的血液一下子往上涌了。我高中时候第一次听到这首歌,顿时惊为天人,瞬间圈粉,下了一堆Scorpion的歌听。那华丽高亢的声线飘扬在简约的配器之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贵族般的精致,咬字吐音间,又带着一股狠劲,仿佛就像蝎尾一般,要把情绪一针一针直接蛰进肉里,蛰进心里。两者一结合,就是一种霸道总裁壁咚的力道。

而苏见信的声线更粗糙野性,他选择了金属味更浓郁的伴奏,并行为艺术式的升key演唱,几乎一半时间飘在C5的位置,最高甚至嘶吼出屠杀般的F5。他反反复复飙出高音,关闭,混声,黑腔,各种技术如礼花绽放,简直是高音的连环轰炸。情感也随之喷薄而出,动人心魄。这个大招,放得四座皆惊。

如果真的是电视播出的这个质量,我想说,这绝对是前三的水准,第六名的成绩简直是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的。

可惜的是,现场的水准,还真不是这么一回事。

播出的版本,信高亢有力的声音如原唱一样明晰的突出在伴奏之前,撼动人心;而现场的调音,人声比例要低的多。编曲由原来被主声压制着甘当绿叶,一下子冲到了台前,极尽金属暴烈,浓重的电噪声将信的声音完全包裹了起来,现场的气氛一定会被这样的设计点燃;然而信的人声,躲在伴唱、电音、鼓点后面,遮遮掩掩,时不时杀出一个高音,然后又躲了回去——其实这样的设计,实在也是无奈:岁月不饶人,当年无数人倾慕,感叹老天赏饭吃的好嗓子,如今已经难以有力的撑起这首对人声质感要求极高的曲目。在现场仔细聆听,立刻能发现,人声的疲劳和外强中干,不过半首歌,稳定度就急剧下降,音准也出现了问题。

但是信的这个版本的演绎,偏偏又极大的省略主歌部分,用着各种腔调、各种唱法,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着那句口号式的“I’m still loving you”,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高音,仿佛唐吉柯德冲击着风车、老人对抗着大海——意义并非在风车、大海,而是冲击、对抗本身。这大概也是苏见信选择这首歌的唯一目的。在这首歌里,他并没有带着大家一起粉身碎骨,甚至并未在乎过任何观众的感受;而是让现场的观众,目睹了他粉身碎骨的自我献祭。

当信穷的只剩高音,那么升key唱歌,不断的挑战自己的极限,其惨烈,或许也是他诠释摇滚、理解摇滚的一个角度。

所幸的是,信的声音直来直去,没有多少细节把控,对于修音来说,反而是一大优势,在电视上播出的版本,人声经过敲敲打打,照样明光锃亮,足以从藏身的伴奏中挺立出来,让摇滚青年们热血沸腾一把。反观后面的李玟,就没那么幸运了,复杂的唱腔和灵动的混声发声,让修音很难把她的演唱瑕疵完全掩盖,而徐佳莹在现场听来几乎cd,一个音都不用修、每个字都扎扎实实的表现,由于歌曲上对细腻度极高的要求,反而显得稳定度有所不及了。这也是现场和播出最大的区别之一。

黄致列《BangBangBang》

说实话,这样的歌曲,本人认为并不适合出现在《我是歌手》的舞台。

当然,话不是绝对的。如果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改编、以及优秀的声音控制,把歌带到一个全新的层面,那么未尝不会又创造一个经典。

然而黄致列所作的,只是把原作的意图更极致化。从黄致列出场,整个演播厅就顿时变成哈韩粉疯狂尖叫舞蹈的迪厅,随着动词打次的节奏,几乎所有人都被现场气氛煽动得站起来随之摇摆。

我坐在原地,仔细的听着顶尖音响中传出的苍白的声音表现:没有音域表现,没有共鸣表现,全程近乎口白的演唱方式,舞蹈幅度也并不激烈,所以气息控制上也没有那么值得称道。所以我能做的,只有不解的看着周围无意识蹦迪的人群——我并非是一潭死水、high不起来的死硬理性派,在演唱会中听见充满力量和激情的声音,往往热血沸腾不能自已:但是仅仅因为视觉表现,以及夜店般轰耳的节奏而如此激动,是我所不能理解的范畴。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巨星魅力”?

十年前,就在湖南卫视的这个舞台,有着这种“巨星魅力”的李宇春靠着”发报纸”获得冠军,让一个以“声”字命名的选秀变了味;十年后,天道循环,拥有“巨星魅力”的黄致列靠着“打手枪”获得《我是歌手》这个最高演唱舞台的票选第一,实在让人,忍不住的呵呵。

有人说,黄致列的这首歌,是这一晚唯一一首high翻全场的歌,因此值得给他一票。这种理由也非常的牵强。我们不如横向比较,第二期high翻全场的《爱之初体验》,第三期high翻全场的《Price Tag》,这里面的技术含量和展现的歌唱水准,黄小哥不觉得汗颜么?第二季,同样以舞群带来视觉冲击的表演——邓紫棋带病热舞的那首《Lady Marmalade》,其演唱难度有多高,即便最后那个稍显画蛇添足的嘶喊G5高音,都显得充满了诚意。这样一比,这首《BangBangBang》简直如同儿戏,还好意思靠这个视觉远大于听觉的表演在《我是歌手》的舞台占便宜?在这首歌里,演唱部分甚至是装饰的、陪衬的,随着这个节奏,你可以唱小苹果,也可以唱民族风,也可以是滑板鞋,唯一重要的是一个韩国帅哥的劲歌热舞。

于是恭喜大家,见证了四季《我是歌手》以来最可悲的第一名的诞生。

李玟《你》

老萧这首歌唱得动情真挚,仅仅靠声音就能让人浮起鸡皮疙瘩。歌词却别有洞天、蔚然成文,放在一起玩味,才会明白,歌中所追慕的“一个从未见过的你”,是一种时光倒流七十年式的,追寻梦中念念不忘的爱人的情感。但李玟信手拿来,纪念未曾谋面的亡父,却是浑然天成,毫无附会。让人觉得,李玟真是一个选歌的高手。

但选歌好,并不意味着演绎出色。这首歌,从李玟的意图来说,其实是失败的。她在歌唱时,不可谓不动情,唱到最后,两度陷入哽咽,但至少在我,却完全没有被歌声感动到。

这是为何?我觉得,问题出在声音状态和演唱方法上。

一个歌手,特别是女歌手,随着年龄的增大、机能的退化,最容易出问题的是什么音区?就如我之前探讨过的那样,不是高音区,优秀的关闭和共鸣可以让高音区适中保持饱满明亮。也不是低音区,气息的控制,鼻音的利用可以很好的保证低音区的质量。答案只有中音区。

李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歌手,虽然她也不可避免的遭遇到了中音去控制力下降的问题,但正如前几场她做的那样,她总是可以出色的混入假声、缩短音符长度、加入转音等处理,掩饰和回避不稳定的情况。

但这首歌不同,这是一首深情的慢歌,里面的感情,必须用真声撑起,于是一面是强自压抑情感,一面是尽力把控声带、保证歌声质量,不免左支右绌、难以投入。

我曾经在第一期乐评中就探讨过,李玟的声音,是用各种丰富的欧美技巧在驱动一个薄而甜的亚洲嗓子,这让她在演唱习惯上,就自然而然的需要加入许多修饰成分。比如主歌部分,其实是大多数人唱起来很舒适的中音区,最适合直白的娓娓道来;而李玟从这个音区开始假声比例就相当高,真声的质感又实在太光滑缺少表达感情必须的质感,就很容易让人从忧伤的氛围中出戏。

又如,我在《爱之初体验》乐评中所说的那样,李玟在换声点A4附近,需要许多技巧来遮瑕。所以在副歌”一个从没见过的你,一件从没发生过的事“里面,李玟同样不敢硬来,每次都是轻轻碰到那个音,立刻向下转音,或向上转假音,这虽然是出于稳定度的考虑,但客观上也给人演唱”偏油“的感觉,大大降低了动人的程度。到“我要抓着你的手”这样一定要施加力度用真声拼的句子时,就不可避免的,两遍都出现了破音。

不过后面情歌爆发段,李玟的C5长音虽然不高,但是现场力度十足、共鸣充分,也算是把气氛提了起来。

后面的场次,李玟吃了这一次的亏,也会回到她轻车熟路的动感快歌的路子上,但是,在漫长的赛程中,怎样找到适合她唱的中文抒情歌曲,依然是她必须面对的。

徐佳莹《莉莉安》

莉莉安这首歌,据说是宋冬野在和一个精神病人交谈了很久、以此为素材而写成的精分之歌,全曲中的“你”“我”“她”,三个人称,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人。然而这样朦胧晦涩的人称,很奇怪的并没有影响歌曲的情境,在副歌部分,对“那个人”的向往之情,如此纯粹美好,如此的炽烈而含蓄,以至于一切文字上的游戏都被击穿,让人一下子领会到了其中最核心的情感。

徐佳莹对这首歌自然也有她的解读,她把重点放在了“我”的身上,将这首歌看成一个追寻自我、沟通自我的心灵旅程。因此她大刀阔斧的原曲进行了重构,只在第一段用民谣式的配器起手,逐步的扩大编制,不但使得层次更丰富,现代感和流行感也更强。她改变了许多短句的节奏(如“我的名字”,把“名”字拉长)带来了更抒情的语境;针对现场的特点,她增加了冲击力极强的长音(那个长音后期因为动态问题被压抑下去不少,在现场听非常震撼)来抒发情绪,把一首死硬的民谣风,硬是搬进了她自己的花园里。

徐佳莹的唱腔,我一直觉得有一种青涩的诗意。

那不是一种李健般,醇厚如酒的人文气息

也不是霍尊般,刻意用岛腔拿捏出来的清雅脱俗

不是齐豫那般,清音飘渺、天外飞仙的如梦诗乐

也不是是陈绮贞那般,絮絮自语的纠缠思绪

抑或是如原唱宋冬野那样,浪子夕阳,一襟沧桑的喃喃

徐佳莹的诗意,是一种干净的、清澈的、年轻的书卷气。仿佛一个回忆中的女学生,翻开手抄得整整齐齐的诗卷,春风拂面、裙角飘飘,认真读出那一阙阙名句时,那种新鲜、真诚的感觉。

这种感觉,我想,除了她台式国语的咬字特点外,更多来自于她独特的气息运用。这是徐佳莹唱腔最大的标志。如同韩红,全音域都带着混声;黄妈,整个中高音区了无痕迹的带着关闭;林志炫,全音区都带着极漂亮的鼻腔和蝶窦共鸣;而徐佳莹,她的标志,便是从低音到高音,始终有一条柔韧的筋牵连着,那便是她的气声。这个气声,在她并不独特的声线里,产生了特别的质感,似摩擦、似暗哑,仿佛在每一句里,都藏着一声悠长的叹息。

你听啊:

“她已跟随黄昏来临”里的微妙情致,“一直到那女子推开门离去”的意韵绵延,第一遍主歌“海岸”两字的飘逸开阔,直到最后情感爆发后,收回来那一句“就请你告诉他你的名字”的隽永如纱,都是她的气声在中间推波助澜。

当我在现场听的时候,还有一点点的不满,原曲中,“莉莉安”这个名字,一直藏在人称混乱的迷雾之中,让人忍不住想问,她是谁,你是谁,我又是谁?直到歌曲最后,才图穷匕现,轻轻点出这个名字,给人一种充满神秘感的悬念和回味。而徐佳莹的版本则反反复复唱了四遍,折损了许多戏剧性。

然而当我重看播出版本,才回过神来,这首歌已经按照lala的解读,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首作品:最妙的地方,就是在两遍副歌之后,徐佳莹天外飞仙的把自己首张创作专辑中的《圆舞曲》镶嵌了进去:

“她不想忘记了她的名

她不想胆怯了

失去爱的勇气”

这一镶嵌,不但在歌词上和原词达到了无缝衔接,在旋律线条上也让人完全听不出突兀和割裂,最难得的是并非画蛇添足的插入,而是更鲜明的表达了她这版演绎的意图:因为如果你顺着这个音乐线索去听她的这首歌,就会发现其中的乾坤:

“她感谢身处一片灯红酒绿

因此才更想珍惜月的缺盈

那潮汐那生命 那可贵的安静

惊喜发生在诚实面对了自己”

往下听,绝的是,这首歌里面有另一句:“她不想忘记了徐佳莹”!原来这首歌,也同样有着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交叠,仿佛是一个隐藏的注解,阐释着lala想借《莉莉安》抒发的情愫。

那么lala想抒发的是什么呢?她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对现实之上的那个真正自我、理想自我的追求和礼赞。

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塑造着自己的面具和铠甲,保护着自己内心最重要的东西,却总是忽略了这个事实:其实面具和铠甲,何尝是假的、虚伪的?何尝不是自己的一部分、一个人格?而我们心心念念、自以为的那个真我,那个总是无法完全自由、完全实现的美好的自我,又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吗?或许,那是一个化身,事实上只是我们虚无缥缈的寄托、对难以实现的理想的渴望、超脱于现实的执念。我们有时逃避的不愿意血肉淋漓的解剖自己,把“真我”视作理所当然的存在。但当你真正去思考这些问题,就会不安,就会恐慌,就会迷茫,于是就有了挣扎——

在离这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海滩(现实很喧嚣,真正想要的东西却似乎很遥远)

孤独的人她就在海上,撑着船帆(那是内心构建的那个美好、孤独而自由的自我)

如果你看到她,回到海岸(可是自己也不确定她是否真的存在,还是只是一个传说,抑或已经丢失在成长的泥泞之中)

就请你告诉她你的名字(但是我还是会去寻找,会去守望,会去相信,会一直记得并也让她记得)

我的名字莉莉安(我是lala徐佳莹)

于是这段《圆舞曲》的插入,形、神、魂完全的重合,造就了这个含蓄到极点、又巧妙到极点的设计,光彩远盖过了本场李克勤的音乐拼缀,而产生了一种文学性(也就是当《玫瑰人生》嵌入《当你老了》,《叶赛尼亚》嵌入《在水一方》,《三套车》嵌入《往日时光》的那种文学性)。此时,“莉莉安”这个名字,便早已无需隐藏——因为另一个叫做“徐佳莹”的名字,也已悄悄的潜入在这首歌里,成为你,成为我,成为她,成为海上的那个人,成为莉莉安本人。

张信哲《信仰》

另一个不靠声音,只靠情怀获得好名次的表演。

张信哲当晚确实听得出感冒极重,第一遍主歌时,发声都很艰难,导致节奏有些混乱。整首歌的声线都处在十分暗哑的状态。后期已经帮忙改善了不少。

然而我依然愿意买这个账,张信哲的表演,是值得前三的。

这里有人或许会质问,你讨厌黄致列,喜欢张信哲,同样靠声音以外的因素获胜,为何评价大不相同?这分明是双重标准!

我也很长时间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每次都能理性看待问题的自己,为何“用声音说话”的标准,这一次会因为张信哲的出现,而偏移变化了呢?整整一周之后,终于在电视播出的这一夜,在微博和贴吧、我的朋友圈、甚至我中学同学的群,都呼喊着张信哲的名字的这一夜,我明白了。张信哲的胜利,还是和黄致列不同的。

首先,聊聊情怀。张信哲并不是两三页的泛黄日记,一点点的少年哀愁,一小段的往昔回忆。那是整整一代人青春的线索,就在张惠妹的前面,邓丽君的后面,轻款停歇。当我们这代人懵懵懂懂的跟着小虎队、四大天王的繁华流行长大,忽然听到这么一个几近女声的干净嗓音,在不知觉中渗入了我们的生命。那一次次失恋阵线彻夜的ktv,那一个个情窦初开、相思成灾的夜晚,那一盘盘蹬着自行车用省下的零花钱买下的9块8的卡带,那一首首交织在每幕成长的触感中的旋律,都已经成为张信哲歌声最好的MV。

这不是属于一个粉丝群体的阿哲,而是活在一个时代血肉里的阿哲。

当张信哲“失声,可能退赛”的传闻给竞演整个蒙上了阴影的时候,张信哲通过经纪人表示“一定会上场”,从那个时刻开始,感动就已经在酝酿了。它随着节目的录制,一直在累积,一直在期待,直到《信仰》的前奏响起,终于银瓶迸裂,夺眶而出。当张信哲从环形的光束中间走出,来到大家面前,决心用他那疼痛嘶哑的喉咙放手一搏时,他已经赢了。

这首信仰,已经属于张信哲为人熟知的作品中,比较中后期的了。但是那时走过来的每个人,都会记得mv里面,张信哲白色衬衫,拉着小提琴时的美好画面。正如歌名,这首歌里面寄托的信仰,其实早已超乎歌词所指的爱情范畴,而融入了阿哲对音乐的虔诚、对听众的毫无保留,也融入了我们对阿哲的信念,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信仰。

所以最后,1200平演播厅的情绪是失控的。那不是被一个音震撼、一首歌感动,而是从张信哲,到每个站着、和唱着的人一起,交融的水乳、合燃的火焰。那一刻,其实歌唱的每一个人,都是张信哲;每个人都想帮助张信哲一起完成一首最美的《信仰》。这首最美的《信仰》,或许并不在顶级音响输出的声波里,却在每个人的心里,因而也在每个人自己的声音里。

到这份上,已经是“歌手”的最高诠释。歌手的美好,不在一首歌的刺激,而在一辈子的陪伴;不在浮华的电视媒体之上,而沉淀在千千万万并不狂热的沉默着的人心底。因此,张信哲这第一次踏上歌手的舞台,即便声音种种打折,依然值得脱帽致敬,也值得这一次,也仅此一次的情怀票。

我相信,以阿哲的品位和积累,后面几场,一定能够完全不靠情怀的力量,继续披襟斩棘,把最纯净的音乐的美好,传递给我们,就像一个记忆中的老友,穿过时间的风沙,用最熟悉的声音,给我们讲一些从未听过的故事。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