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水上音乐》是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创作的二十首组曲中的第六首。该曲描写的是当时英王乔治一世举行庆典,大型游艇在伦敦泰晤士河上游览,宫廷乐队船为其奏乐助兴的一个背景。乐曲采用三段体(ABA)结构,快板。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比较聪明,善于思考,有表现欲望,大多数孩子喜爱音乐及音乐课,他们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和音乐感受力、表现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听”的感受,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而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提高感受、理解、鉴赏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以及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它是整个音乐教学的核心。因此,我用不同形式让学生去欣赏《水上音乐》。初听、再分段欣赏、最后完整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整首乐曲的情绪。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乐曲热烈、欢庆的情绪,激发对高雅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通过聆听、模仿等手段,记忆音乐主题

3、初步分辨三部曲式的音乐结构,体会音乐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对音乐情绪的作用。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聆听乐曲学生能够模仿、记忆音乐主题。

2、学生能初步分辨三部曲式(ABA)的音乐结构,并能体会音乐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记忆音乐主题,感受作品的特点。

2、乐曲结构的分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听”的感受,用不同形式让学生去欣赏《水上音乐》。初听、再分段欣赏、最后完整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整首乐曲的情绪。

通过欣赏音乐——模唱主题——创作表现的教学模式,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将感受、参与、体验、创造融为一体,达到知、情、意统一的境界。

教学难点及突破措施:

1、熟悉旋律、记忆音乐主题并能够哼唱主题,同时感受作品的特点。

2、三部曲式乐曲结构的分辨。

为了便于学生熟悉旋律,从而把握音乐,利用电子琴音色丰富逼真的特点,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模仿弦乐、小号、圆号的音色模唱音乐主题。这种做法即消除了学生唱乐谱的胆怯心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三个组交替出现的演唱主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

计划授课时数:1课时本节为第 1 课时

教学策略及媒体选择:

从导入环节(一曲《渔舟唱晚》)——主教材(《水上音乐》)——拓展环节(《船歌》)都围绕“水的音乐”这个主线设计的,体现了本课的主题——《水上的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欣赏形式,通过欣赏音乐——模唱主题——创作表现的教学模式,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将感受、参与、体验、创造融为一体,达到知、情、意统一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

意图: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

二、激趣导入:

教师扬琴演奏《渔舟唱晚》

意图:通过音乐欣赏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三、实践探究:

(一)、整体感受:

初听全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整体形象, 听后教师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生平。

(二)、分段欣赏:

1、聆听第一部分(主题A)

1)聆听主题A(带着问题第一次听主题A)

提问:聆听后回答这段音乐的情绪如何?

你能听出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使他们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

2)介绍管弦乐队的构成,及了解部分乐器的音色及演奏姿势。

3)复听主题A(让学生加深对主题A的印象,为记忆主题做准备)

4)模唱、哼唱主题A,加深对此主题特点的了解。即:带有号角性特点,表现宏伟壮观的庆典场面。

5)再听A主题在这一部分共出现几次,并能用动作模仿每次出现所用的主奏乐器。

2、聆听第二部分(主题B)

1)初听B主题 和A主题对比欣赏,有什么不同感觉(情绪、力度、音色…..)。

师生共同总结,B主题较A主题从色彩上暗淡了,旋律轻松活泼。

2)复听主题B 能用肢体语言表现它的情绪及音乐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

对比欣赏《船歌》体验两首乐曲不同的音乐风格及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

意图:对所听的乐曲有更深的印象,从而加深记忆。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