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3年,一位年轻人从他的祖母处获得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并在6年后,将这份礼物转赠给了世人。至此,一位音乐巨匠重新被世人所熟知,进而被重视、被追捧。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钢琴的和声_和声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_钢琴曲的和声怎么编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6》

巴赫的名字并非一直如雷贯耳,其实曾经沉寂了百年有余。巴赫晚年生活在一个巴洛克与古典音乐风格交汇的动荡时期。他所推崇的严谨、规范的写作风格被追求简洁、灵活的古典乐派们打成了迂腐守旧的典型。自1750年巴赫去世到1829年马太受难曲唱响在柏林大地这近百年的时间里,巴赫的音乐仅有极少部分流传在专业的音乐欣赏者之间。

世人普遍对古典乐派愈发清晰简单的曲式风格所吸引。直到1829年,一位名叫门德尔松的犹太裔德国作曲家力排众议,将巴赫的音乐重新公诸于世。由此掀起了一场研究巴赫的热潮,曾被人胡乱丢弃的手稿被一一寻回小心封存,大量音乐学者和演奏者开始逐字逐句分析巴赫的作品。至此,一代巨匠终被正名,获得了其应有的归宿。

《平均律钢琴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发掘出来的。这一套为大键琴及羽管键琴而作的曲集分为两部,初始的标题实为“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分别于1722年与1742年完成。后人将两部曲集合二为一,便有了现在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册的第一首。其前奏曲由分解和弦组成,并完美地遵循着巴洛克时期的和声规则。整曲由C大调开始,在庄严地以TSD功能(主-下属-属-主)介绍完主调后,通过一个五度模进(quintfallsequenz)转到了属调上。

钢琴的和声_和声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_钢琴曲的和声怎么编

(1-4小节为TSD和声功能进行,5-8小节为转调前的铺垫模进,9小节开始进入G大调的终止式)

在成功降落至G大调后,前奏曲的和声并未就此停滞。通过一个#c引入的与此前相似的五度模进将我们送回了主调C大调的怀抱。之后便一直在C大调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和声转移,而这唯一一次教科书般的转调也成为了音乐学生们必修的模范手法。

钢琴的和声_和声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_钢琴曲的和声怎么编

(转调后的模进)

通过低音我们能看出来,虽然巴赫在短暂转调后迅速回到了主调上,但并未让我们如愿放下心来。低音在C上短暂停留后,通过一个色彩强烈的交换音(Wechselnote)落回了G上,让人不禁期待第二次转调的到来。而和声却如淘气的猫咪般,只是朝你喵喵两声,挥挥爪子便转身离去了,看似唾手可得却怎么也等不到切实触摸的那一刻。

钢琴的和声_钢琴曲的和声怎么编_和声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离调感较强的主调段落)

直到最后低音C再次出现,经过一个短暂却如歌的尾声,前奏曲结束在了温暖的C大调和弦中。

钢琴的和声_和声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_钢琴曲的和声怎么编

(前奏曲尾声)

紧接着的是一个四声部赋格。与大名鼎鼎的前奏曲相比,这首C大调赋格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因技术难度与音乐难度的突然提高,许多人浅尝辄止,望而却步。这首赋格的主题延续了前奏曲尾声的歌唱性,以一个八分弱起开始了一段理智与激情共存的冒险。

钢琴的和声_和声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_钢琴曲的和声怎么编

(赋格主题)

第二第三声部遵循了巴洛克时期主题的和声要求,分别以第二声部-属调,第三声部-属调及第四声部-主调依次进入。在所有声部完成亮相后,主题便穿插在声部间时隐时现。

钢琴的和声_和声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_钢琴曲的和声怎么编

(主题分别于中、高、次中与低声部四次亮相)

由于篇幅有限,没办法将信息量巨大的赋格完整呈现给读者。我们可以通过尾声前的一段来粗略了解一下这首赋格的难度。下图中次中及中声部分别开始了由a和e作为首音的主题,低声部e主题在第二小节紧随而上,而后是高声部的g主题…主题此起彼伏间逐渐来到了整曲的尾声,最后一次主题由中声部以f为首音为我们呈现,伴随着一个逐渐走高的音型迎来了辉煌的结尾。

钢琴曲的和声怎么编_和声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_钢琴的和声

(赋格尾声)

文:墨噗

|想进一步了解“宝藏”乐邻?下载乐邻APP!“解锁”更多互动交流|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