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 .内容提要:《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在我国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名。故事女主角祝英台系祝家庄祝员外之女,在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邂近了同样赴杭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 并在随后的共同求学生活中互相倾心。无奈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梁山伯抑郁成疾,不久身亡。祝英台悲恸不已,誓以身殉。最终与梁山伯化为双蝶,自由而去。这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以音符诠释了作曲者对于这个美丽故事的理解。我的鉴赏主要从《梁祝》传说、作曲者的背景资料、以及在乐曲演奏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变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音乐鉴赏梁祝

正文:

1作者及创作背景

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 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在求学期间,在1958年冬,他与何占豪合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何占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近几十年时,他儿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二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2题材:题材为家响户晓的民间故事, 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

3曲式分析:

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3.1星示部

3.1.1 引子

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 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3.1.2.主部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演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3.1.3连接部与副部

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3.1.4 结束部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差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借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3.2展开部

这部分播写了“抗婚”、“楼台会”、“美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3.1.4 结束部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差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借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3.2展开部

这部分播写了“抗婚”、“楼台会”、“美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3.2.1 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

3.2.2楼台会

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2.3哭灵、控诉、投坟

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3.3再现部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全曲大约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果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按着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媒,是主题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最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缩缩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井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按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患不安,但还是整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啼亮,大提琴也婆安起师,有如风光明始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量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合。在这段术尾由弦乐第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显示部一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源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同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新新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波波酒 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罕倾诉爱意,小提琴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面下,运用越剧中器板的“紫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思伤绝望面病话,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歌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村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5个人体会及感受

在写这篇音乐鉴赏论文之前,我一直在犹豫,自己写什么好了,在最后次课上,老师让我们完整的欣贯这首协奏曲,在视屏的最后我惊奇的发现,那位女演奏家居然哭了,眼角泛起丝丝泪光,我决定好好的再次听下这首曲子,好好的深深的去感受下那一份“爱”。

“指点梅花曲皆无,扶醉且听梁祝。”当拨起(梁祝》这断魂的琴弦,心从来没有过的感动、悲凄、落泪、无奈,.●唯有这凄凉的琴声还能告诉现世的世界,爱情是存在的。毋庸怀疑,在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水挥不去的影子。即使点点的怀念也是爱的心情。

以前在不同的场合,还是多多少少的听过这首曲子,但是哦大多时候都是简简单单的听过- - 部分,说完整的欣赏这首曲子,自己还真的从来没有过。

而真正意义上的静心欣赏这首曲子就是在罗老师的的指引下好好的听完了这首曲子。我不至于欣赏得一塌糊涂。现在再听到此曲,“ 感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更得儿回闻。”心随弦在拨动,爱与誓言在交汇。“无言到而前/与君分杯水/清中有浓意/流出心底醉/不论冤或缘/默说蝴蜾梦/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不论冤或缘”词曲合并,天农无缝。泪在心中,恨在泪里。

《梁祝》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因素,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者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为乐曲三个部分音乐表现的内容,将这三个部分融于欧洲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框架之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作为乐曲的显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诚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最后的化蝶的描写,极富于浪漫色彩,可谓全曲的点晴之笔并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成功地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融为一体,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地再现这-动人的故事。

乐曲开始是引子。简短的引子音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关丽动人的图画。随后在轻淡的坚琴件奏下,独奏小提琴显得纯朴、脂蜜而深沉,表现了果山伯、祝英台真草、甜美的爱情。接着,大提翠奏出的旋律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这段音乐感情谋挚婉转,为我们展现了果祝草析享畔深情结拜的助人情景。对答以后,乐队的合奏再现了爱情主题,充分展示了果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接下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由主部到副部的过度段音乐,末尾引出活泼、明快的小快板,这段欢跳,轻盈的小快板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是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替出现。这段音乐时而明朗欢快,时而温柔幸福,时面热情奔放,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梁祝三教同窗、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画面,他们或是欢歌笑语,成是促骤长谈,或是追逐嬉戏,成是脉脉含情。这段音乐再一一次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了果祝之间纯真无同的学习生活和逐渐明生的真挚爱情这两个生活侧面。

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由主都爱情主愿变化而来的似断似续的音乐,它表现了祝英台着怯,有口难言的内心感情。按着,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壤缩而深情的对答旋律,它将果祝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难含难分的情最惟妙惟肖、细腻泉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情面意,引人返想。

突然,低沉、開森的锣鼓声,暗示了不样的预兆。乐队奏出刻板、重复的音调,把我们带到了一场您剧性的抗争中。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祝英台惊但不安和悲痛欲绝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礼教暂死不从、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技下来,祝英台的抗婚音调与残暴的封建势力音调交替出现,形成了矛质的焦点,最后推展为英合惨烈抗婚的悲愤场面,紧接着这激扬、卓烈的抗争旋律之后,金乐队奏出一个较明朗的音调,这个音调取材于前面结束部中十八相送的旋律,它代表了善良的人们幻想的希望之光,形成了全曲的第一个高潮, 可幻想瞬间消失,刻板的音调再次出现, 它预示封建统治重如弊石,善良人们的关好希望难以实现。

音乐较入慢板,验奏不提琴奏出委流的曲调如说如诉拟人心所,每大提琴再次出现对容,描写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沉痛哀怨的情景。板鼓突然闯入,声声的敲击声,造成了紧张气氛。音乐时而激昂,果断,时而低回,幽咽,把祝英台面向苍天对封建势力的罪恶进行愤怒控诉和泣不成声、悲痛欲绝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祝英台指天踏地发出最后一声呼喊时,锣鼓管弦齐鸣,英台纵身投入坟中,全曲达到了最高潮。

音乐又重新出现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再次奏出引子部分的乐句。这时,小提琴抒情而缓慢地再次奏出爱情主题,更增添了朦胧的仙境色彩。这里,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人民的善良理想,仿佛严冬已经过去,明媚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一 对彩蝶相依为伴,在万花丛中翩翩起舞,他们时而翻飞、时而憩息,十分逍遥自在。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他们生前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比翼双

最后,全乐队齐奏爱情主题,它又似汪汪洪流倾泻而出,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梁祝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乐曲表现了梁祝这对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欣赏这首乐曲的同时,也达到了关的享受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