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看了那位德国学钢琴教育和演奏的大神的帖,打印了辟什纳练,我哈农基本练完了,辟什纳第一条第二条还是弹着困难,手指头还粗,容易卡到黑键中间。。还是先把哈农练完吧

下面是抄来的

原载于《钢琴艺术》2009年05期 )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技术是重要的训练内容,完美的演奏离不开扎实而系统的技术训练。因此掌握某一项技巧的要领,我们需要一些短小、专门的练习来训练手指的独立、灵活,这样的作品就是手指练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基本练习”。 手指练习就像是手指体操,是每一个钢琴演奏的学习者必不可少的技术训练课程。在我们通常的教学中,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手指练习教材有很多,但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要有选择性地使用作品和教材。那么,在技术训练方面对各个手指练习教材的训练特点、侧重方面的了解和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选择了比较常见的六本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比较,总结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及侧重面,以便对教师和学生提供帮助。这六本教材是哈农的《钢琴练指法》、辟什纳的《钢琴练习六十首》、施密特的《五指练习》、菲力普的《手指独立练习》、科托的《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和勃拉姆斯的《五十一首练习》。

一、作者及作品背景 (见附件1)

夏尔-路易·哈农(Charles-Louis Hanon,

1819-1900

年),法国钢琴教育家,他认为学习钢琴是件苦差使,“想在业余听众前演奏一首中等程度的曲子,也得先下8年或10年的苦功”不可。为此,他“试图把促使钢琴学生在较短时期内完成技术训练的专门练习,编成一集借以消除上述的现象。”此书“提供了使手指灵活有力、独立不倚和平均发展以及使手腕松动自如所必需的练习”,同时“使左手获得与右手同样的能力”,以此“作为解决一切技术困难的钥匙”①。

约瑟夫·辟什纳(J.Pischna,

1826-1896

年),波西米亚人,法国钢琴教育家。《钢琴初级练习六十首》创作于他开始专门从事钢琴教学的时期。据记载,许多练习曲都是为了不同学生解决某些技术课题而写的,辟什纳往往上完课就匆忙把上课时想好的练习曲记下来,由此可见,他的练习曲是根据不同的训练对象和各种技巧要求凭经验在实际应用中编写出来的。法国钢琴大师玛格丽特o隆甚至认为:“即使那些登峰造极的钢琴名作(巴赫、肖邦等人的作品)也绝不可能替代它。”

伊西多·菲力普(Isidor Philipp,

1863-1958

年),法国籍葡萄牙人、钢琴家和教育家。早年以演奏家的身份活跃在法国乐坛,后来在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授,二战后定居美国,继续从事教学。菲力普出版了许多钢琴作品、双钢琴作品以及钢琴的技术练习,多年来得到大量使用者的好评。

弗洛伦·施密特(Florent Schmitt,

1870-1958

年),法国作曲家、钢琴教育家。该教材的训练目的是使手指更独立、更有力,发音更集中,尤其适合于对多声部中要求带保持音的复调作品的准备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不带保持音的单音训练、带保持音的单音训练、不带保持音的双音训练、带保持音的双音训练与音阶和琶音的预备练习。

阿尔弗雷德o科托(Alfred Cortot,

1877-1962

年),法国钢琴家、指挥家、教育家。1919年创办了著名的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école Normale de Musique),自任校长,培养了大量人才。科托对19世纪浪漫派音乐,尤其是肖邦的作品有着深刻理解。著有《钢琴技术练习的合理原则》、《法国的钢琴音乐》、《讲课记录》、《肖邦》等著作。

约翰·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年),德国作曲家,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在钢琴音乐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套练习曲是其晚年创作的作品,也被翻译成《五十一首指法练习》 、《五十一首钢琴教学练习曲》 等。一般认为《五十一首练习》是无作品编号和创作时间的(包括《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但在一本英国人写的《勃拉姆斯》传记中提到,勃拉姆斯在1880年“特别为认真要求上进的学生写了《五十一首钢琴教学练习曲》”。

二、技术类型比较 手指练习教材包含的基本技术类型是最重要的,在比较这六本教材过程中,通过将他们逐条归类、统计,并且对相同的技术类型的不同训练方法进行横向比较。1.技术类型的数量

施密特的《五指练习》是六本教材中技术类型数量最少的,它主要的技术类型是包含大指转指和不转指、以单音为主的五指练习,及一小部分双音练习。在教材主体部分施密特并没有自己写作音阶、琶音的练习,于是附加了内赫特的音阶、琶音练习作为附录,增加了技术训练的内容。而科托的《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是这六本中最全面的,多达20多种,不仅有常见的音阶、双音、和弦、八度、颤音、手指伸张练习,还包括了很多比较少见的技术,如:刮奏、远距离的大跳、双手交叉、波音、滑指等。其他教材技术类型的数量由少到多依次是《五十一首练习》、《手指独立练习》、《钢琴练指法》和《钢琴初级练习六十首》。关于具体技术类型和各教材的相关情况请见表1。

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

2.技术类型的训练特点这六本教材不仅在技术类型的数量上有较大差异,在相同的技术训练方法上也各不相同,进而形成难易差别。《钢琴练指法》在技术类型上主要侧重于手指的独立均匀和各种常见技术类型的一般性练习,采取左右手齐奏形式,声部简单,并且附有简单的技术演奏说明,较适合每种技术的入门者练习。大量的五指练习因为双手齐奏的形式、C大调的调性而变得简单亲切,练习者可以轻松地熟练弹奏,同时也能“使左手获得右手同样的能力”,从而集中更多精力在手指状态、音色、方法上。同时大量的练习让每个手指和不同的指法组合都得到了训练,轻松而较全面地解决了各种基本技术。

哈农《钢琴练指法》第1条 (谱例1)

《五指练习》主要的技术类型也是包含大指转指和不转指、以单音为主的五指练习,且全部都是同一指法位置的五指练习。但在非常类似《钢琴练指法》的五指练习中,施密特以增加保留音的方式提高了难度,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能力得到更高的训练。

施密特《五指练习》第1、2、34、35条 (谱例2)

该教材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技术类型简单、单一,主体部分除了五指练习就是一小部分双音。整本教材篇幅很短小,正文部分仅仅只有19页,每个技术训练片段也只有两小节,训练方式简单,虽然要求移调练习,但与其他的手指练习相比仍显得简单明了。在教材主体部分施密特并没有自己写作音阶、琶音的练习,于是附加了内赫特的音阶、琶音练习作为附录,互为补充。附录中主要是12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及重复大小三度、重复平行六和弦的双音半音阶。

《钢琴初级练习六十首》主要训练的技术是颤音、双音、穿指、八度、音阶、手指扩张等技术。训练方法上,每一条前都有大量的预备练习,让每个技术得到充分的训练;较多地将两个技术结合起来单手练习,如双音颤音、双音音阶等;同时注重左右手的配合,双手分别弹奏不同的技术,两条一组将左右手技术换位练习。训练难度上,许多练习扩展到12个大调,或者要求采用多种指法;最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的练习都以保留音的形式加大难度,不仅保留单音,还保留双音甚至和弦,大大加强了手指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训练,这也是它最大的优势。因此,在与哈农《钢琴练指法》技术类型相似、数量相近的情况下,《钢琴初级练习六十首》更适合中高级程度者练习。

辟什纳《钢琴初级练习六十首》第13条 (谱例3)

《手指独立练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的技术类型虽然较多,但技术难度并不太大,相同技术类型有各自不同的侧重,如系列1至7都是五指练习,但系列1侧重手指连奏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而系列2则侧重单个手指的独立性,因此每个技术类型都可得到集中、多样的训练。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手指独立练习》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所有的练习都是建立在同样的和弦基础和指法位置上而不是调性上。以不同的和弦来训练五个手指的独立,这一特定的和弦是建立在相距小三度音程关系上的音级构成的,按照半音级进上行来练习。

菲力普《手指独立练习》,系列1 (谱例4)

虽然都是在同样的指法位置上,但菲力普仍然涉及了多种技术。如:每个手指的独立性,五指单音各种指法的连接,单音与双音的连接,各种双音、双音的颤音、和弦、八度,多声部的训练等,手指的独立性得到充分、完全、高强度的训练。但是,因为指法的限制,技术训练形式相对单一,一些常见的技术也没有得到训练,如音阶、半音阶、双音、双音的音阶、装饰音、琶音、震音等。

菲力普《手指独立练习》,系列2 (谱例5)

第二部分是复调练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复调单独成为一部分,菲力普对它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主要的特点之一。复调作为手指练习内容已经越来越普遍地在教材中出现,复调是一种体裁,也是一种技术,经过专门的复调训练,可以让我们更快、更好地弹奏复调作品,这也是这本教材不可替代的地方。

《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在技术类型的训练安排上很特别,它注重单个技术类型的训练,把演奏的全部技术困难分为五类,是这几本手指练习中是唯一把技术清晰分类的教材。科托的五类技术是:1.手指的独立、平均与灵活(拇指不内转),包括五指练习、同音换指、装饰音等;2.拇指内转--音阶--琶音,包括穿指、滑指、音阶、分解和弦等;3.双音和复调技术,包括双音、双音音阶、双音半音阶和复调;4.伸张技术,包括单音和双音的伸张;5.手腕的技术--和弦的弹奏,包括刮奏、双手交叉、滑音、震音、八度等。笔者觉得这种分类很清晰也很有道理,特别是以"拇指内转"与否区分音阶琶音和一般性五指练习,非常可取。

《五十一首练习》在技术的选择和训练上完全体现了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技术特点和创作风格。主要的技术有五指练习、手指扩张、双音、八度;练习声部复杂,多以四声部为主,最多达到六个声部。复调在这里已经不是一种专门的技术,而是常用的手法;节奏多变,大量使用三拍子、三连音、及切分节奏,节奏是除技术外要花大量精力的一个方面;手指扩张的幅度比任何其他手指练习教材的都大,常常是十度、十三度的跳跃;所有这些也正是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技术特点。

勃拉姆斯《五十一首练习》 (谱例6)

因此,这本教材是学习、掌握勃拉姆斯钢琴技术最好的教材,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此外,在纯技术之上,因为综合了多声部织体、复杂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的要求,这本教材是六本中难度最大的,适合较高程度者练习。

三、编排特点比较1.循序性。作为教材,总是针对一定的目的而安排内容。如针对某一个或某一些技术安排大量、多样的练习,也可能针对大范围的技术类别安排丰富、全面的手指练习,这就要根据作者不同的想法和目的而不同。对于前者就可能存在一种教学和练习上的循序性。在这一点上,哈农和科托的作品较为突出。

哈农《钢琴练指法》的目的是在初级程度上掌握多种技术的弹奏,因此它在整个教材技术的选择和编排上遵照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五指练习开始,继而是音阶、琶音,最后是各种有一定困难的专门技术。科托的《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则是按照作者的理解对技术进行了分类,“通过一些有价值的技术模式,像体育训练那样进行锻炼,而且只保留了一些对于全面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运动练习” ②,在科托的训练世界里,由手指的独立——拇指内转——伸张——手腕技术,这整套弹奏技术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2.单个技术训练强度。如果想集中、高强度地训练某一种技术,那《钢琴初级练习六十首》和《手指独立练习》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在每个技术类型都有大量的预备练习。《手指独立练习》更将相同的技术按不同的侧重点分为不同系列,每个系列可练习条数少则5、6条,多则达到53条(如第一部分系列6)。3.演奏要点。关于演奏的要点的说明,科托的《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是做得最好的教材。它不仅在教材的前面标有"练习计划",详细说明练习此书的时间和步骤的安排;同时,在书中每一章节的练习都有具体的文字解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助于对这套指法练习的学习和使用。另外哈农《钢琴练指法》也有简单的说明。

四、其他音乐要素比较

除了技术类型和结构安排以外,各种音乐要素在手指练习教材中也是重要的特征。主要包括调性、声部、节拍、节奏、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不同的训练安排往往反映作者不同的训练意图和对训练方法的理解,以上几个主要的手指练习教材在这一方面就存在明显的区别。各作品音乐要素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表2各作品音乐要素(为方便,以作者名取代作品名称)

由上表可看出,在声部训练方面,只有哈农的《钢琴练指法》,其他都有多声部训练。 节拍节奏方面,大多数都是以、为主,间或夹有或,只有勃拉姆斯的《五十一首练习》大量采用三拍子的节拍,而且节拍多样。

调性方面也是如此,《五十一首练习》的调性是丰富多彩的、富于变化的,而其他的教材的练习则都是C大调。菲力普《指法独立练习》是建立在一个连续小三度音级关系的和弦上,没有明显的调性特征。在力度、速度、表情的要求上,其余练习为没有要求或者有少量要求,而《五十一首练习》的要求是很全面的,这三方面的要求在一部分练习中全部得到体现。这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练习的全面性和作品的音乐性。总体来说,各个教材均有几类音乐要素的要求,其中施密特的《五指练习》最单纯,只有一种多声部训练要求,而且也只是一个单音或双音的保留音。而《五十一首练习》则是音乐要素要求最复杂的练习。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比较,这六本手指练习教材各自的技术类型、训练特点,及作为教材的适用性都逐渐清晰起来,它们各具特点,或技术全面、或简单易学、或代表性强、或全面系统,这些也体现了编者们不同的理解、要求和思路。但也都不是能“一书百用”的万能教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深了解、择时而用、择良而用。

注释:①〔法〕哈农,《钢琴练指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②〔法〕科托著,洪士 译,《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赵晓生著,《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

2.应诗真著,《钢琴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3.葛德月著,《朱工一钢琴教学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

4.〔英〕保罗o霍尔姆斯著,王婉容译,《勃拉姆斯》,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5.〔苏〕涅高兹著,汪启璋、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

6.〔日〕集体著,邵义强译,《最新钢琴讲座》,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

7.〔日〕门马直美,《勃拉姆斯的探讨--身为钢琴教师的勃拉姆斯》,陈致平译,台湾《全音音乐文摘》,1973年第1期,第75页。

8.〔美〕 Patricia Fallows-hammond编注,冯丹、姚纯青译,《钢琴艺术三百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9.《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3,London,1980年。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