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典主义是指海顿和莫扎特时代的古典主义的话,贝多芬完全称不上复古,但如果是指巴洛克时代,尤其是对巴赫风格的“复古”,倒还真有一点。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充满了复调手法,但这种复调手法并不是一种追求和谐的,反而是一种追求张力的表现手法。

就拿大赋格来说,很多人听到大赋格就觉得这是一部近乎疯狂走向支离破碎的作品,听起来的确有那么点感觉,但你却能察觉到有规律,而落实到谱面上,音效听起来十分复杂的作品,在谱面上却是数一数二的规整,如图就是一段听上去非常激烈的部分,大多数版本你能在开始一两分钟的时候找到它

浪漫曲萨克斯_浪漫曲萨克斯刘长河_浪漫曲萨克斯谱

我会说,晚期的贝多芬发展出了一个独特的风格,其特点在于丰富的复调手法,鲜明的强弱,和声对比,全曲极具规律性的结构,几乎任何一段变奏或新材料都会由最初主题通过某种变形得到的缜密结构。我之前说过,后人根本没有站在贝多芬的肩膀上,只是站在腰杆上,把上半身伸到了截然不同的地方。

贝多芬晚期的结构十分规整,你可以看到,大多数是采用了变奏曲或奏鸣曲式的,比如钢奏28,30,31,32,分别是奏鸣曲,变奏,奏鸣,变奏,只有29是酷似大赋格一般的赋格曲,而末乐章奏鸣曲的展开部,28-3和30-3,甚至29-1都是赋格式的展开部,特点就是一个动机从头到尾以变形的方式塑造出所有作曲家需要的音响。

为什么说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逻辑性或是说哲理性,为何体现了贝多芬高超的和声对位技巧,本质上说,就是贝多芬选择了尽量用一个主题,一个动机去构成整个作品,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一套连贯的逻辑,在结构上显得十分严整,用于发展的这个主题就显得过于关键,它成为了整首曲子的钥匙,成为了全曲的中轴线,就像一种真理一样,构筑起了一个音乐世界。如果用数学来比喻的话,相当于一个收敛性的结构,用控制理论来说,这是一个稳态结构,音乐的确随着乐思发生了变化,但最后依然会归为主题。正因为这样,音乐仿佛从开始的那一刻就注定它会结束在哪了。

那反之,后来的浪漫派,强调旋律,强调变化,更有想在音乐中讲故事的,随着思维想到哪走到哪,那这个音乐就不是收敛的,而是一个发散的结构,当收到乐思的影响跑远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一个收敛,一个发散,你们出发点就不一样,为啥有人说浪漫派乃至现代派的人继承了贝多芬,甚至超越贝多芬呢?首先你们的音乐就不具有可比性好吧……

同样,古典主义也不是贝多芬这种风格,至少展开部大量加入赋格什么的是前所未有的。贝多芬是个遵守规则的人,他或许会打破一样规矩,但相应的他一定会用另一项规矩将自己的音乐约束起来,而且会严格地遵守。使用同一个主题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规矩”,这个规矩是本乐章限定,但却是绝对被遵守的。从一个微小的动机,到整个作品的结构,全部都有规矩,所以他的音乐有情但不可能滥情,在结构的框架下绝对不会过多次地重复,也不会草率地结束,一定有着非常好的逻辑性,我想贝多芬写一首作品,最优先想到的一个是主题,第二个就是设计好全曲的结构,其他都排在后面。当然,只是想到规矩,并遵守规矩,并不是什么独一无二之处,但贝多芬在自己的重重框架下,依旧将自己的动机巧妙的变形,对位,发展,变调,营造出了精妙的情感,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完全表达出来,使得作品既不失富有情感的“人性”又不失“逻辑性”,这就好像一本小说,你既想要一个严丝合缝,经得起推敲的世界观,又想讲一个感人的故事,又要不拖沓也不烂尾这不容易,但贝多芬就是要兼顾这些,将音乐当成一件工艺品一样制作出来。

然后,我对贝多芬晚期的介绍只说这么多,然后就要谈到一个问题了,什么是开浪漫之先河晚期的风格是怎么过度出来的。答案是,晚期的风格是贝多芬中期追求的东西,贝多芬其实根本没想开浪漫之先河,他这个人从写音乐开始就想好了要用规则去约束自己的音乐,而且坚信着好的音乐离不开规则。关于他晚期风格,绝对不是从晚期开始的,你从中期也到处能看到这个影子。比如说贝多芬的交响曲,如果他的交响曲的意义只在于开浪漫之先河,和其他浪漫派作曲家一样的话,那贝五什么的也不会到现在都有这么高的知名度,从未被取代。

浪漫曲萨克斯谱_浪漫曲萨克斯_浪漫曲萨克斯刘长河

三短一长基本谁都知道,但能发现后面的的“旋律”全都是三短一长叠加出来的,就需要细心一些了。直到后面逐渐渐强才改变这个规律,然而渐强的音程关系还是太规整了啊……看起来大开大合的和声效果,落实到谱面上我都觉得这个作曲家有强迫症了。另外,命运的第三乐章,

浪漫曲萨克斯谱_浪漫曲萨克斯刘长河_浪漫曲萨克斯

浪漫曲萨克斯_浪漫曲萨克斯刘长河_浪漫曲萨克斯谱

这段赋格的运用,也颇有晚期的风范。贝五其实是贝交里规整数一数二的作品,也是极其脍炙人口的作品,当然,浪漫派喜欢贝六,贝七的似乎比贝五和贝八的多,我不否认贝多芬在年轻时也想要浪漫过,留下了一些让浪漫派当成“榜样”的作品。那要这样说的话,贝多芬晚期也并非没浪漫过,想抒发一下情感,稍微不那么按规则办事的,比如第十五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第十三弦乐四重奏的第五乐章。但是,我要说即便贝多芬有偏向抒情,不那么注重规律的乐章,但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说可以有和原动机没多大联系的更多新素材加入什么的,和真正抛弃规律还差得很远。如果你只标榜贝六贝七,认为作品中的浪漫和抒情就是贝多芬指引你的道路,就认为贝多芬的中期就应该是浪漫派的,我只能说这很片面,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而不是真正一个完整的贝多芬。另外,像第九弦乐四重奏的末乐章,也是当时贝多芬中期一部非常有晚期风格的作品,第一次听的时候感觉十分震撼,但似乎很少被人提及。

怎么说……讲完这些,我总结一下,教科书,尤其是音乐史中评价谁的成就之类的,都是给外行,音乐小白看的。作曲家也是人,贝多芬也是曾经在这个世界上走完自己的人生的人,你换位思考一下,贝多芬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音乐家,真的在意自己是什么主义吗?古典还是浪漫?不,他只是想写出他最好的音乐。只有你脱离了任何主义,甚至脱离他的经历,仅仅从音乐入手去探索这个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了解到他是个怎样的人,而不是带着脸谱化,带着后人准备好的帽子直接扣在他的头上,带着有色眼镜直接将他定位成什么。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