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独有,传统的都是独有的——越南朝鲜日本蒙古有些传统还和咱们相近,出了中华文化圈,别的音乐传统都和我们有巨大差别。现代的新作品基本都是以西方乐理为基础,特点就不强了。西化前的传统简单概述如下,大致可分为燕乐、雅乐、说唱歌舞和民歌五部。

中国音乐最讲究的部分都和宫廷燕乐有关的,这个我之前答过,这里就不展开了。传世的主要是鼓吹、燕乐合奏、和戏曲三大类。都是燕乐的乐理体系,基本都用工尺谱或者其变种。每个类别按地域都有不同传承。本来留存量巨大,但近年来失传严重。详见下面这个回答:

此外还有古琴音乐,乐理上属于雅乐体系,本身也是上古雅乐的核心乐器之一。不过后世流传的古琴音乐已经不限于传统雅乐的范畴(传统雅乐啥样上面那个回答也讲了一点)。但比起燕乐系统的音乐还是更加重视以音乐修身和教化的作用,不以悦耳为首要目的。本来的留存量远不及燕乐系统的音乐,但近年来得到的重视远超燕乐系统的兄弟们,有大量从古谱里复原的乐曲。这里贴一首《神人畅》,属于保留了古琴雅乐祭祀渊源的曲子。原曲已失传,现在演奏的多为丁承运打谱的版本,音乐性上不可避免的会加入现代理解。

民间走,说唱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重要形式。这些民间曲艺和燕乐系统的相和歌还有戏曲多有交流(参见宫廷音乐那个回答),但民间自娱负担不起伴奏乐队,歌者需自兼伴奏。此外,音乐结构以简单为上,便于即兴,兴之所至,张口即来。往前追汉高祖刘邦曾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这种自击自唱张口即来的形式,而刘邦显然也不是什么专业音乐家。后来走江湖的和尚道士也多游吟说唱,劝善化缘(要饭)。和尚多唱“莲花落”,道士多唱“道情”。红楼梦的“好了歌”就效仿这类说唱而作。今天所见的各种鼓词简陋的时候就只有板和鼓,自打自唱。各地的琴书原始表演就一手持板一手敲扬琴,自敲自唱。苏州评弹就是抱把三弦或者琵琶,台湾念歌仔就是抱着把月琴,都是自弹自唱……大家用的家伙什虽然不一样,但性质和高祖差不多……民国以后很多民间曲艺开始像燕乐相和歌的形式靠拢,添加伴奏乐队。譬如现在看到的京韵大鼓和山东琴书一般都用小乐队。有的曲艺在近代进一步升格为戏曲,譬如北京的莲花落就演变成了评剧,上海的滩簧就演变成了沪剧。这一系统演变而来的戏曲,表演传统很弱,基本照抄昆曲梆子京剧这些老大哥。下面贴个温州鼓词的视频,保留了原始民间说唱一人搞定全场的表演形式,他们用的牛筋琴和古代的筑也颇相似——大家若想遥想刘邦击筑而歌的场景,也许下面这个比你在任何电影里看的击筑都更真实……

民间还一个就是迎神赛会的歌舞传统。这个先秦就见诸记载,称为“傩”,民间所谓的“跳大神”是也。酬神演出载歌载舞——汉语里“载歌载舞”这个词最早就是用来形容酬神歌舞的,《乐府诗集·北齐南郊乐歌·昭夏乐》有言“饰牲举兽,载歌且舞”:把祭祀的牲畜摆好,然后开始酬神歌舞的仪式。简陋的酬神歌舞只有打击乐伴奏,没有旋律乐器。后来的秧歌、采茶、花鼓都是这一脉的演变。近代以来这一传统基本全被戏曲化。譬如东北二人转就有很多秧歌元素,湖南花鼓戏由元宵灯节的“地花鼓”发展而来,川剧里也保留有来自元宵节的"灯戏"表演,江西还有采茶戏。不过这一传统演变过来的民间小戏和昆曲京剧这些大戏比要简陋许多,往往就一两个人台上演,没有行当的细分,内容贴近生活(也可以叫俚俗),肢体语言舞蹈性强。贴个活化石“傩戏”吧(2:45开演,4:12开唱):

再乡土一点就是民歌,不用乐器,不讲乐理,凭感觉唱就好了。诗经里的国风,什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什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初的画风可能不过如下: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