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需要换老师。

不因老师指导有什么问题。

钢琴课,评估老师靠不靠谱,除了从老师的教学行为,也可以从你自己的学习感受来判断。

你都说了“你觉得什么都没学到”,答案就已经很明显了。

我可以提供我的上课思路,我觉得我能让学生学到东西的上课模式是怎样的:

我的上课模式/环节

1、检查作业

按需从音准、节奏、声音、音乐性处理、弹奏方式等各个维度来评价作业的完成情况。

2、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这是一堂钢琴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字面意识不用过多解释,有部分老师连字面意思都没有做到,只是简单地听作业是否熟练,这就太片面了。

除了字面意思,在这里面包含我想传达的更深层次的一个内容,即【分析问题】,是不仅要帮学生发现问题,还要通过对问题类型的概述,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进而使其拥有发现同类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老师提供的解决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否则解决了这首曲子里的这个问题,再下一首曲子重复出现,重复消耗了老师和学生的精力,以及有效的上课时间。

然而这正是很多教学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不是无法解决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然要先知道自己出现了问题。

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于老师来说一个关键的课题。这而这个能力,可以通过分析问题的本质来实现。

3、巩固/检查作业中囊括的理论知识是否理解吸收

通过提问、让学生弹奏演示、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解释某个知识点,来考察学生是否消化了知识。

4、讲新课

要区别于传统的低效教学,乐理知识、音乐处理、技能技巧点应随着曲目的布置一并讲解,切不可孤立存在。因此我认为的科学理念,是根据要学的知识,去布置包含该知识的学习素材,而不是在新曲目中碰到未学的知识,再当场来讲解,这样知识不成系统;同时避免另外单独开讲一个脱离乐曲弹奏训练的乐理知识体系,否则知识难以内化吸收。

我有接手过一位学了5年钢琴的小学生,据妈妈描述,之前的老师非常“重视”乐理,每次布置完作业,会花半节课的时间单独讲乐理知识。妈妈还翻出当时老师要求她在旁记笔记的乐理知识内容,卷面和条理都很清晰。但是,我花了15分钟来探这位小朋友的知识储备水平,却发现很多基本的乐理知识他一点儿也不懂,或似懂非懂。

这说明了理论知识孤立学习的不合理性,虽然我很愿意相信那位老师内心一定是出于对教育的努力,才花这么多精力单独讲乐理。探索音乐理论与弹奏实践结合的有效界限,是脱离传统钢琴教育,进入科学模式的关键点。

5、让学生当场视奏新课的重点部分

本点也是我认为区别于传统模式的关键点之一,也是我教学中的必要环节。讲解完了相应的知识和技巧,应当场示范,并让学生过一遍,在学生弹奏的过程中,指出存在的/可能出现的问题。

若布置作业后直接让学生回去自己练,学生很可能在过程中产生一些错误的习惯,并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巩固,回课的时候纠正这些错误就会比较困难。事实上,这种情况极其常见地发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而这么做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

如果学生无法当场完成,说明可能进度过快,拔高过高,当前作业不匹配学生的实际弹奏与视奏能力。直接学拜厄→599的学生,在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学生中占据了比较高的比例。

6、总结:新知识、已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由于上课有给学生做笔记的习惯,上完一堂课的时候,这些内容早已跃然纸上,照着笔记顺一遍就是一个很清晰的总结了。

幼师考编钢琴曲子_幼儿园考编钢琴曲_幼师考编钢琴曲怎么弹

一堂好的钢琴课除了基本知识,你还可以/应该学到什么?

1、审视与检验:确保每堂课都有新的收获,并能消化它们

收获:怎么定义这个“收获”?我认为会弹曲目数量的增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如果每节课获得的内容仅限于多学了x首新曲子,那这些学习过程毫无意义。应该关注于自己在钢琴课上获得的内在成长,包括但不限于:艺术理解、乐理知识、乐曲处理、弹奏技巧等等。这也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实时进度有评估,对于学生什么阶段应该上什么新知识有充分和灵活的备课。

审视:作为学生,我们都知道自己学了新的知识,但如果在每节课毕不以一个刻意的动作去回顾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很可能变成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无法在大脑神经中形成有效联结,建立知识索引。因此,我们要学会一个动作,就是审视。在老师有意的引导下,刻意去审视与总结每节课学到的知识。

检验:另外,记住知识和理解知识是两回事。同样,弹熟一首曲子和理解一首曲子如何表达也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还需要具备检验自己的能力。要确定自己是否理解,除了老师要更加细致、系统的讲解,学生也可以尝试着想象假设自己作为老师,能否能完整的把这个知识转述给学生?在这过程中,你遇到的描述上、换位思考上的困难,就是你还未完全消化的知识。

2、从规范科学的练琴方法,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习惯

很多老师可能更倾向于检验学生的成果,而不关注过程。不管你以任何方式进行,只要完成了要求的内容,就是好方法、好学生。

而我觉得作为老师,仍然要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尽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练琴方法完成任何作业,形成一套练琴的行为方式常规。这将对学生非常有帮助,因此老师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节课对此进行强调和必要的矫正。

科学的练习方法,即科学的学习方法,会关系到你处理学习行为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你的学习效果和上限。

我有一位成人学生,报完名还没开始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为了让第一节课的上课有可以充分讲解的内容,我布置了一些小作业。上课的前几天他给我发了这个截图,跟我说这是他最近的练琴时间:

幼师考编钢琴曲怎么弹_幼师考编钢琴曲子_幼儿园考编钢琴曲

我惊了,赞叹他的毅力之余,也因此获得了一个信息:他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练琴)方法,才花了这么多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大部分属于无效学习。

学习方法的核心很简单,即拆分目标。制定具体的目标,并拆分细致的(阶段性的)小目标,再确定达到目标的具体手段。

这样的方法延伸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决定了各个项目的质量和时效性。小到你计划一年要读20本书,你必须计划一个月读2本,细分到十天要读一本,五天用来写读书笔记和消化,否则可能到了年中你一本没读,还隐约觉得剩下6个月时间也够了;大到一个公司要运营得成功,必定有年度发展目标,再划分到季度/月度KPI,再分发到各部门团队各个岗位。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弹钢琴都是毫无目标地,随心所欲地弹,能弹多少算多少,导致了时间的大量流失。因此好的钢琴课,不止要学知识和弹奏,还要领悟学习的方法。老师在这一点也要多下功夫。对于幼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规范,将对他的将来产生很大的良性影响;对于成人学生,也能因为所具备的理智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受益匪浅。

像奇葩说里的杨奇函每天问自己:“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博学了吗?”你检验你练琴成果的方法,就是问自己:“我今天练琴比昨天练的进步了吗?进步在哪?”

3、从系统性的搭建音乐知识体系,优化认知和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我解决困难的方法和能力。

在钢琴学习中形成理工科的科学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试想一下,你在练琴的过程中,是否有遇到你觉得无法解决的困难?

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认为问题都是有原因且可解决的,是科学思维的根本之一。当然,不是那种“自学钢琴一年要弹肖叙一觉得到处都是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极端情况,通常情况下,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与你的能力水平相匹配的。

而如何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行解决出现的困难?这就需要老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有意为之地在为学生搭建系统性的、环环紧扣的知识体系。有了基础的知识体系和自洽的知识逻辑,学生通常都能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你在作业中遇到你觉得无法解决的困难,你无法清晰的分析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说明老师没有很好的做好新知识的衔接的讲解,或者老师的教学体系中知识铺设出现了不合理的断层。

举个大家都能理解的类比:学会了读谱(读音高和时值)以后,就开始一首一首过曲子的学生,就相当于只学了基本的加减乘除法则,就想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学生;

而这样的学生,碰到一元二次方程就懵了,就像还在学599的你私下偷偷找了首李斯特钟的谱子一样:“这啥玩意儿?”

而有一步步慢慢学习数学知识体系的人,此刻就懂得运用求根公式x={-b±[√(b^2 - 4ac)] }/2a解决所有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就像有系统性学习音乐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人,某个程度以后即使没有再继续上课,也能自行完成弹奏各种古典钢琴曲目的学习,并比较正确的解决遇到的困难。

在刻意建造的坚固的知识框架内,学生可以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而怎么一步步建造这个框架,就是老师的重要课题。

我另外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判断老师的文章,请移步↓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