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带着小屁孩从加拿大到广州住在农村小镇里, 学用着中国语去认识中国文化, 不知不觉间回国已有十年, 现在小孩已变成少年再返回加国上初中了.

记忆自己从三十多年前学着中音号, 在香港青年管乐团吹奏开始, 对管乐巳结下了不解缘. 2005年见证着中国管乐学会在京成立, 并参与第一届全国管乐展演活动, 心里着实兴奋, 在 于海 主席的领导下, 学习着, 并亲见着现代管乐事业在中国萌芽发展, 至今花开处处, 活动频繁, 可喜可贺 !

在这新年期间回顾十年前初到广州, 得友人 汤广 老师引荐到了广州青年文化宫, 自与那青年管乐团排练两次后, 看见那些好学团员闪亮的眼睛, 便答应了青宫协助他们发展这支管乐团, 并引入了 "快乐管乐" 为主旨, 让年青人来享受管乐团的乐趣, 而每周吹奏着多种多样不同风格的乐曲, 也教着些基本合奏技巧, 而团员在进步着, 乐团从二十多人增至五 `六十人, 到最后(八年后)是过百人且需分成二个团队去排练. 这团队从不参加比赛, 只有週年音乐会及不定期 安排与学校乐团交流及分享管乐合奏, 万未想到在不知不觉间为团员带来了不便. 原因是团员把在我团学习得来的与自己学校乐团分享时, 惹得一些传统老师的不满, 并曾着令学生不准参加校外团队. 但我们还是坚持主旨, 而增加交流沟通, 在彼此有更多了解后, 便多了认同感. 我及团员都认为音乐是共同的分享与互相欣赏, 不应变为功利的武器去彼此践踏对方。 这支青年团队现巳发展为地方管弦交响乐团了, 而传承工作也理所当然的交给本地(广州)土生土长, 并热爱音乐的年青音乐家, 现主要指挥是 罗中允 老师了, 他亦是位相当年青的作曲家。

在参与教学及交流其间, 有很多管乐朋友在交流中诉说找不到教学资料, 又或教材效果不显, 常找我研讨取经, 而当我在中华书店闲逛中, 发现了中文翻译版的“红色”教材, 那是我在美国及加拿大时最普及的学校乐团教材之一, 于是便介绍给同道友人. 但大多看了后都搁在一旁, 不再多究了. 问其因由, 都说内容简单, 太容易了! 这我才知道他们是"只读而不明所以". 于是我与美国出版商沟通后, 便安排作者 布魯斯 皮爾森 教授到中国来做讲座, 以解其"不解"去详译此"红书"使用方法, 及各题要点. 而这安排过程中也是多番曲折, 这里不录了。 讲座后, 还是传统教学法的戦胜了。但各地多场讲座中,深圳这年青城市以较开放的思维去接受这套教学法, 那些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的老师也发出许多问题去学用这套教材。因我本人所居地(香港)较接近深圳,便从此对该区的学校乐团给予协助及解题。现在深圳的管乐发展也不断深化进步着,这与他们那些年轻努力的管乐老师,管乐协会会长 伏虎 老师, 副会长 黄远泉 老师等的开放态度, 与学习互动关系分不开!

本人也常在不同的讲座及交流会中, 被问及所表达的理论是否有效 ? 因此在 2007年我接受了广州黄埔区一所初中学校之邀请, 为他们成立学校乐团, 并从最基础收生"白丁"开始, 不收"特长生"为乐队成员, 学生根据我订定的教材课程安排接受训练。按步就班学习, 一年后便能排演二级以上曲目, 二年后排演三级半以下的作品, 约需三个排练便可以, 乐团毕业音乐会(学习2年半后)演出的(约40分钟)都是4-5级的作品。 因这学校校长从不给予乐团压力去演出或比赛, 而是以艺术文化素质教学为旨。我便可以设计教学课程进度,建构系统地训练。 发展至今天,学校现同时有5支管乐团 及 3支弦乐团, 共400多学生参与乐团生活。每年于省内外举办2个夏令营 及 寒假集训等。数年间,与这校乐团交流的国内外乐团与老师无数。

学校内各支乐团在2年半训练中,排演曲目平均50首以上,从文艺复兴至二十世纪现代作品的风格都包括在内。整个课程是以乐团合奏为主, 故没安排单人个别课, 学生享受着共同玩音乐的乐趣,互相学习鼓励并共同分担着乐团的各项工作。

而因每年毕业音乐会都有着热烈的反应,学校礼堂巳不能负荷观众要求座席, 现都需在星海音乐厅举行,每年节目内都必需包括一首协奏曲 及 一首中国作品, 让学生能与职业演奏家合作, 及认识中国音乐作品是其中目的。

我并不是职业指挥而是全职音乐教育工作者, 基于国内管乐教育蓬勃的发展, 而眼下国内需要的也是这管乐起步的启蒙者, 于是刹那间便忙得不可开交, 我也经常带入国外管乐教育家,乐团教练及指挥到国内指导交流,其中我的好朋友 李天池 博士(星加坡管乐协会主席) 也有意到中国協助发展管乐事业, 于2007年便商邀到中国来, 并带给了国内更全面及现代化的管乐团教学理念, 李博士现全职在音乐学院指导专业学生向管乐教学系统化进发,学生人数也不断增长,毕业后全都能独当一面地在全国执行管乐教学工作。

我开始教学的同时,也发现大部份国内管乐团(各种水评的)都在排奏同样的曲谱, 及后才了解到管乐团乐谱的缺乏, 及没规则的发展. 但从第一届的全国展演活动中, 其实有些中国作品存在着,只是不太流通而巳。与此同时我在国外指挥演出时,也难找到适合的中国管乐代表作品, 悠然想起何不把二个问题归一呢 ? 于是向内引入国外具音乐价值作品,同时在国内寻找高质量具中国味的管乐作品,籍此向外宣传中国管乐。在2007期间, 美国范德堡大学便委约了 北京的陈黔老师,为他们的“世界管乐作品巡礼”音乐会中, 写作了并于当年世界网上演出会议中播出, 效果非凡, 而世界管乐界从未听过这种交响管乐的声音,及真正带中国风格的作品。此后, 陈黔老师收到世界各地的委约,其作品也在世界管乐界极受重视,在2012年明尼苏达州圣汤玛氏大学委约他写的“荣归”, 更被选入世界100首管乐名曲之内。基于陈黔老师对管乐的热爱与责任感推使,并注意到给学校乐队用的管乐曲谱太频乏,从2009年开始广用中国地方民歌素材, 开始谱写有教育意味的作品予学生乐队,出自大师之后手,再简单的乐曲也包函高艺术结构内容,美国海军陆戦队管乐团及德克萨州大学管乐团吹奏其“二泉映月”时,便极赞扬曲中深远意境之表达,但谱中每个乐器皆在一个8度内吹奏,让演奏员无负担地享受此作品合奏。而香港友心合作坊也为他推出国际版杈乐谱, 用低价放于中国市埸应用, 也曾对举办比赛单位以成本价送赠, 希望年青的管乐者能用正版乐谱去弘扬中国乐曲, 有望推动中国管乐走得更远,更国际化。

还记得初到 (2005年) 广东一所艺术职校授课后, 该校的教授给我的评语是: 演奏太保守, 没有民乐的热闹,罗鼓宣天才有”气势”,一首80人乐团齐奏的"金蛇狂舞", 比管乐团的欢乐颂来得威武, 而且他们一个乐团的乐器总价, 也比管乐团的一套定音鼓便宜,劝我们别浪费时间及金钱搅管乐团了。 他还是有他的道理。 时至三年前再遇那些认识过的教授卻变成管乐专家赚钱去了, 但同样是排奏"金蛇.." 只是管乐版本吧 !

同年,当我被邀往训练广州一所大学乐队后,也收到同样关于”气势”的评语, 二年前再到同一大学时, 该管乐队已开始有乐团热身训练谱,及排练我六年前给他们的1.5级乐谱, 讲甚么是平衡了。。。十年间发现那变化, 着实让我兴奋:从 ”音量” 到 ”质量” 的变。

发展至今天,国内地方的,民间小区的,学校的...管乐活动频繁,此起彼落,还成立有民间商业职业管乐团了。每年的上海管乐全国赛,青岛管乐杯赛(小金钟奖), 南昌軍乐节 及至各省市教育部门等所办的管乐活动, 多不星数。这都是因为有一群管乐音乐使者在努力推动着,特别是 解放军军乐团 的指挥家作曲家们,而我个人特别敬重的 程义明 老师, 李美珠 老师等, 还在努力不懈地学习着 推动着 鼓励着, 让我为之动容 ! 逼迫着我不能放下, 需更努力地为未来十年推进。 其中在幕后推动的使者更为重要, 且功不可没, 如我认识的 李正华 老师, 曾德芬 校长, 盛誉 同志……等等 多位不能尽录。

我是生于香港,後来移民到美加. 但流着的可是中国人的血。这十年间穿疏于中国不同地域时,才知道中国文化之深及广,在香港从未有过这么深刻的体会,区区也正在每天学习中。其实我是在享受着身边所有中国管乐朋友给我的支持与鞭策, 稿写此文只是一时有感而发,望能分享我在中国的十年管乐生活照而已, 因中文底子差, 乱笔乱文 还请见谅 !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