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凌金玉 (安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 芜湖, 241000) 摘要 刘天华是我国/ 五四0时期优秀的民族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和民族器乐改革家。 他的二胡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 同时吸收西洋音乐的优长, 艺术贡献在于汇通中西音乐,极大地丰富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有力地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 二胡 刘天华 中西汇通 中图法分类号 刘天华(1895-1932) 江苏江阴人,是我国/ 五四0时期最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和演奏 同时又是民族音乐改革家和教育家。刘天华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自幼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滋养, 又酷爱中国民族音乐艺 术。他在二胡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正是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肥沃土壤中。 刘天华一生只创作了十首二胡曲, 这些曲子每一首都有一个十分确切的、极富中国古典文 化意蕴的标题: 5良宵6、5烛影摇红6、5空山鸟语6、5光明行6、5月夜6、5病中吟6、5悲歌6、5闲居 吟6、5独弦操6、5苦闷之讴6。这不仅表明刘天华认同音乐是表现一定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艺术 这一观念, 同时也说明他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 具有一种能使这种功力与音乐彼此通融、 相互辉映的音乐涵摄力。

刘天华之所以选择二胡这门在那一时代还名不见经传的民间/ 下流0乐器( 时人流行的观 作为表现他音乐作品与思想的工具,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 刘天华认识到二胡是中国民间 乐器中最为普遍流行、也最为广大中国平民大众所掌握所喜爱的乐器。这从本质上表现了刘 天华的音乐为人民大众的平民音乐思想。其二, 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 偏见与鄙视, 刘天华感到有责任出来维护中国的民族音乐尊严。这一点可以从他发表在/ 国乐 改进社0所办的杂志上的一段谈话中窥见一斑: 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多粗鄙淫荡, 不足 登大雅之堂, 此诚不明音乐之论。要知音乐的粗鄙及文雅, 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 组织, 故同一乐器之上, 七情具能表现。0 刘天华虽然是一个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音乐家, 但他并不固步自封。他刻苦钻研民族音 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 在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洋音乐, 他的音乐 作品无论写作技法还是演奏技巧有不少都借鉴了西洋音乐。在我国音乐史上, 有过许多 2795安徽师大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 AnhuiNormal University( Phil&Soc Sci) Vol. 26 1997-10- 中用0的实例,而刘天华无疑是使这种调和性的使用发挥到了一个辉煌的地步。

刘天华的最大 功绩就在于他用汇通中西方音乐的方法来改进发扬中国民族音乐, 并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推 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因此, 就二胡这门乐器 及其演奏技法来说, 刘天华开创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刘天华第一个使二胡登上了 大雅之堂0,并学习和借鉴西洋音乐的优长, 大大丰富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 使二胡这一古老 的民族器乐焕发出青春。例如5良宵6把中国民间传统的核心音调贯穿的旋法, 和西洋的再现 的单二部曲式的原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5光明行6则在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习用的循环变奏的 基础上, 吸收了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特点, 使乐曲的结构更加严整, 表现力更为丰富。另外, 由于 刘天华有很深的小提琴造诣, 使他在二胡演奏技法上不知不觉地引入了小提琴的某些技巧, 在刘天华的演奏中,他将小提琴上的/ 滚揉0移植 到二胡上, 使二胡的音色得到很大的美化。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可以这么说: 二胡因为有了刘 天华, 才拥有今天的显豁地位。 下面我就自己在学习演奏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理解, 对刘天华的二胡艺术成就作 些分析。 刘天华十首二胡作品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用音乐谱写的自传, 通过这些作品, 我们能够/ 见他的心思意念和艺术追求。

他不断追求的是对内容和真诚的最深表达,而不是孤立展示技 巧。以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为依据, 刘天华的二胡曲基本可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 主要是表现音乐家在生活重压下郁郁不得志的痛苦心情, 同时又具有一股强烈的 反抗情绪。这类作品有5病中吟6、5苦闷之讴6等。5病中吟6创作于1915 是刘天华的第一部二胡作品, 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此曲时, 刘天华年仅20 刘天华个人又连遭丧父、失业的苦痛,贫病交加, 刘天华精神极度苦闷, 同时又不被他人理 解。他把时代的悲愤和个人的不幸以及满腔的愁怨倾诉于琴弦。 5病中吟6共有三段和一个尾声。第一部分乐曲一开始极其缓慢沉重, 旋律低回宛转, 进行 到第15、16 小节时, 出现了十二度的大起大落, 音调从中音/ do0慢慢滑到高八度的/ do0上, 后又下滑到低九度的/xi0上, 而且均用音色忧郁暗淡的内弦演奏( 之后又将/xi0解决到低二度的/ la0上, 这种大 把那种苦痛难忍、深受压抑的感情表现到了极致。第二部分可以说是一种爆发, 一种不甘忍受折磨的爆发。速度上比第一部 分快了近一倍。音乐开头的两个/ SoSo0就象两声沉闷愤怒的敲击, 把反抗与不满的情绪引向 高潮的前声。

音调上是对第一段的扩展性重复, 而节奏却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用 了大量短促的休止符和连续的16 分音符, 音乐的音域跨度大、速度快, 形成连续大起大落的趋 极度表现了作者不甘屈服的精神。从第9小节的第四拍开台, 音乐进入了全曲的高潮, 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表达得非常强烈。当曲子行至结尾的前三、四小节,旋律又盘旋而 情绪重新落到第一段的再度变化性重复,且比第一段更显得深沉, 更加徘徊, 它反映出作者 奋斗后受挫的痛苦心情, 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中这种悲情的深沉叹息。最后的尾声则再现了 第二段的那种愤恨和反抗的交织情绪, 音乐速度快了一倍多, 作者用连续的快速八分音符把这 两种交织的情感表达得更为鲜明。但当音乐到最高音( 即两个八度的 又忽然停顿下280 安徽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接着又滑到低十二度的/fa0音, 就象被拉满的弓弦在箭射出之前, 忽地断了似的, 嗄然而 止。最后几个连续低沉的颤音使乐曲在凄凉哀怨的气氛中缓缓结束, 犹如几个沉重无比的感 叹号。曲谱如下: 整个乐曲表现了/ 五四0前夜, 青年们苦闷压抑, 彷徨挣扎, 不甘沉沦, 却又找不到出路的复杂情 绪和矛盾心情。

第二类, 反映作者面对强大顽固的黑暗势力时, 自感势单力薄而无法抗争、逃避现实、万般 无奈的消沉情绪。在这类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少了第一类作品中的反抗精神, 取而代之的是 欲逃离回避的思想。如5闲居吟6、5烛影摇红6、5独弦操6、5悲歌6。从曲名中我们就能读出刘 天华处在一个令他深感/ 悲0的复杂心态之中。这类乐曲将诸种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使人觉得欲哭无泪, 欲悲无声。 5悲歌6是刘天华此类乐曲中的一部代表作, 又名5处世难6。这是一部伤感非凡的绝唱。 1927 刘天华在出席俄籍钢琴教授嘉祉的告别音乐会之后,曾感叹/ 国家太不争气, 弄得 客人( 要绝食而走0,感叹自己/ 力量单薄, 不能帮助朋友。0他先后与音乐界同仁志士联名 发起成立/ 北平爱美乐社0, 并发表5国乐改进社缘起6, 表示/ 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 从东西方 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0, 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但得到的回复却是/ 音乐有伤 风化, 无关社会人心0。当时的新任教育总长刘哲在对音乐进行了这番评判之后, 又下令停办 北大附设的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专音乐系。刘天华就这样失去了两校教职。此时他书题/ 陶然自乐0以自慰。

实际上他的/乐0从何而起? 内心所受的伤害, 又岂止/ 失望0二字 所能表达?! 5悲歌6全曲连绵不断, 环环紧扣。作者用不长的篇幅充分刻划反映了他当时万般愁苦沉 闷的心情。乐曲的后半部用了许多半音进行的旋律, 使音乐充满哀伤的情绪, 这种情绪越往后 越强烈, 旋律越来越高, 节奏越来越紧, 结束之前旋律又渐渐盘旋而下, 全曲的旋律可以简化 在这一旋律线中,出现了许多/ la0音, 商0音成为5悲歌6一曲中的主体特色音。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来 解释, 可以看出5悲歌6一曲的情调是哀伤中交织着悲昂。乐曲最后结束在微弱沉静的商音/ re0上, 这无疑是再一次强调了乐曲的伤感情绪。 第三类作品是表现刘天华乐观豁达个性的乐曲。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音乐家, 华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尽管遭受种种挫折, 却扼杀不了他乐观豁达的天性和向往 美好生活、走向光明未来的信念。在这类曲子中, 刘天华用不同的笔法和情绪表现了他对生活 的信心, 如5光明行6;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歌颂, 如5空山鸟语6; 对自由宁静生活的神往, 对友情的珍惜和赞美,如5良宵6。 5光明行6是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中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巅峰之作。

这首曲子创作于抗日 281 凌金玉: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战争前期, 日本帝国主义虎视耽耽侵略中国, 许多人对前途失去信心, 内心充满悲观绝望的情 绪。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造成当时处于殖民地位的中国盛行黄色音乐的社会风气, 外国人认 为这种靡靡之音就是中国的代表性音乐, 而中国音乐界有些崇洋派学者也妄自菲薄地认为中 国民族音乐/ 缠绵无力0/ 萎靡不振0, 刘天华觉得很是不平。为了回击这种谬论, 也为了证明中 国音乐魅力, 他谱写了这首雄壮威武、气势宏迈、极具民族风格的5光明行6, 正如当年刘天华演 奏此曲时说明书上所言/ 5光明行6是一部脱离了所有伤感、充满坚定自信和积极向上精神的作品,这表明刘天华后 期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 也证明刘天华没有在困苦中沉沦, 而是从奋斗中崛 起。作者在这首乐曲中首次运用了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 调性明亮, 富色彩。全曲共分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在引子中, 可以听到坚定整齐地步伐行进声, 然后 出现小军鼓似的敲击节奏和昂扬的音调。第二段是进行曲风格的旋律, 流畅舒展, 优美如歌, 先在内弦上用G调演奏, 重复时又在外弦上用D调演奏, 使主题旋律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 热情, 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的音乐形象。

第三段将 这一富有特性的音型加以重复、模进、移调, 作不断呈现。 犹如人们踏着有力步伐、昂首前进。尾声中利用颤弓再 现第二段的主题, 并加以扩展, 到高潮时又紧缩重复, 音乐更加热烈,尾声中又出现了类似军号声的主三和弦 分解进行的音调, 所有这些表现手法使全曲生气勃勃, 干净利落, 一气呵成, 真正表现了勇往直 前的信心。 从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看到刘天华的二胡艺术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色彩, 他的艺术 实践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有很深的启迪意义。民族音乐的发展只有以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为土壤, 广泛吸取外来文化和姊妹艺术的有益养分, 才能绽开鲜葩。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非 刘天华所比, 这为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广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营养, 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 艺术, 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后继者理当努力。 责任编辑凤文学) 282 安徽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