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二胡织金视频_织金二胡花谱_织金二胡花谱mp3

半屋书稿半屋床

(罗荣祥)

织金二胡花谱_织金二胡花谱mp3_贵州二胡织金视频

冬月初十夜,邀两位好友,驱车去河边寨拜访杨朝厚老人。拜访杨朝厚,这想法早就藏在心里了,迫于琐事交织,未能成行。二十年前,在织金读高中,曾到织金文化馆旁杨朝厚居室吃过一餐饭,聆听谆谆教诲。那时想,一个地道农村人,能在城里有个遮风挡雨的居室,难能可贵,也激励自己学习上进。

车未到长石板,雾就锁住了视线,寸步难行。长石板,那是个令人难忘的小地方,但凡冬来,浓雾就封山,遇雨雪天气,风从水头寨吹来,一路雪凝成辉。好友眼睛抵着窗玻璃,看路的中线和边沟,我算出胆子,二十码不到的速度蜗行。途中逗趣,倘使年轻二十岁,有个美丽的女孩在深山闺房里等着,再大的雾,再冷的天,再深的夜也会徒步前往,可岁月已逝,过往成殇。

杨朝厚早年读到四年级,是苗寨中凤毛麟角的读书人。识了字,回到家,一头埋进浩瀚的情歌里去。他创作的一首首苗族情歌,贴近时代,贴近政策,贴近生活,唱响周边公鸡山花坡、海布坡花坡、独木夸花坡、青山羊场花坡,远近闻名。

到了,杨朝厚老人却未在家,去寨中吃杀猪饭。半晌,才急急赶来,不停表达歉意,聊到深夜。古稀之年的杨朝厚,虽是干部,领了退休金,可依旧一颗民心,未舍得那片田那片地,雨里来风里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把耽搁掉的时间抢回来,把对家乡的眷念拉回来。

1985年3月,杨朝厚走进织金县文化馆。他能进县文化馆,全因一曲曲脍炙人口的苗族情歌,传遍苗乡苗寨,无意中被选中成县文化馆骨干民族文化传承人才。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录音机、电视机逐渐走进苗寨。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人才辈出的年代,百花齐放的时代。那时,织金苗族出了一个黑土打括的熊顺明(川苗),一曲二胡《苗山月夜》,远近闻之皆驻足停歇,非等曲终人散方罢;出了一个熊家场白马洞的熊安华,一曲口琴,情深意远,方圆百里无人敢比;出了一个打平牛圈房的杨开忠,一管笛子呻谱九曲回肠,余音绕梁,像极百里乌江画廊如梦如醉风景;出了一个口弦大师杨慧,一把口弦巧舌如簧,精妙绝伦,音色低沉婉转,迁回耳际,难以忘怀;出了一个后寨高墩的杨朝厚,一首首苗族情歌,唱进千万苗族同胞心坎上。

1987年,启动《织金苗族丧祭》的资料收集工作,罗文贵负责,杨朝厚协助,邀请纳雍县杨传甫(白苗)参与,为保证质量,杨朝厚等几位苗族干部恶补黔西北苗文,下到村村寨寨找古歌师、寨老、族长采风,指路经篇章就出自平寨王启凤(已故)之口。出版费花了5000元,书出后稿费4000元,全书得以面世。

1987年,听闻鸡场有个古歌师、芦笙师叫邵国安,非常出名,杨朝厚徒步千里到鸡场乡鸡坡村找他,那时邵国安住白泥塘水电站,去时已晚,邵国安已70多岁,头发花白,说明来意后,一夜长谈甚欢。第二天,邵国安无意中说了个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两人徒步去鸡坡老家路上,边走边聊,口渴就井边喝水,累了就路边席地而坐,故事讲不停,那是个开天辟地的故事,回来后,被杨朝厚创作为织金苗族首部大型舞台剧《鼓笙魂》,作为省民族民间文艺汇演的压轴节目。第二年,再去拜访时,邵国安已过世,甚是遗憾。

1985年,杨朝厚到文化馆,听了熊顺明的二胡,甚为感叹,但对《苗族呻谱》的二胡名定位失之偏颇,缺乏苗族文化的涵养,想了又想,取名《苗山月夜》,找熊顺明商量,一拍即合,《苗山月夜》二胡曲得以问世,成为西部苗族经典二胡曲目之一。朱一川在后寨任乡长时,熊顺明来跳公鸡山花坡,在高墩杨朝厚家中拉的一曲《苗山月夜》,堪称经典,至今无人能及。在杨朝厚心中,熊顺明是他最信赖的兄弟,最仰仗的兄弟,对他的一些往事,杨朝厚如数家珍。他说,1965年,熊顺明在水城当工人,因二胡精妙绝伦,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多少少女为之倾倒。1968年左右,在水城出了点人生中不顺畅的事情,思想包袱过重,熊顺明才回到家中。1988年,熊顺明曾联系过水城的故人,可事是人非,有些秘密,永远只有熊顺明才清楚,不便过问。1983年,熊顺明的《苗山月夜》刚出来,录音机播遍山旮旯里,那时最古典、最原始、最深情。杨朝厚曾用仅有的日本牌录音机,对录熊顺明早年的二胡曲,虽效果不是最佳,但深情依旧,满是眷念。1984年8月,熊顺明进入织金文工队,1989年离开,一直在打恰当老师。2015年,织金苗学会举办专题讲座,熊顺明曾在民族山庄,讲了一堂精妙绝伦的音乐课,启迪了多少苗族音乐人。

织金二胡花谱mp3_织金二胡花谱_贵州二胡织金视频

全县33个乡镇,所有苗族寨子,杨朝厚几乎走遍。那台毫无杂音,日本牌的录音机,总背在背包里,和他行走天涯。凡到处,花6毛钱,打一斤白干,赠与主人家,就得到热情招待,尽情采风。杨朝厚说,阿弓长角苗寨,神话传说非常丰富,一个故事,聊一晚也聊不完,比如仙鸟(nongs zheix nongs nchous)的传说,长角苗为何进森林,歪梳苗的梳子为何是歪的,都有神话故事,有凭有据,栩栩如生。

在阿弓,还有支苗族叫揪揪苗,只有两三家人,女士头上扎个小揪揪,因此得名。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揪揪苗的热情好客,却看客人的脸色。这个察言观色仪式,得女主人出,往往撸开雪白的大腿,在膝盖上做白面粑粑,见客人不嫌弃,就才洗净手,杀鸡宰鹅,盛情招待,倘若客人脸犯难色,则继续把粑粑在膝盖上搓,丢锅里煮,草草招待。杨朝厚初到揪揪苗寨,见用膝盖搓粑粑,已是一惊,可那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相反格外好奇,反复记录,毫不嫌弃,深受欢迎,几天几夜没走出寨子。

在杨朝厚家中,一半是用来住的,一半是用来装采风手稿的,满满的一屋子,可谓价值连城。可以说,杨朝厚就是织金苗族文化的使者,织金文化的行者。闲谈中,晚饭端上来了,飘香的鸡汤,大碗的新鲜年猪肉,朴实的苗家酸菜,简简单单,处处幸福。

年逾古稀,对身边的物件,倍加珍惜。对曾经的朋友,倍加爱护,尤其谈及熊顺明的过往时,总守口如瓶,三缄其口,说那是承诺,那是信任,不愿泄露半点秘密。

原以为,织金的居室,早就装好了,回城抽空定去坐坐。可杨朝厚说,那是文化馆的财产,寓居于彼二十多个春秋而已。一生笔耕不辍,一生行千里路,最终留下的,半屋书稿半屋床。

夜深沉,梦难眠。回到住处,又小酌几杯,好友提笔,写下几行,取名《无题》:不想喝下这劣酒/却自然地醉倒。等我醉得几乎死了,对我说种种悲哀的事情的人。人家问怎么样了,我在苍白的如醉初醒的/脸上装出了笑容。

织金二胡花谱mp3_贵州二胡织金视频_织金二胡花谱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