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源自于近来在知乎看到的一个问题:我欣赏不来罗大佑,是我层次有问题吗?

这个问题我关注了很久,也看到很多精彩的回答。大家似乎都对题主的哗众取宠表示不满,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毕竟如果有人说:“我欣赏不来莫扎特或者瓦格纳”,是应该有人认真的为他讲讲g小调四十交响曲或者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而不是一句话拍死“是你层次有问题”

我是想好好来聊一聊,究竟应该怎样欣赏罗大佑

大佑离当前这代年轻人,真的有点遥远了。我开始听他的歌是《美丽岛》发行的那年,2004年,我上初三,那年我15岁。没想到那之后一别十载,一直等到我27了他才发了新专辑《家3》,这中间漫长的岁月,让他在神坛上越来越遥远。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罗大佑的名字,是从父辈口中都听说过的,他的歌,也绝对都听到耳熟,但是对不上号,更遑论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谈论罗大佑,和谈论莫扎特瓦格纳,几乎没什么区别,都是一个“我不了解的地位超高的大师”

盛名之下,难免会有人听了一鳞半爪便觉得不能理解。甚至很多粉丝或者乐评人,对他的理解都是片面的。

古典音乐入门的时候,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对,就是想要了解一个大师,先不要看那么多分析,先听。谈时代,谈批判,谈地位,都要先建立在“听”上。可以说华语乐坛没有任何一个人的音乐像罗大佑这样包括万象,这时候,“怎么听?”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想,可以从你最容易接受的类别开始听。说一些我个人的理解:

罗大佑身上,有四个面,这四个面撑起一个立体的他,互相关联又各自张扬。如果只认识其中一个或者两个面,那你就不真正认识罗大佑。

这四个面,分别是:爱情的罗大佑,成长的罗大佑,摇滚的罗大佑,和政治的罗大佑

这四个面或许可以形成一个象限,将他的歌一一对应进去。每一面都能由浅入深,给人很多感悟。可以说在广度与深度上,至今都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我们从最受欢迎的情歌开始说

爱情的罗大佑:《滚滚红尘》《恋曲80》《恋曲90》《你的样子》《海上花》《爱的箴言》《是否》《沉默的表示》《告别的年代》《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痴痴地等》《思念》

大佑的情歌是一绝,可以说80年代他写的情歌养成了一大批的歌手。像《爱的箴言》《恋曲90》《是否》都被翻唱再翻唱。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好听。旋律极其优美,歌词如诗典雅,回味悠长。

“来易来 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 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本应属于你的心,它依然护紧我胸口

为只为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至今我都觉得《滚滚红尘》是华语的情歌之王。你再找不到这样深邃悠长,至真至美的音乐了。

90年代之后的情歌作者往往荡开一笔,用细腻的及物性去牵动听者的心。比如李宗盛的“爱情是一场高烧,思念是紧跟着的好不了的咳”林夕的“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

但是他们都不再会像罗大佑一样,用穿越时光的大词写出爱情与生命一样重要和深刻的那一面。如果你看过《滚滚红尘》的电影,就更能够理解这种语言描述的是一个动荡的大时代中怎样的感情。那远非眼前的“昨天我们分手了,我喝了酒”之类可比的。

另外,大佑的情歌旋律也是非常的优美。为了过滤掉大佑嗓音和歌词的影响,我来放一首邓丽君唱的改编为日语版本的《白いアマリリス》

即使没有任何日语基础,听这首歌第一感觉只怕也是:太美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爱的箴言》,但说实话,听国语版会很容易被它悲凉悠远的歌词和大佑的唱腔所感染,反而不太能注意到旋律本身的优美。

其他的,《恋曲80》《恋曲90》等等,也都是这样,不仅非常美,同时也十分深刻。对于当年十五岁的我来说,这些歌不止描述了爱情,也描述了人的漂泊,孤独,对世界绵长悠远的大爱。可以说,它足以组建一个人精神的基石。《你的样子》作词如同天上来 “不明白的是为何你情愿,让风尘刻画你的样子” 就算被记过你也想把它抄在宿舍的墙上吧。

所以如果是想从头了解罗大佑,可以从他的情歌开始听。这是最优美,最动人,最容易理解的一面。

成长的罗大佑:《童年》《光阴的故事》《闪亮的日子》《家1》《家2》《乡愁四韵》《旅程》《牧童》《蒲公英》《我所不能了解的事》《明天会更好》《歌》

这部分大都出自大佑早年的一些专辑,有着许多民谣运动的烙印,其中《童年》《光阴的故事》都已经变成无数人青春的一部分了。这些歌大多围绕成长,乡愁,田野,对未来的迷茫,对故土的怀念。唱起来朗朗上口,平白质朴,但你把歌词打开就会发现非常的讲究。《童年》的歌词写了五年,池塘,榕树,知了,操场,秋千,这些熟悉而悠长的意向,包含了我们每个人的童年。让这首歌像记忆中的蓝天与阳光一样无法抹去。

在后期的一些歌里,大佑面对成长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发问,最典型的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这首歌的歌词非常的有趣和意味深长,同时,既可以做民谣式的慢歌,又可以作为一种近摇滚式的快歌来演绎。堪称现场氛围之王。

“笼中的青鸟天天在唱着悲伤的歌曲,谁说它不懂神秘的爱情善变的道理”

“墙上的镜子讥笑我如此幼稚的心理,熟悉的面孔隐藏了最难了解的你自己”

从开头烂漫吟唱少年情怀,转折到对人生黑白,幻想,虚伪的发问,就像成长带给我们的烦恼与困惑。这也是大佑的歌比别人更复杂和深刻的原因。大部分的情歌民谣,都围绕一个单一的主题,而大佑的歌却往往留有后手,让你去向内反思自己。

无意引战,同样是讲成长,比较一下,其厚度差别可知:

“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我不想长大,长大后我就会失去他”

“如果没有缤纷的色彩只有分明的黑白,这样的事情他应该不应该”

成长这部分的曲子,也是比较容易听的进去,而且非常质朴,情真意切。我将早期受到浓重的民国文学影响的《乡愁四韵》《歌》这些也划到这个范畴,这些歌可以很鲜明地看到罗大佑对故乡,对母语,对中华文化的依恋。另外后期的《明天会更好》我也划在这个范畴,但再之后大佑的歌越来越复杂,表达成长的就少了。直到《家3》有了孩子的他才又开始写这样带有质朴的民谣意味的歌。这大概可以看成是他对人生理解的一个轮回吧。这里单独推荐一首《童话爱情》

“人生的白雪公主

是否仍追寻王子的爱情

能不能长到智慧交换人间真情

那天成长的你和年迈的我

将怎么回到现在这良辰美景”

这首歌我听一次哭一次。这次的歌仍是童话,但大佑已经不是童话里的少年。而是变成那个讲故事的父亲,大佑暮年得女,希望女儿能有童话般的爱情,又怕自己不能保护她,没有机会看到她找到王子。他隐约含蓄的表达着,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天,女儿长大到可以与他智慧地交谈,那时是否又会怀念年幼时床边讲童话的一刻。

你看,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个轻描淡写就让你泪奔的他。说《家3》的罗大佑不是罗大佑的人,你们根本就不懂他。或者你们根本就没有好好听。

摇滚的罗大佑:《未来的主人翁》《现象72变》《鹿港小镇》《盲聋》《暗恋》《诞生》《握手》《游戏规则》《握手》

我会把一些带有摇滚精神和批判性的歌放在这部分讲,而将政治意味浓厚的放在第四部分单独讲

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罗大佑其实是华语摇滚的祖师爷。

“风花雪月之,哗啦啦啦乎,所谓民歌者,莫过如此也”

罗大佑在82年发行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在同名曲《之乎者也》中,他用一种雷鬼的风格和辛辣直白调侃的语调嘲弄了文化的流失和靡靡之音的情歌。现在我们听来,可能会觉得无甚新奇,歌词也接近大白话。但是在那个时代,他是将欧美那种愤怒的,反思的,强烈的,批判性的摇滚带入华语世界的人。

而那是1982年,我们现在所推崇的华语摇滚,无论是崔健还是伍佰,产生影响都是80年代末期的事。那时候罗大佑已经用摇滚写完了这个时代的挽歌。你很难说80年代之后的中国音乐人有不受到他影响的,我们一般不太会把罗大佑归到摇滚歌手这个行列,是因为他的音乐太丰富了,但其实在罗大佑身上,摇滚精神一直都非常鲜明。

而同时,罗大佑也并不是只写批判社会的“摇滚”,他也有很多表达爱,表达愤怒,表达人与人之间联系,表达对真理的渴望,这种非常纯粹和硬核的摇滚歌曲。

你能想象在84年,台湾大部分人还唱着《兰花草》《橄榄树》,而罗大佑一身黑衣爆炸头,在台上唱出《诞生》

“聪明的你 告诉我什么是真理

潇洒的你 告诉我什么是真理”

这首歌即使在现在听来依然非常的带劲。15岁时的我是个从来不爱听任何快歌的人,但我第一次听到这首《诞生》的时候,目瞪口呆地发现,原来歌还可以是这样。

现在再听罗大佑的摇滚,可能已经很难体会曲式风格在当时的那种先进性。但是其中的很多片段现在依然完全不过时。

“你走过林立的高楼大厦,穿过那些拥挤的人,望着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银灯”

--《未来的主人翁》,被认为预言了三十年的神曲,代入现在依然画面感十足。

“如果只要生存非常容易只要你对人保持一点距离,但是生活不能像在演戏你戴着面具如何面对自己” --《现象72变》一首因为被审批和谐而导致有好多个版本歌词的歌。

这首《握手》是罗大佑56岁的时候写的,听起来硬得秒杀如今的各种重金属,深刻地诠释了你罗大爷还是你大爷。甚至这里面的激烈和黄暴让你觉得他像个青春无处发泄的少年。恩?不对我好像发现了什么。

现在他65了,还喜欢搞乐队在酒吧里来上一段吉他solo,把自己的经典曲目改成电音。这家伙迈着魔鬼的步伐,中气十足地吼着他的破哑罗嗓子,而且人竟然还比年轻时候更帅了。

这大概就是,摇滚精神永远不死吧。

政治的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大地的孩子》《首都》《青春舞曲》《东方之珠》《皇后大道东》《弹唱词》《京城夜》

最后,来聊聊最被大家所津津乐道的,罗大佑政治的一面

在我们想象中,罗大佑是一身黑衣的骑兵,单枪匹马地掀翻了时代的屋顶。这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他就是为了向权威冲锋而生的。

这很容易变味,民众把他当做战士,慢慢变成把他当做枪,觉得他应该一直替自己去和高墙作战。哪怕这个世界已经变得如此多元的今天,在2017年《家3》出版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说:罗大佑老了,罗大佑不再战斗了。

你们说他不够先锋不够勇敢,其实只是你们自己懦弱。

即使很多罗大佑的歌迷,也认为他应该时刻保持批判,一直写《亚细亚的孤儿》那样的歌,这可能是人们对他最大的误解。

“我并不认为自己要做什么抗议歌手,我只是想把自己表达的更清楚一些”

恰好,bob dylan也说过类似的话

从这个角度切入,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他音乐中的政治性,既有《东方之珠》的悲悯,也有《皇后大道东》的辛辣。

因为对他来说,他只是想把人与社会,人与国家,故土,血缘的关系,表达的更清楚一些。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上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的第一段,信息量大到爆炸,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稍微有一些了解的话,会发现他一层隐喻下面还有一层。而这就是罗大佑的惊人之处。他非常善于将一个具体事件提炼成一个高度抽象,具有普世意义的情怀和道理。亚细亚的孤儿,可以指《异域》中的孤军,可以指70年代被遗弃的台湾,可以指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也可以指所有为祖国政权所抛弃,却又爱着这个国家的亚细亚孤儿。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一些歌曲,明明与具体的事件无关,却因为其预言性质而被一禁再禁,比如《京城夜》《美丽岛》《皇后大道东》等。

相反,我觉得他针对具体时间或者人物所写的真正的政治批评歌,反而并不好。比如《阿辉饲了一条狗》《xx之歌》之类,可能过于面向具体的事件,一来具有时代局限性,二来也不容易将事情想清楚吧。

大佑也有很多跨在四个象限之间的作品,比如大名鼎鼎的《爱人同志》,既有深刻的政治隐喻,曲子本身也是非常给劲可以燃爆全场的摇滚,同时也是一首极其动人的情歌。

在演唱会上一般我们听到的是摇滚高燃版,是会跳起来嘶吼的。“如果命运不再原谅我们,为了我灵魂进入了你的身体,让我向你说声抱歉,爱人同志!” 这种情感是《1984》的昏暗末世中《黄金时代》一般的爱。复杂的,真挚的,背叛的,发自原始的爱。

《爱人同志》的旋律在《不变的结局》里这种悠长苍凉的编曲,是我少年时的最爱。

这时他又回归一首深邃的情歌,每一次我听到这句:

“每一次闭上了眼就想到了你,你像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

我都觉得,怕是这辈子也不会遇到这样的爱人了吧。

爱情,成长,摇滚,政治,这是罗大佑相辅相成的四个面,缺一不可。你不能把他单纯地理解成骂政府战社会的斗士,也不能只是《童年》《光阴的故事》中的抒情诗人。无论你期望还是痛恨,这都不是真正的他。

而在这四个面之上,还有那个音乐性的罗大佑

音乐性的罗大佑:《恋曲2000》《双镯》《原乡》《追梦》《仿肖邦华尔兹练习曲》

除了是一个流行音乐的写作者,罗大佑也是一个真真正正的音乐人,他为电影做配乐,开办音乐工厂,培养年轻作者,林夕,花比傲,黄耀明,都受益自他。罗大佑也为香港乐坛培养了一批具有个性和人文精神的创作者。

在这里推荐一首他为电影配乐的作品《双镯ll》

罗大佑的大部分电影配乐,都因为主旋律最终凝聚成主题曲而传唱.比如《滚滚红尘》《天若有情》,但这首《双镯》却没有成为一首歌曲,从而保留了这种纯音乐的形式。《双镯l》《双镯ll》这两首都好听至极。他在配乐上的功底,也堪称大师级。

作为一个真正的音乐人,在90年代后期,罗大佑的音乐开始从四个面上收敛,向音乐性上凝聚。现在看来《恋曲2000》《美丽岛》这两张专辑都非常的超前。《东风》《天雨》的气势恢宏,《上海之夜》《台北红玫瑰》的魅惑,《伴侣》可以被多种改编组曲。他开始用一种做电影音乐,甚至是古典音乐的方式写歌。这段时间的歌就没有那么入耳,当时也让所有的评论家都迷糊了,不知是该褒还是贬。

我在最初,也不是特别能听进去《恋曲2000》,现在再回头听,常有意想不到的欣喜和发现。

那时候的乐坛,需要一些时间来理解罗大佑,而罗大佑,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进入下一个阶段。

但没想到这个时间,是十三年。

温暖的罗大佑:《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家3》《致观音山》《同学会》

在2000年代,华语乐坛已经被又一代新生势力搅动得日月换新。罗大佑独自站在山巅,顶着“教父”的光环,看着世间重新割疆裂土,我想恐怕也是有不少寂寞与迷茫的吧。

在《美丽岛》里,有种深深的沉重感,似乎想再往前进,步履万钧。

十三年前离开的,是一个群山之巅的神。

没想到十三年后回来的,是一个云淡风轻的人。

2017年《家3》发售的时候,我非常惊讶,因为这是一张非常非常纯正的,罗大佑味道的专辑。包含着他从最初走来的四个面,洗涤掉了强烈的攻击性,保留了客观辩证的视角,多了很多温情,与民谣时代一脉相承。

诚然,相比他巅峰期的作品,《家3》并不算是非常出色。但是能看到罗大佑这样一个孤傲了一辈子的天才,洗尽铅华回归世间,可能是音乐最好的注脚。

在2018-2019年,《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演中,罗大佑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热情和旺盛精力,现场感染力极其强烈。很多老歌手的巡演都会陷入一种怀旧氛围里,而大佑,则让你鲜明地感觉到他身体里那股强烈的表达欲,热情与表演力。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在采访的时候不自在,不爱多说话,口气坚硬地自我评判。我没想到岁月还给我们一个像年轻人一样魅力四射,又像中年人一样柔软温和的罗大佑。

by the way,他现在人好像也比年轻时候帅了,不再穿黑色的西装皮衣,从来是干干净净的衬衫牛仔裤示人,脱离了从前一副烟酒过度自我折磨的削瘦状态,变得温和儒雅又精炼。

可能这个才是那个真实的罗大佑?是他也一直在寻找的那个自己?

罗大佑在一个访谈中提到:“可因为自己是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前面二十年受到的训练都是这样,医生嘛,就是要问原因啊”

这样想,就很容易明白,他的深刻,宏大,与责任感是从何而来。

或许因为我自己也是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在15岁遇到他,这种追根溯源,厘清脉络,反思己身的思维与情怀,顺理成章成为了我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而因为歌是非常凝练的语言,让这种哲思也带上了一抹浪漫气息。

不止是我,他也是很多人的精神导师,仰而弥高。中国前后两三代的音乐人都是他的夸夸群成员。我想这样的人,不需要靠地位和层次来让人喜欢。而是如果你去听他,去了解他,你自然会发现宝藏。

花絮:前天专门飞到台北听大佑的《周三俱乐部》,小场地,酒吧灯光,第一排近得难以想象。虽然之前也听过两次他的现场,但从未体验过这样的距离。他是我少年时的偶像,他的音乐陪我度过了生命中最孤独的时光。而我喜欢上他时,他已经是神坛上遥远的人,现在竟然就这么站在眼前,简直是梦幻到不真实。希望他能一直唱下去,他的存在就是灯塔和火焰,是这个世界上温暖而陈厚的力量。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