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萨克斯乐曲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巧探究摘要:《中音萨克斯与钢琴奏鸣曲》是我国最早引入的经典作品,很多演奏者在学习萨克斯时都会练习这首奏鸣曲,其独特的乐曲风格和一定的演奏难度使其成为很多演奏家在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通过对保罗克莱斯顿的生平和作曲风格、特点进行研究,以及对其作品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并结合这些研究探讨该曲演奏时需要掌握的演奏技巧,为萨克斯爱好者提供关于这首乐曲的一定程度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演奏的技术支持。关键词:古典萨克斯;《中音萨克斯与钢琴奏鸣曲》;艺术特点;演奏技巧;保罗克莱斯顿:J621.2:1673-2596(2018)04-0116-03保罗克莱斯顿于1906年出生于纽约市,是著名音乐演奏家。1925年克莱斯顿进行了近一年半的管风琴学习,并在1926年至1929年担任剧院里的管风琴演奏者,表现出色。1927月,克莱斯顿与舞蹈演员露易丝戈托结婚。受妻子露易丝戈托的影响,克莱斯顿开始研究舞蹈艺术。在研究舞蹈艺术的过程中,他领悟到节拍、节奏在乐曲中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在此之后的10年中,克莱斯顿创作了30多部新作品。他创作的第六交响曲于1982在肯尼迪中心首演,他创作的双钢琴合奏作品《前奏和舞蹈》在音乐俱乐部的全国联合大会中演出。

198524日克莱斯顿在加州的波威因患癌症逝世。保罗克莱斯顿的创作风格更偏向于新浪漫主义音乐,其乐曲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节奏与节拍的把握与运用。与传统古典乐作曲家不同,他在作曲时最先思考的是乐曲的节拍与节奏,而不是曲子的旋律走向与和声运用。他喜爱将多种节拍组合在一起,由此把主导动机的发展用乐曲中不断变化的节奏来推动。克莱斯顿的音乐是在古典主义严谨的风格上创作的,融合了美国流行音乐的元素,这使得他的作品大都具有华丽、激昂等浪漫主义的情感特征。他创作的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奏鸣曲就是一首具有古典奏鸣曲结构特点的作品,并充分展示了他宣告的“萨克斯管是一件完美的独奏乐器”理念。一、《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奏鸣曲》作品分析(一)作品创作背景克莱斯顿和塞切尔里森是多年至交,他经常为里森的萨克斯演出做钢琴伴奏,这首《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奏鸣曲》是他们多年友情的结晶。克莱斯顿总共为里森创作了3首萨克斯乐曲,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奏鸣曲》。这首乐曲的第一次演出是利森和钢琴家乔瑟夫瓦格纳合作于1940日在俄亥俄州的蒂芬市。法国萨克斯演奏大师马歇尔穆勒称赞这首奏鸣曲为“萨克斯与钢琴合作作品最为成熟的一部”。

(二)作品结构分析克莱斯顿创作的这首《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奏鸣曲》不是典型的巴洛克时期典型的萨克斯乐曲,而是采用了18世纪的传统古典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乐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作曲家采用的是奏鸣曲曲式,第二与第三乐章分别为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乐曲第一乐章为有活力的(withvigor)快板结构,总共有123小节,E大调,速度126,4/4拍,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共有22小节,由萨克斯声部强有力的音色引出主部主题,在钢琴伴奏下凸顯乐曲激昂向上、充满活力的曲两个小节乐曲重音后置,这对演奏者的气息要求更大了。乐曲在第36小节进入展开部,作曲家运用主体发展的写作手法推动音乐进行,其中,第二部分是整个乐章调性最为稳定的部分。展开部的第四部分再次使用了改变节奏重音的写作手法。乐曲在第95小节进入再现部。第二乐章为宁静的(withtranquility)慢板,共47小节,A大调,速度66,5/4拍,复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是奏鸣曲的抒情乐段。作曲家采用了承上启下的手法,即使用了第一乐章曲尾部分的旋律。乐曲到了第15小节钢琴声部有了巨大的变化,力度增强,和声织体也加入了大量16分音符,使得音乐的风格稍显活泼。

乐曲的第三乐章为欢快的(withgaiety)快板结构,共有286小节,D大调,速度160,2/4拍,回旋曲式结构。第三乐章是整个奏鸣曲中速度最快的一个章节,各个乐段之间旋律的对比十分强烈。其中,乐章的第二个部分从第45节开始,这一部分的旋律具有抒情的风格,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钢琴的两拍子与萨克斯声部的三拍子相互融合,推动乐曲的发展。乐章的第四个部分,作曲家舍弃了惯用的节奏变换的方法,而是运用了类似波尔卡的节奏,使得乐曲具有一点爵士风格。乐章的结尾从第270小节开始,萨克斯声部紧接着进行八度音符模进。萨克斯声部与钢琴声部互相模仿,最后两个小节由钢琴走出强有力的节奏并与萨克斯声部一起干净利落地结束整个乐曲。二、《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分析(一)非常规节奏与节拍的掌握在这首《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奏鸣曲》中,频繁出现变换节拍,特别是在第一与第三乐章,使得《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奏鸣曲》更加活泼,富有生命力,同时也更大程度地展现了萨克斯古典与爵士相融合的独特音色。所谓的变换节拍,是指改变某一小节中节拍的强弱规律,如重音的前置或后置。节拍作为一首乐曲的灵魂,它的重要性与乐曲的旋律、调性、和声一样,是创作一首乐曲的基石。

演奏好变换节拍的关键在于演奏者能否用正确的方法去演奏重音。克莱斯顿在这首乐曲中大量使用了重音前置与后置来改变节拍,其中重音的力度也各不相同。比如在乐曲的第三乐章中前几个小节出现了大量的重音,虽然乐曲为2拍子,但在实际演奏中因为重音改变了节拍规律使得这首曲拍子的感觉。作曲家在这里标记“轻快地”,演奏者很容易将重音演奏成“沉闷”,但是如果过于弱化吐音则会使曲子的风格出现变化,所以这里要求演奏者可以先不加重音,感受5拍子的律动,然后再加重音去慢练,以把握这一乐章轻快的特点。(二)快速乐句中的运指方式萨克斯和一些木管乐器(比如单簧管、长笛同为波姆体系)相同,它的一些音符并不止一个指法,所以在演奏不同乐曲时我们应该选择最适合该乐句速度也最适合我们手指的指法。在演奏萨克斯时,我们对指法的选择要考虑多种因素,首先是根据我们的个人习惯以及音程之间的关系选择最简易的指法。在这首《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奏鸣曲》中,有多个在速度较快的乐句中可以转换的指法方式,在此列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共演奏者参考。第一乐章的开头的小节,关于萨克斯的指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降B这个音的指法运用,广大演奏者习惯用的指法为A,但是在这里降B后面紧跟着的音为5,如果用A个指法会使演奏变得困难,影响乐句的表现,如果换成P键指法则不需要使用到右手,会让手指变得更加放松。

相反,在第5小节中出现了升G到B这里则应该避免使用P键,而是使用5键,使乐句的演奏更为简便。(三)超吹音及其演奏技巧萨克斯正常的音域为两个八度,采用普通指法最高可以达到升4音,所以萨克斯很多时候会受到一些乐曲的音域限制。于是超吹音被演奏者发掘出来,使得萨克斯可以拥有3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使其更具表现力。超高音是依靠提高喉咙位置和口腔形状吹奏出来的,具有较大难度。这首《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奏鸣曲》中在第一乐章中就出现了一个超高音G。萨克斯的超吹音与自然音的发声方式基本相似,气息的运用都是一致的,需要我们用腹 式呼吸,使横膈膜往下沉,肩膀要放松。在嘴形上,演奏者要特别注意下唇最 好放在笛头由上而下的二分之一处,如果过于靠前会压到哨片振动最敏感的部 位,甚至会无法发出声音来。在练习吹奏超高音时我们要在口腔位置和气息上 加以调整,同时要用校音器来辅助练习,这样才能获得准确的音准。 三、结论 克莱斯顿是一名具有强烈风格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大胆运用非传统功能的 和声,乐曲的调性也都围绕着中心调性不断变化,打破了传统古典乐曲严谨的 织体。克莱斯顿对非常规节奏节拍地运用,如重音后置,将整个乐曲的发展都 依托在节奏之上,从而形成了他独有的音乐风格。

在练习这首乐曲的时候,演 奏者要抓住作曲家对于节奏的创新运用,突出这首乐曲与众不同的风格。这就 要求学习者在平时要加强基本功练习,掌握好不同的吐音方式及运指方式。 参考文献: 〔1〕李雨生.论萨克斯在现代器乐体系中的定位与发展[J].音乐探索,2007, (02). 〔2〕张巍.论节奏结构的重音[J].音乐艺术,2007,(02). 〔3〕杨正君.变节拍和移节拍的音乐表现力[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 (03). 〔4〕王恒.论萨克斯的运指技术[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04). 〔5〕安伟.古典萨克斯曲目演奏技巧探究——以莫扎特《~bE 大调协助奏曲》 为例[J].北方音乐,2015,(06). 〔6〕陈娅.贝多芬《~bE 大调第三交响曲》与勃拉姆斯《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之比较[J].大舞台,2011,(11). 〔7〕孟璐.琵琶曲《龙船》运用的演奏技法分析(上)——琵琶曲《龍船》三 个版本中运用的基本演奏技法分析[J].北方音乐,2009,(03). 〔8〕黄家雄,王涛.萨克斯管在古典与爵士演奏法与演奏风格中的差异性[J].大 众文艺(理论),2009,(18). (责任编辑徐阳) -全文完-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