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坑”的原因可能和大多数同好不大相同——完全是因为先喜欢上古典音乐,才爱上的古典吉他

大概85还是86年的时候,我有幸拥有了人生第一台“移动播放设备”——Sony Walkman (放磁带,有收音机的那种)。开始的时候只是听一些港台和英文的经典流行歌曲,直到那一年的春节,跟家人守岁,通宵麻将到天亮,在被人替换下场后,为了缓解疲劳我打开了收音机。

那时候FM 立体声刚开播不久,我有幸听到了出生以来最美妙的音乐作品,而且一听就是两首——约翰·威廉斯演奏的《维瓦尔第 D大调协奏曲》和华金·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约翰·威廉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D大调协奏曲

整个人瞬间就像被一道温暖的亮光笼罩,耳边除了音乐其它声音都被屏蔽掉了。

好吧,我承认我是带着耳机听的 ^Q^ 。但是那种震撼感完全是真实的感受,就差飞天使,掉花瓣儿了……以至我可能一生都会记忆犹新。

当时我完全没有古典吉他的概念,印象中只记得成方圆在舞台上拿着吉他唱过一首《童年》,所以根本不会把吉他和“这么高级的音乐”联系起来。只是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啊?居然有如此打动人心的魅丽。通过主持人节目后“欢迎收听FMxxx 古典音乐欣赏”的例行播报,我记住了“古典音乐”这个对我当时小小人生来说全新的词汇。

当天睡醒之后,拿着还没捂热的压岁钱,满怀忐忑与期待的第一次走进了王府井音乐书店,直接冲到“古典音乐区”,在琳琅满目的视觉轰炸下,晕头转向,几经纠结,取舍,买下了贝六《田园》交响曲。回到家里经历了一把我音乐人生的第一次“开箱体验”,那感觉不亚于准新娘打开刚刚定做好的婚纱,戴着耳机一直听到电池没电。

此后慢慢听完了贝九,认识了莫扎特,肖邦,勃拉姆兹,巴赫……,直到有一天我想起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北京音乐厅竣工》的新闻,于是灵光一现,“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制造了这样的声音?不行,这事儿我得去看看!”。

于是,就像第一次进音像店一样,骑着单车来到位于西单的北京音乐厅,怯生生的仰着脖子看了半天演出排期,买了一张两天后的交响音乐会的后排票。虽然是国内的团体,但是第一次现场听古典音乐的我已经是激动不已了。自此养成了每月必到音乐厅听一场音乐会的习惯,一直坚持了多年,直到工作以后才变得不那么固定。

出于对古典音乐的热爱,我暗自决心,一定要学习一门古典乐器,钢琴?贵……,小提琴?水平越高到最后越得站着,而且长时间下去颈椎恐怕受不了……,三角铁?我靠,太小儿科了吧?正在胡乱犹豫之间,机会来了。

姑姑家的大表哥在工厂结识了一位好友,俩人一见如故,大哥最看重他的就是——弹得一手绝佳的古典吉他!内时候挚友之间家宴是最高待客之道,直到有一天我大哥把他这个传说中的兄弟带回家一起共进,我作陪。杯觥交错之间我近距离的欣赏到了《爱的罗曼斯》、《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阿斯图里亚斯的传奇》、《大霍塔》、《魔笛》……OMG!简直就是一沙龙个演专场!我听得是五迷三道的。最要命的是我一耳朵就认出来——这就是当年让我感觉万籁俱静、差点儿天花乱坠的声音——古典吉他!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总是有意的往姑姑家跑,大哥也看出来我的心思,常常把这位好友邀约至家。终于有一天,高人张嘴了——“我看你表弟,手指条件不错,不如跟我学琴吧?”我当时在一旁听得就差乐出鼻涕泡儿来了。当然免不了征求一下我的意见,那还说什么啊?学!

“决定学了就要认真练,一定要坚持”,当夜我的启蒙老师一脸正色的对我说。

“嗯嗯!”我忙不迭的连连点头承诺。

没想到这一句承诺就持续了30多年,期间几经辗转,我和我的启蒙老师现在也失去了联系。

生活中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往往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走向,如果当年我没有打开收音机,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想起来了,那是1985年,内年我13岁。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