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主要介绍如何从唐代琵琶谱入门,进而管窥唐代燕乐之一斑的基础知识提要。本文意在指导爱好者入门的路径,而非灌输一家之观点。如果读者想要了解笔者的研究思想,请待下一篇文章。

现存唐代的琵琶和五弦琵琶的谱子有:

天平琵琶谱,又名黄钟番假崇;

唐五弦谱;

敦煌乐谱;

琵琶诸调子品、南宫琵琶谱【注:日本宫内厅书陵部版本的两谱是在一起的,因此下文两谱多并列】;

按照谱字的写法和辅助记号的用法,笔者将它们分为两类三支【私货提醒】:

第一类是天平琵琶谱类,它的按照乐器琵琶和五弦琵琶的不同分为琵琶支天平琵琶谱、敦煌乐谱和五弦支唐五弦谱;

第二类是扬州类,只包含一支扬州支,有琵琶诸调子品和南宫琵琶谱,其后的传承则是三五要录一类。

笔者的支系划分可以描述出字形的演变和乐谱的亲缘关系。

说乐谱,需先说乐器形制。

四弦四相琵琶有四根弦,四个相(按照古文献,称柱,是长柱,和四根弦都有交点),其中山口上的空弦音称为散声,柱上的按音称为柱声。

从山口到第一柱之间是全音音程,所有的柱之间都是半音音程。所用的律制显然并非纯律,但纠结是五度相生/三分损益律还是十二平均律并没有意义。

五弦琵琶的形制尚有争议。目前共识是五根弦、至少存有四个位置和四弦琵琶相对应的长柱,这样就有了二十五个音位。如果编号这样的四个柱为一二三四(这是笔者的编号),那么有观点认为(学术界主流)存在山口和柱一之间的一条长柱(即笔者编号的柱零,他处称之为“与山口成半音的第一柱”),或存在交四弦五弦最后的短柱柱五。

须知:唐代琵琶主要以拨子演奏。

【学习方法】:画出乐器图。

唐代的琵琶谱都是指法谱,不是表音高的工尺谱或者俗字谱。

因此阅读这些古乐谱,首先要知道谱字与琵琶弦、柱之间的音位对应关系。

四弦琵琶有二十个音位,相应的谱字也有二十个,学术界各家在这些谱字的对应上是基本一致的。

笛谱入门级_笛子入门谱_入门笛谱

四弦琵琶音位图

可以阅读参考的主要书籍是陈应时《敦煌乐谱解译辨证》,这是一本讲解很详细的书,在音位的选定上它详细阐述并比较了不同的观点。

五弦琵琶有二十五个已经被学术界各家所认定的音位,共对应二十五个谱字;还有一个音位目前仍存有争议,就是其中“小”谱字对应的音位。有观点认为五弦琵琶总共有二十七个音位(柱五假说),还有认为有三十个音位(柱零假说)的,但是部分谱字迄今为止并未发现。

笛谱入门级_入门笛谱_笛子入门谱

五弦琵琶音位图,柱零和柱五对应不同的假说

可以阅读参考的主要文献是林谦三《全译五弦谱》,以及Steven G. Nelson的《五弦谱新考--有关五弦琵琶的柱制及其调弦》,两本全是日文文献,但前者有中文译本(陈应时 译),后者有Nelson的另一篇中文论文《五弦琵琶的柱制及其谱字配置》(赵维平 译),以及温和《唐传五弦谱及其相关的五弦琵琶柱制再考》《五弦琵琶谱中【小】字的再研究》。

四弦琵琶的弦与柱之间的音位关系,从各种文献,包括《琵琶诸调子品》,都可以看的非常清楚。现存的丰富信息使得谱字的音位对应与乐曲的定弦法彻底脱离了逻辑上的依存推断关系。但是五弦琵琶却不是这样。

《唐五弦谱》“小”谱字的音位问题一直是一大谜案,这个音位问题偶联了对于平调和一越调的定弦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资源太少信息不够的缘故。目前学术界更倾向于“小”作为山口散声之后的第一柱(笔者编号的柱零)第四弦音。

四弦琵琶的音位、谱字与五弦琵琶的音位、谱字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的。五弦琵琶的前四根弦上所有对应四弦琵琶的柱和山口音位的谱字和四弦琵琶是一样的,第五根弦上的音位有独立的谱字。

【学习方法】:先熟悉四弦琵琶的音位与谱字的对应关系。对于五弦琵琶,先把各家共识的二十五个音位与弦柱对应上;对于“小”谱字,了解各家的假说。

在了解了音位和谱字的对应过后,需要对琵琶的定弦法进行了解,这样才能解读出乐谱的音高信息。

先需要知道,古代使用的弦主要都是丝弦,因此最高不能定得如现代尼龙/金属弦一样高;对于低音弦,是通过在弦外缠绕物质使得音调降低。

琵琶/五弦琵琶曲目中有一类调子曲,专为提示调式调性和检验定弦而存在。这一类调子曲告诉我们,琵琶/五弦的定弦法和(想要演奏的)调式调性有关系,某种调式调性要对应特定的定弦法。

四弦琵琶的定弦法很多,甚至某种名义上的调式调性有随时代变化而整体相差纯四度之多的事情发生(林谦三)。《琵琶诸调子品》和《南宫琵琶谱》都记载有一部分定弦法,其中有些可以推知绝对音高,有些语焉不详,只能够推断出各弦相对某一音位的相对音高。

在文献中,定弦法通过异位同声相应的方法推知相对音高,通过与某种标准器标准音高(通常是笛子的某个音)相同来确定绝对音高。

在稍晚一些的时代,出现了记载日人整理和总结后的定弦法的《三五要录》,这份文献比较详细,但是记载的是删减和改编之后的曲子和定弦法。因为上文提到的“降低纯四度”的问题,需要审慎地阅读和比较。

《天平琵琶谱》只有不全的《番假崇》一曲,它本身标注是黄钟调,应当按照它所在那个时代的黄钟调定弦法去读去解。

《敦煌乐谱》本身不标注定弦法,但它内部存在同名曲。按照其中三种不同笔迹分成的三组曲子各自的谱字用法,可以推知它们属于三种不同的调式调性/定弦法。通过用音限制的分析可以厘定几种定弦法。

《敦煌乐谱》三组曲子的三种定弦法可以在《敦煌乐谱解译辨证》中找到,它使用林谦三“同名曲同源旋律相对应”的方式确定定弦法;这本书中结合节奏假说“掣拍说”找到了比林氏更多的同源旋律对应,因而提高了定弦法的确定程度。

由于信息的缺乏,已知的五弦琵琶的定弦法仅存在五种,并且其中的平调、一越调有相当的争议,只有大食调和盘涉调是比较确定的。五弦琵琶的定弦法存在争议的原因,主要在于“小”谱字的音位是存在争议的。

五弦琵琶的定弦法推定,主要采取的是调子曲和明确标注调式调性(或者是古往今来调式调性固定)的曲子的用音限制来推定,并结合其他相关乐谱(例如林谦三参考《三五要录》的《王昭君》曲对比《五弦谱》同名曲)来提高可信度。由于五弦琵琶现存乐谱中的同源旋律基本是同旋律,难以使用异位同声相应的方法来推测定弦法,只能考虑调式调性确定的曲子当中调式调性的自范性。

笔者认为【私货提醒】,存在借调弹曲的现象,因此调子曲比曲子的调式调性可信度要高。

【学习方法】:记忆《敦煌乐谱解译辩证》的三种定弦法,记忆五弦琵琶大食调、盘涉调的定弦法,熟悉《三五要录》中日本雅乐常用调式的定弦法。了解其他定弦法的源流,了解五弦琵琶平调、一越调定弦法的争议。

要想正确解译出音乐,除了要了解音高以外,还须解读节奏。

节奏的解译,一直以来都是唐代琵琶谱解译工作最大的争议和分歧所在。

在这方面上,各家论述的论文是很多的。由于符号记号不统一,过去发生过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

从大体上来说,对于节奏有两种不同的思维:一种是固定乐节的思维,其中包括日本雅乐鼓点和乐拍子的解释方法,包括类似工尺谱板眼的解释方法;另一种是旋律奏法自范的思维,亦即通过旋律奏法本身可能的相对时值来规范节奏的解释方法。但不管怎么说,认为每个谱字的音长都严格一样的解释方法,听觉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已经被学术界摒弃。

对于《三五要录》所有入乐拍子配舞的曲目,因为已经经过了源博雅、藤原师长的改编,所以它们是应该用日本雅乐鼓点和乐拍子的解译方法;对于那些《三五要录》不标乐拍子的曲目,究竟采取什么样的解法最好笔者认为还有待商榷。

《琵琶诸调子品》《南宫琵琶谱》的节奏记号和谱面写法与《天平琵琶谱》一类存在一定差别,它更接近《三五要录》但仍然有不同,它没有太鼓拍子记号。从字面上看,它的节奏是被奏法规范的;但是奏法系统因为存在“放点”的情况,显得十分复杂;同时“放点”又与乐拍子的形状接近,令人产生节奏含义的联想。笔者并未细细研究过,不知该取什么解法。

《敦煌乐谱》存在“口”字记特殊拍(或者说记小节),但没有其他记乐拍子的记号。《敦煌乐谱解译辩证》对它的节奏问题给出了相当令人信服的“掣拍说”解释,兼顾了“口”小节时值相同、同名曲同源旋律对应等诸问题。“掣拍说”是一种旋律奏法自范的解读方法,(考虑到乐曲本身表现需要出现的少许小节长短变异)这种解读方法解读出的节奏刚好对上了伴舞或齐奏乐节固定思维的产物--“口”小节记号,这从侧面提升了“掣拍说”的可信度。

《天平琵琶谱》《唐五弦谱》完全不存在“板”或者太鼓拍子的记号,如果承认它们具备内在暗示的节奏,则它们一定是旋律奏法自范的。也就是说,如果不从日本雅乐的“节奏惯例”来解读,不从与现存其他乐谱(例如《三五要录》)的同名曲的节奏通过对音而关联(因为两类曲谱分别传承,会造成许多变异),考虑到谱字和记号的相似度,那么“掣拍说”将是重要的解释方法。

【学习方法】:认识到鼓点和乐拍子的记谱法实际上和板眼是相似的,都要求小节必须严格等长。“掣拍说”是一种旋律奏法自范的解释法,重点在于掣点作为减一单位时值的奏法,“掣拍说”不要求小节严格等长,节奏是有一定灵活程度的。

除此以外,琶音和其他符号的时值含义也是重要的,但是此处作为入门导读,并不须详述之。待读者通读以上文献,相信会有初步认识。

解读古琵琶谱,需要正确的思想原则指导。

目前所见主要有两种思想:基于日本雅乐传承体系的传承思想和基于乐谱自身的实证主义思想。

笔者认为,应当取实证主义思想。任何传承都是有改变甚至可能从一开始就有谬误的,只有用文物本身来检验传承的奏法是否适用的道理,没有用传承来检验文物的逻辑是否说的通的道理。

阅读论文时,要抓各家解译的实质。

日人有一惯例,解读时候用全音符不画小节一顺溜写下来,原谱中的节奏符号或其他记号标在音符上面。

这种写法过去给了读者很严重的误解,认为只有全音符,节奏是完全不论的。虽说日式解读确实节奏很散漫,但认为全是单一全音符的节奏,也是不对的。

所以阅读的时候,需要抓住解译的实质,看看译者究竟把时值节奏记号怎么解释,而不是看他的谱面。

如果作者并不给出明确的时值上的解释,而是用某符号的含义是什么来推脱,或者干脆说根据鼓点乐拍子,那么实际上他的工作只做了一半,也就是音高的一半,节奏还是没有说清楚的。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