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遍地开》、《打枣》主备施教日期:年 月 第周 (调整与反思)【教学内容】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采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打枣》【教学目标】1. 感受二胡的音色,感受江西民歌的旋律特色,初步了解中国民歌的表现形式。2. 了解齐唱的演唱形式,通过欣赏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感知齐唱的声音特点。3. 通过聆听《打枣》、《八月桂花遍地开》体会南柔北壮的地区风格以及表现不同题材的差异。【教学重点】感知齐唱的声音特点【教学难点】体会南柔北壮的地区风格以及表现不同题材的差异【教学环节】一、欣赏《八月桂花遍地开》(二胡独奏)1.听取片段后问: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2.简单介绍二胡的构造和在中国民乐中的地位。3.播放二胡独奏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请学生想一想乐曲的情绪。4.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5.带学生朗读歌词。6.再次播放乐曲,请学生注意听记乐曲的旋律,感受乐曲的地方特色。7.第三次播放乐曲,请学生模仿二胡的姿势演奏,并哼唱旋律。8.带领学生跟着音乐走秧歌步,用动作来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二、欣赏《八月桂花遍地开》(女生齐唱)1. 简介:此曲是一首江西民歌,反映了人们群众对工农政府的热情拥戴,对革命前途的无比乐观,使人们从歌中感受到他们那如火如荼的革命热情。

2.教师范唱:3.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模唱。注意唱准附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待熟练后,逐步回到本歌应用的速度。4.练唱歌曲5.歌曲分析:歌曲为宫调式,基本上由四个具有起、承、转、合关系的乐句构成,第五、第六乐句是第三、第四乐句的重复,第七个乐句则是第四乐句的变化、发展,也是全曲高潮所在。歌曲表现了高昂的情绪和热烈的气氛。尤其是轮唱部分更是呈现出人民群众争先恐后、踊跃参军的动人情景和对革命的炽热感情。 (调整与反思)6. 通过欣赏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感知齐唱的声音特点。知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同时演唱相同的曲调称“齐唱”。7.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歌曲,进行独唱、齐唱和轮唱的方式演唱,在体验中比较、巩固对齐唱的认识。三、欣赏河北吹歌《打枣》:1. 简介:河北吹歌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之一种,流行于河北,约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它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及弦乐器,故名吹歌。演奏曲目大多来自民歌和戏曲唱腔,吹歌通常是在迎亲、喜庆、迎神、送殡等场合演奏,年节时为民间歌舞伴奏。“咔戏”是个绝活儿,(一人吹奏唢呐、口笛、把攥子等乐器模拟人声演唱俗称咔戏)。它用管子、唢呐吹奏一段乐曲之后,放下手中的乐器,嘴里继续发出奇妙的音响不仅能模仿戏曲唱腔,还能学出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令观众拍手叫绝。

它的秘密是演奏者舌下含个很小的金属片,可发出奇妙的音响。2.播放乐曲,请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特色。3.介绍乐曲:《打枣》,唢呐独奏曲,北方吹歌传统曲目。原是一首民歌,现作器乐化加工,演奏者以复杂的、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展现了各种乐器的特殊音色,如宏大明亮的唢呐声,高而清脆的口笛声,低而带有鼻音的把攥子等,相互对应,音色对比鲜明,生动活泼。演奏时有时两支喇叭同时吹奏,有时上、下句交替吹奏,还有对奏学舌、模拟人声,再加上鼓、钹声声,再现了人们提篮持竿,收打红枣的动人场景,展现了北方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生活,表现了生活中男女老少的逗趣对唱的欢乐情景。在这支民歌曲调被反复演奏五次之后,尾部加以扩充,出现了“穗子”段落,围绕中心音短小音型的反复展现,迸发出高亢有力的长音,从而把音乐推向高潮。4.出示唢呐图片,播放唢呐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唢呐的音色。5.再次欣赏,请学生感受多种乐器交替演奏所表现出的对话场面。6.请学生用嗓音来模仿唢呐、口笛、把攥子。7.第三次欣赏,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可能在说什么?8.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五、小结下课:在《八月桂花遍地开》音乐声中走出教室。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