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传承人王恒和他的《王氏锣谱》

“哐且得且一且哐,哐且得且一且哐”——一声唢呐嘹亮,两锤大鼓震天。王寿牌子锣,已经在黄石市王寿湾响彻了百余年。

清朝末年,王寿牌子锣盛极一时,但凡民间举行活动,牌子锣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鼓吹主角。时至近年,王寿牌子锣日渐式微,偌大村舍,无奈一徒难觅。

昨日,王寿牌子锣第4代传承人王恒摩挲着《王氏锣谱》,不住唏嘘慨叹:但愿这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要败落在自己手中了……

王寿牌子锣曾经远近闻名

王寿社区,坐落于黄石市下陆区东北角一隅,王寿湾从明朝中期发展至今已有500年。聚居着140户人家,约700人口。

清朝末年,王寿牌子锣盛极一时,但凡民间活动,牌子锣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鼓吹主角。彼时,黄石港每年农历五月十八举行的“龙舟会”上,王寿牌子锣作为黄石地区最好的乐队压阵。

作为一种民间吹打乐,牌子锣作为戏曲的伴生艺术,流行鄂东地区超过三四百年。晚明小品文集大成者张岱在《陶庵梦忆》中生动描述了演奏牌子锣的情景:“鼓吹千百处,大吹大擂,十番饶钹,渔阳掺过,天翻地动,雷轰鼎沸,呼叫不闻,好不热闹。”“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脑,农民不兴外出务工,唯一的娱乐就是牌子锣,另外还能增加额外收入。”王寿牌子锣第3代传承人、70岁的王义栋回忆,鼎盛时,全湾乐手多达100余人,几乎家家都有人会演奏牌子锣,成为远近闻名的“牌子锣之乡”。

那时候村民爱锣,以至于练锣成风,常有人练至三更半夜。据了解,100多年来,周边但有红白事、唱曲、祭祖、庙会等民间活动,都可听闻王寿牌子锣唢呐之声。王寿牌子锣声,响震黄石城乡,声播周边黄梅、浠水、蕲春、武穴等地。

一脉单传的传承人

王寿牌子锣起源于何时?第4代传承人王恒介绍,王寿牌子锣的开山祖师系其祖父王全耀。“祖父从小体弱多病,少时即被父母送到东方山弘化寺带发修行,师承精通牌子锣乐的中公大和尚。”

在良师指点下,王全耀20岁便能熟读曲谱,掌握各种乐器演奏法,尤擅鼓板,有“鼓王”美誉。光绪24年(公元1898年),王全耀将牌子锣艺术引进王寿湾,组建第一代王寿牌子锣乐队。

到第3代王义栋手上,他又将传承人位置传给弟弟王恒,王恒又传给侄儿王宝雄,随后孙字辈的喇叭手王磊成为第6代传承人。“现在王磊才23岁,很多技巧都没学到。”王恒说,传承人的要求很严格,必须熟练掌握鼓、板鼓、板、大锣、小锣、马锣、钹、唢呐、笙、笛子等众多乐器的演奏技巧。他表示假以时日,身为第6代传承人的王磊也将掌握这些乐器演奏法。“按理说,至少要两个传承人才能全部掌握所有的乐器,但有时候形势所迫,这么重的担子最终只能由一个人来承担。”王恒说。

年轻人多不愿学传统艺术

据介绍,一套牌子锣演奏班子至少8人,完整的为12人。“王寿村现存有两班,平均年龄都50岁左右了。”王义栋说,其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收了徒弟,眼下找一个合格的徒弟,难。

王恒分析,一徒难觅的原因不外三点:一是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挣钱去了,不愿意学习“没钱途”的牌子锣。第二,不像以往条件限制,如今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多样化。“几乎家家有电脑玩,到处都有麻将打,哪个年轻人还愿意学这个?”第三,牌子锣的学习过程非常辛苦,即便愿意学的,也会被艰苦的学习过程吓退。

他向记者展示学习牌子锣的《王氏锣谱》说,“你看,这些曲谱都有别于现代曲谱,外行人根本看不懂,学起来很难。”

集资15万元搭建传授所

为了挽救这项民间艺术,年逾花甲的王恒一直在努力奔走。

这些年,为让技术传承下来,同时扩大影响力,他奔波于周边地区推广牌子锣,每带出一个班子,学费仅收数千元。他的努力也将牌子锣的火种点燃到黄石和大冶一些地方。据了解,在他不懈努力下,如今已成功带出了9个班子。

两年前,他又有了新主意:在王寿湾搭建公共活动平台,一来可以让居民集中学习文化,二来也让牌子锣爱好者有活动场地,吸纳更多人参与进来。

如今,他的想法变成了现实:耗费15万元搭建的“传授所”仿古建筑已经建了起来,只差装修和文化管理部门揭牌。

他打算开春后就发布广告,广招徒弟。据下陆区卫文体局副局长王贤月介绍,该局目前已拨专款到王恒手上,全力支持他的工作。链接>>>

牌子锣是流传我国南方的以演奏曲牌为主的民间吹打乐,起源地和起源时间尚无考据。民俗专家考证,牌子锣是湖北省民间吹打乐类中最大乐种,流传于长江两岸,东起黄梅,西止宜昌。除黄石王寿牌子锣外,还有鄂州陈太牌子锣、毛家湾牌子锣等,其它各地还有喇叭锣、十锦锣、丝弦锣等称谓。

记者 田城 文/图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