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茉莉花》版本很多,流传很广。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朵》的初稿后逝世。该剧虚构了中国元代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的故事。普契尼把中国《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着元朝服饰,更具有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流传而飘香海外。歌剧《图兰朵》可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歌剧之一,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太庙版实景歌剧《图兰朵》走入千家万户,那首《今夜无人入眠》也经各种晚会和比赛让普通中国百姓耳熟能详。《茉莉花》还被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和民族管弦乐合奏等体裁形式,但各种版本、各地所唱《茉莉花》的出生地又是如何考证呢?早在五、六十年代,在对《茉莉花》的“起源”和“传承”有着不同分析比较和探讨研究。

民歌,起源或流传于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的一部分。一般是在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心口相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加工、演变、改编再流传。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化和社会的变化,艺术家们的不断挖掘、整理、保护、继承、创新,赋予民歌新的生命和活力,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民歌、歌谣得以典藏保存,民歌的发展更加宽泛、科学,其社会功能和作用也不断升华。尤其是扬州民歌《茉莉花》,至今仍然散发着茉莉芬芳。

《茉莉花》起源。我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歌词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记载了《西厢记》的剧词,没记曲谱;中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曲谱的是道光十七年(1838)(在《乐歌考源》上又说是1837年)贮香主人编辑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载有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曲谱;易人在她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一文中对《茉莉花》的考源是根据1980年《音乐论丛》第三辑钱仁康发表的《“妈妈娘你好糊涂”和“茉莉花”在外国》一文来写的。《茉莉花》最早名称叫《双叠翠》,以后才称为《鲜花调》或《茉莉花》。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乐形态上有着不同演绎。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评论家易人、江明忄享、冯光钰和钱国桢在各自的论述中,都是以扬州的《茉莉花》为最基本的形态,与其他地区的《茉莉花》进行比较研究的。纵观风格各异的《茉莉花》,当属江苏扬州民歌《茉莉花》最地道,和《鲜花调》更为相近。无论从旋律、节奏、音域、拖腔等方面都显得更委婉、清丽、动听,旋律以婉转的级进为主,跳进很少,主要传唱于江苏、安徽一带,其曲调细腻优美。单乐段的分节歌,为四句体,音乐结构也较均衡,第三和第四句歌词连成一气,多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句尾的字配以拖腔,一唱三叹。这首徴调式五声音阶的《茉莉花》,旋律婉转流畅,整首歌曲的节奏既简单又富于变化,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在演唱速度上比其它地方的《茉莉花》更加明快流畅,在整体的风格气质上,更具抒情,旋律婉转动听,音乐充满了诗情画意,生动刻画了人们追求善良、美好的艺术形象。

《茉莉花》在各地流传至今,产生了许多的变体,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究渊索本,现在最流行的《茉莉花》的采集地点在何地?毋庸置疑,在扬州!1982年由国家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民歌》,与199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歌曲精品系列•中国民歌》中编录的民歌中,都明自无误地在《茉莉花》的曲名后标注“江苏•扬州”和“汉族”,以示其地方与民族属性。此歌为何仿于1942年冬在扬州附近的六合金牛山地区找到了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扬州民歌“茉莉花”又为《鲜花调》,(当时六合属扬州地区为六合县,后划为南京市)。《鲜花调》是扬剧的曲调,流行于六合、仪征、扬州和天长南部一带,原歌分三段,分别演唱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当地艺人也有用男扮女音的调门演唱,原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确实婉转悠扬,何仿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并作采集,1957年经他整理改词,三段统一成“茉莉花”、“奴”改成“我”,形成了现在的歌曲《茉莉花》并作为女声小合唱在北京演出,一唱而红,195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从此,这种版本的江苏扬州民歌《茉莉花》传遍世界乐坛。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她,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她,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她,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茉莉花》在流传过程中,仅中国有关于《茉莉花》的唱法和各种乐器的演奏就有几十种,最具特色的版本是1981年前线歌舞团苏州籍歌唱家程桂兰用“苏州方言”演唱,“吴语”甜、柔、软、嗲,为《茉莉花》的二度创作增添美妙的韵味,不少人误以为《茉莉花》是苏南民歌。究竟如何说明《茉莉花》是一首地道的扬州民歌呢?其特征如何?数度鼎盛的扬州地处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城市繁华、文化繁荣、交流广泛、南北包容,扬州小调受全国各地民歌的影响,也影响了全国许多地方民歌。象《茉莉花》、《杨柳青》、《八段景》等民歌互为影响流传。扬州音乐学者戈弘先生认为:《茉莉花》是在扬州一带非常流行并很有扬州特色的一首小调。他认为:要确认一首民歌的地方属性,除了看它流传的状况,还要看它自身的语言与曲调特征。显而易见,《莱莉花》的词和曲都打上了鲜明的扬州印记。它的词曲所以结合得天衣无缝,是因为其曲调的进行完全是建筑在扬州方言的基础之上的。扬州话是江淮方言区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它既不象吴语那么“嗲”,也不象北方方言那么“侉”,而是柔美而不糯粘,刚劲却无冲力,与扬州园林建筑艺术的“南秀北雄”异曲同工,具有“南圆北方,南柔北刚”兼而有之的一种语言。《茉莉花》的旋律正是在扬州方言的音韵基础之上进行的,如第一句,“好一朵茉莉花”的“好”字为上声,按北方方言,上声的音调是拐弯的反映在旋律进行上就成了“好”(535),但扬州话的上声为下行音调形态,所以“好一朵”( 32 35),其下行旋律进行同扬州话的下行形态完全吻合。其它如“满园”的“满”字与“我有心”的“我”字等上声处理也同扬州方言完全一致。词曲结合还不仅在于四声调值的吻合,连唇齿音的安排,扬州方言在《茉莉花》中也显得相当突出,如“白”、“不”、“采”、“戴”等在扬州话中各具特色的字韵,在《茉莉花》的旋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毫不夸张地说,是扬州方言的独特韵味,成就了江苏版《茉莉花》的浓郁的地方风味和美妙音韵。

《茉莉花》还成为我国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演奏的曲目。1997年6月30日午夜,百年梦圆,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中国军乐队 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茉莉花》,1997年秋,克林顿总统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音乐会,美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这首歌欢迎江泽民主席访美,而江泽民在以国家主席身份举行国宴时,曾经亲自指挥军乐团为来宾演奏这首民歌。中国流行音乐、新民歌流派对这首民歌的多种版本的新编演唱,更是多姿多彩,绚丽夺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的背景音乐也融入大量《茉莉花》的音乐元素。

由《茉莉花》的流传,而联想到我国家喻户晓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其实这首流传近一个世纪而不衰的《送别》,是李叔同在翻译日本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受启发,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填词成为《送别》,而《旅愁》又是根据美国作曲者j、p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而成。可见古今中外的民歌或歌曲是在跨国界、地域中流传变异的。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民歌艺术已成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当今世界上最时尚的一句话“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想将来有一天还会成为另外一个星球的。信息整理: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