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邹翔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属于他作品中精神气质最为高远的那一类。贝多芬音乐中的温存、隐忍、欣喜是容易被低估和忽视的精神特质,而这些恰恰构建了他伟大音乐品格的立体性。

西方文明中,自然在精神意义上被诠释为造物主的产物(二十世纪作曲家梅西安对此直言不讳)。亲近自然也意味着与神对话乃至信仰的探索。如果说这部作品存在某种“田园性”,那它并非仅仅自然属性的美,而是蕴含着通往上层空间的精神力量。

这首协奏曲的三个乐章分别表达了温存、隐忍和欣喜三类贝多芬的非典型性精神特质。第一乐章音乐语汇质朴而凝练,和声调性具有挑衅感但绝不令人生厌;挚爱的第二乐章短短几页谱子概括了人的一生历程,尘世百感被升华和凝固成永恒;第三乐章的欣喜从心里流淌而出,避免肆意宣泄,实践了古典精神中可贵的克制与均衡。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58号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4 in G Major , Op.58

I. Allegro Moderato(适中的快板)

II. Andante Con Moto(稍快的行板)

III.Rondo - Vivace(回旋曲-活泼的)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独奏:邹翔

协奏: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

指挥:俞峰

李斯特钢琴与乐队作品《死之舞》

Liszt "Totentanz"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李斯特钢琴与乐队作品《死之舞》中情欲与信仰相并存而纠缠、入世与出世情怀相对立而渗透、辉煌的演奏技巧与深刻的哲学思维相碰撞而交织,宣泄地诠释着那不老而令人着迷的“浮士德精神”,呈现出极为绚丽的艺术效果。作品标题注明“为钢琴和乐队而作”而非传统意义的“钢琴协奏曲”,表明乐队绝非辅助角色,而是“以钢琴为主角的交响乐”。

《死之舞》开头充满威慑力的主题来自格里高利圣咏中著名的“审判日”主题。随后的一系列变奏曲段落对该主题进行穷尽可能的戏剧性塑造,使主题性格不断发生剧烈变形,犹如教堂壁画的众生表情所反射的复杂人性:真诚、古怪、轻蔑、爱意、轻浮、虔诚、恐惧,抗争,祈求、赎罪。这种具象的刻画手法颇具浪漫主义时期“性格小品”的音乐审美。各变奏之间穿插若干大段华彩段落以及衔接性或间奏性乐句,一定程度避免了变奏曲式的先天僵硬,使音乐展开更加灵活。在创作手法和精神气质上,这可谓一首“带有循环主题的幻想曲”。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独奏:邹翔

协奏:中国青年交响乐团

指挥:夏小汤

中央电视台《音乐公开课》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邹翔谈茱莉亚音乐学院留学经历

长按右方二维码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