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人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音乐的应该是《梁祝》或《高山流水》,但在国外《茉莉花》,却被公认“旋律优美,浓郁东方韵味”,最具有中国东方意境的歌曲。

清朝乾隆年间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刊载《茉莉花》“前身”歌词的出版物。集子中记录的部分歌词如下: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了他。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有意思的是,《茉莉花》开始在海外流传也是在这个时候。

1768年(乾隆33年),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编辑《音乐辞典》时,在“中国音乐”中收录了《茉莉花》,称之为“中国公认的民歌代表之一”。但遗憾的是,辞典中只有一个条目,并没有曲谱的记载。

20多年后,英国学者约翰·巴罗的《中国游记》出版。该书用11页的篇幅介绍了中国音乐,其中有标记为《茉莉花》(Moo-Lee-Wha)的五线谱。

进入20世纪后,《茉莉花》在海外的知名度再上一层楼。1926年,意大利人普契尼创作了歌剧《图兰朵》,这首极具“中国特色”的歌剧讲述的是元朝的故事,音乐主题选择的是《茉莉花》。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茉莉花》更是被各国艺术家广为传唱。《茉莉花》在海外流传非常之广,也在各国衍生出了不同的版本。

比如一衣带水的日本就有区别于中国风格的《茉莉花》。日本版的《茉莉花》名称非常多,但多将名字误记为“抹梨花”。而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也对《茉莉花》进行了改编,整个演奏长达8分钟。

尽管《茉莉花》在海外传唱已久,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首歌很难在中国登上大雅之堂,直到抗战时期的军旅作曲家何仿,将民间流传的原曲原词进行修改,这才有了现在脍炙人口的《茉莉花》。

1965年,周恩来总理带团去印尼参加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当时各国都带去了文艺演出团体,周恩来点名要求带何仿所在的“南京前线歌舞团”。歌舞团在印尼演唱了女声合唱《茉莉花》。

《茉莉花》曾在多次重大场合上响彻:在香港、澳门回归交接仪式上,维也纳演奏大厅、2004年雅典奥运闭幕式上的“8分钟”上,上海申博宣传片上,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青奥会上,等等。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