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胡曲《二泉映月》及其独特的演奏技法龙岩学院艺术系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二胡曲《二泉映月》及其独特的演奏技法名学号2008101131指导教师职副教授二零一二年三月三十日浅析二胡曲《二泉映月》及其独特的演奏技法【摘要】: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一首耳熟能详、影响极广的音乐作品。它是产生于我国著名民间艺术家阿炳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的。《二泉映月》产生、发展、演变至今已成为二胡曲的典范之作。本文试图分析《二泉映月》创作特征与艺术特色,介绍本人在演奏二胡《二泉映月》的一些技法要点,浅论了作品所应该演奏出的具有阿炳精神的音乐风格,阐明了此首作品能撼动着千百万人心弦的关键所在。【关键词】独特激昂演奏技巧阿炳与《二泉映月》中国音乐史上有一位重要的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1893?1950)。阿炳身世遭遇是十分不幸的。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时当过吹鼓手,中年时害眼疾无钱医治而终身失明,至此流落街头,靠着卖艺糊口。他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在饥寒交迫中度日,面对恶势力的欺凌和威胁,他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在音乐艺术上,他总是广取博采,勤学不辍,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土壤,从而使自己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创作上也有所建树。

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使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这些,也许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是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派出音乐史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同志去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并由有关部门出版、广播。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据说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

’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奥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二泉映月》曲式结构与调式二泉映月采用的是变奏体的曲式,由引子和六个段落构成,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五次变化和发展,符合我国民间音乐最常见的曲式结构引子由二胡连弓奏出的六个音符构成,蕴育了意味深长的句意,一声深深地叹息后引出下文,准备开始讲述一个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故事。如谱例所示:全曲由三个乐句构成主题材料。句与引子的连接,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经常采用的“鱼咬尾”手法,即句的开始音是引子的结束音。a句的旋律走向平稳,线条波动范围较小,涉及的音域较窄,结束在宫音上,给人一种稳定感。b句的结束音移高一个八度出现,旋律浮动范围控制在宫、商、角、羽四个音,乐句结束在微音。音区翻高、力度增加以及节奏的紧凑和不稳定的结束音,使b句较a句显得更有激情,预示着更强烈的感情浪花的进发。阿炳此时内心不只是沉思和郁闷,压抑已久的感情升华至痛恨万恶的社会现实。

c句开始音加入三度倚音,相同的手法渗透着不同,稳定中渗透着变化,旋律保持在高音区进行,并且运用了新的节奏型。综合运用分弓、连弓、跳弓等演奏手法,使乐句有跳有连。不同的演奏技法,产生出类似人声的效果,润饰旋律,美化音色,加强乐曲的表现深度和力度。乐句间变化多端,感情的细腻,形成乐曲独特的风格。二胡具备的哀婉音色,表现出了阿炳苍凉、悲愤的心境,使乐曲意境幽深,处处发人深省,时时刻刻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音乐魅力。阿炳的创作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十分用心,每次变奏主要通过乐句的扩充或缩减、变化音区等的手法发展旋律,如A3结构整体缩减,a3旋律发展起伏更加拉开,b,较b变化较小,借拉长的高音来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沉重的疑问。c5的变化极小,c6删去了的最后一小节,并结束在宫音上。全曲共由六段组成,其结构是:?引子A?A1A2A3A4A5coda?一曲子的五次变奏,这在中国民间音乐中非常普遍。它是一首含有a、b?b’两个中心主题的二重变奏曲,主题共有11小节,开始引子1小节,第一、三乐句分别为4小节,第二乐句仅有2小节,这两个主题都采用了毫不相同的运用方式,a在五次变奏中一直作大幅度的,长短相间、高低对比、都有序的变化,?而却一直保持着基本的稳定状态。

此乐曲是中华民族五声调式典型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徵风格”的重要特色之一。本人演奏《二泉映月》的几点探索阿炳的二胡曲是集我国民间音乐之精华,融汇贯通后自然流露的绝唱。我在演奏时,特别感觉到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阿炳所用定弦G、的胡琴在过去民间称为托音胡琴,这种胡琴本不作演奏主调而用,也没有(或很少)换把,只是在一个把位内上下八度翻用。但经阿炳之手,却奏出如此优美、深沉的旋律,而且用到极高把位,至今仍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绝响。为了乐曲的传播与研究,才将录音记录成乐谱,而阿炳二胡曲的精髓可以说是不能在乐谱上明确地表达出来的。我们要演奏好这些乐曲,首先必须做到将音符完全“溶解”于音乐之中。阿炳二胡曲旋律虽很优美,但它更注重刚毅和深沉,这是由于阿炳饱受艰苦磨难所决定的。《二泉映月》体现了阿炳刚毅的性格和悲愤、抗争、挣扎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们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再现阿炳的形象与性格,不能将曲调奏得过于华丽、轻盈。全曲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在演奏这段开头时需要深沉、自然,气息要下行,要对阿炳对旧社会无奈的心情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还需要有深厚的功底,才能把开头刚毅与深沉的情境表现出来。我在演奏开头的这段时,对自己运弓时的力度控制比较讲究,要求气沉丹田、弓压恰当、弓速均匀,学会用气息喷发音头,随即放松,使琴弦充分振动。音量偏小,但不失力度使曲子失去一些原曲的风韵,但听来有耳目一新之感。在按指方面,主要是掌握一指的技法,不同的演奏家对《二泉映月》都有不一样的理解,有人说每一个演奏家演奏的《二 泉映月》风格都是不同的,可见此曲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上的空间和方法还是非常 接下来的四个小节:演奏这段时可以较为平稳,带有阿炳在漫步主题的 意境和沉重的情绪,忧伤的感觉来演奏,要与阿炳踌躇街头,边走边奏的步伐相吻 较为平静的“漫步主题”后接着是“抗争主题”的第一次呈示:第一次的 “抗争主题”要演奏得激昂,有份量。但不用过于强烈,因为下面几次出现的“抗 争主题”更激昂。在这特别要注意直线滑音与定把演奏技法的运用。经过一段高 把位富有激情的演奏后,在徵音上终止。紧接的四小节音高突然下跌八度,然后进 入两小节的过门乐句,使高昂的情绪暂时平静下来,在这里要演奏得平稳、松弛。

这是抗争主题的第二次呈示,较第一次更为激昂,在高把位上持续的时间更长,羽 音上的颤弓音形成了乐曲的第一次小高潮。在颤弓的演奏上要特别注意力度的掌 握,除了均匀外还要让颤弓有一定的起伏,然后一次次地同音渐强,最后归结到一 个强推弓上,生动地表现了阿炳在苦难中奋力挣扎的情形。这一段与抗争主题第 一次呈示一样,终止在徵音上。这种合头合尾的形式,也是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结 构形式之一,用在《二泉映月》中,显得非常自然贴切,没有套用的感觉。 接下的过门乐句我在演奏时常常带着阿炳长途跋涉,途中休息的情景来演 绎。两小节小“5,1”过门以后有四小节的大过门,要演奏得宽阔一些,以表现阿 炳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 接下三十三小节亦可删去或因个人需要与理解增加或者不奏,这三十三小 节可以理解为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 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 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 心中的真挚感情。 接着三十三小节后是“抗争主题”的第五次呈示段:这是乐曲 的高潮乐段,旋律经两次爬高后,在二胡的高把位上,演奏时要用最强的力度奏出 全曲的最高音。

演奏这一段的时候我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 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阿炳激愤的怒吼,是生命的呐喊,要将这吃人的旧社会 砸个粉碎!在演奏时特别要注意高潮的铺垫,过程不用太快,主要是要将最强点留 待高潮音时喷发出来。所以在此处把位极高,不可能将音量奏得很大声,因此主要 是靠气息和情绪来取胜。做到声音用气息来喷发,高潮靠情绪来力推!这样才能取 得理想的演奏效果。 高潮以后,音高骤然下跌二个八度: 这句好像给人造成从悬 崖陡壁跌入万丈深渊的感觉,好像从炽热的激愤中突然被拉回冰冷的现实中。这 四小节的演奏要特别安静而又柔肠百转、欲诉无言给人对旧社会无奈的感觉。 最后是尾声乐段: 尾声乐虽然是“抗争主题”的第六次呈示,但这一次要奏得轻 盈而富于幻想,以表达阿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 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 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好像在问苍天,为何愚贤不辨、贫富不公?这几 个音要奏得耐人寻味,气息要上提,然后逐渐远去。 刚健的直线滑音。

阿炳的二胡曲有三个独特的演奏手法,也可以说是只有阿炳才有的这种演 奏手法。 不论是《二泉映月》,还是《听松》,其滑音大多呈直线形式(即果断地上 下滑动,中间不拐弯),要求两手密切配合、同时动作,以奏出刚健的音头。如第一 段的高潮:即使是连弓演奏的定把滑音,也是左手快速地直线滑动,右手配以浪弓, 使发音顿挫分明。这种滑音是阿炳刚毅性格的体现。二:定把演奏,一指按多音。 由于阿炳经常用绳子将二胡挂在身上站立演奏,因此换把不太方便,这就 形成了一整段音乐都在同一个把位中演奏,遇到把位外的音时就用一指伸展奏出, 而且在换把时音乐大多略有停顿。如:这种停顿,既是演奏手法的需要,也是音乐 特点之所在。只此一点,就能看出阿炳“巧夺天工”之奥妙,令人叫绝。由于定把 演奏,用一指伸展奏出的音通常略高,但这正好符合音律美中“辅助音向骨干音倾 向”的原则,听起来十分顺耳,且刚健有力。如果用换把将这些音奏准,反而会觉 得软弱不顺,有失阿炳音乐风骨。这又是一巧妙之处。三:不规则重音的运用。 阿炳二胡曲的重音并不是规则的节拍重音,而是吸收了民间锣鼓乐的节奏 特点,就连长音也用波弓奏出其内在的律动。如: 这一巧妙之处就是大量不规则 弓法的运用使这些重音大多落在拉弓上,使音乐与技法浑然一体,多变而有序。因 此,有人把这些重音称为拉弓重音,又有人把这些拉弓称作重音拉弓。音乐的重音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