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筝幻想曲》调式分析以及写作背景

《幻想曲》由一个主题发展而来的复三部曲,它的引子就

是由D宫调式、D羽调式相互交替出现形成两种调式色彩的

明暗交替

主弦律A段―― 如歌的慢板,它是D宫调式、D羽调式

不停地发生调式调性的变换。

B段活泼的小快板是A主题旋律派生出来的,开始调式

调性仍是D宫与D羽交替,节奏变为舞蹈性。在多次变奏

后,调性转入D宫――D羽―― B宫,在进入 B宫后,左手

跳跃式固定音型及右手的旋律长摇,节奏拉宽具有歌唱性的

旋律与主题相互呼应。然后B段的变化再现D宫最后进入A

段的变化再现和尾声,调式调性仍是D富和D羽交替出现。

‘幻想曲》的整个调式进行是:D宫D羽交替――D宫――D

羽―― B宫――D宫――D宫D羽交替

在这首乐曲中作者运用了同主音大小和弦色彩明暗交

替,将因同主音调式交替而产生的小二度这一特性音程提炼

发展。创造出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 的调式色彩

旋律。把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歌素材的相结合,创造了全新色

彩的音乐旋律语言。非传统五声音阶定弦

这首乐曲的定弦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升高了Ⅱ级音,

降低了Ⅵ级音,较之传统五声音阶增加了一个增二度,二个

减四度,和一个倍减五度,这种定弦的构思既丰富了古筝的

音色又加强了乐曲的表现力,使一首具有传统曲调基础的筝

曲增添了别样的色彩。非传统调式和声的扩展

二度叠置和弦

在这三首古筝曲的和弦运用中,较多地使用了二度音

程,这种音程的使用加强了作品的不协和性,也增加了乐曲

色彩明暗度的对比。

如在‘幻想曲》散板引子的开始部分,前4拍的左手琶

音演奏中,同一和弦的三度音的还原和降低,使以苗族飞歌

为音调基础的作品既保留了原地区特定的音乐风格,又揉和

进一种新颖别致的音响。表现出一种虚幻、空灵而深远的意

境,体现了作品中创新的现代意识。

二、古筝曲《孔雀东南飞》作品分析

郑德渊曲,邱大成改编。何占豪著有古筝协奏曲。

1=F调,43拍/44拍,为业余7级/8级曲目,根据古诗《孔雀东南飞》撰写

弹这首曲子时要添加一些悲伤的情感。

注意中间部分,海枯石烂也要在一起的决心。所以部分瑶指要强烈。

建议听李萌老师讲解的版本。很全。

而且个人比较喜欢李萌老师的风格。

三、请问古筝曲有什么历史背景吗?

没有吧~~~~

这是山东筝。

《清风弄竹》 以清秀舒展、轻盈优美的音调妙现了“清风徐来,绿林猗猗”的诗情画意。

《山鸣谷应》 通过模拟回荡在群山中的、撞击空旷山谷石壁上的风声的回响,展示了大自然的深沉。

《小溪流水》 以欢快的节奏和旋律描绘出山涧中的清泉。

《普天同庆》 该曲热情、欢快、流畅,表现了人们喜庆佳节的欢乐情景。

再书上没看到介绍,简单说一下吧.

四段锦:山东筝曲 赵玉斋曲

[1]清风弄竹1=D 2/4 84

[2]山鸣谷应1=D 2/4 100

[3]小溪流水1=D 2/4 92

[4]普天同庆1=D 2/4

四、秋夜思古筝曲作者 流派背景

秋夜思:周煜国曲。

这是一首精致的音乐小品,整首乐曲以秋夜深思“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动机发展而成,随意且有逻辑。乐曲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古朴典雅的曲调以及清晰有见的层次,表现出一种欢快而恬静的心情。

慢板,三连音节奏要突出旋律音,双手演奏要力求音量、音色的统一,双手交替弹奏六连音节奏要均匀,双手交替弹奏旋律音要连贯,整段音色要柔和而富于弹性,有层次感、流畅感。

快板,右手演奏的旋律声部活泼而又有生气,十六分音符颗粒性强,但要轻巧、不笨拙,歌唱性强;左手和弦要整齐,有节奏点,左右手都要求指力轻快,手指灵敏,配合和谐。

整首乐曲强调幅度对比和层次分明,音色醇美,浑厚,给人以心旷神怡的享受。

(以上摘录自《古筝经典》)

另:由于是现代筝曲,无流派之分,但我个人觉得像是潮州筝曲

有调音器吗?有的话把d调的mi的燕柱向右移,或用扳手紧弦,直到调音器上显示音准了就可以了

五、有那位知道古筝曲《长相思》的创作背景

应该源于李白的诗吧。。。。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简析】: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全诗写得情真意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前一首似有寄意,后一首写妇女对远征亲人的思念。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唐诗评选》)

自己看甄执睦镉校は嗨己统は嗍氐

饿...好象是很悲吧...很愤慨吧......

陈冠希的《你》 歌词我突然喜欢越剧,有没有朋友推荐更好听的名段?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