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素来喜欢乐器,甚至是喜爱能发出乐音的什么物件,一直以来觉得制作乐器是一件风雅的事,幼时喜爱笛子,无外乎是受了电视剧的影响,英姿飒爽的江湖女子一身白衣,身后别着一管竹笛或竹萧,谈笑间杀伐决断,快意江湖,那时曾用秋后枯黄瘦硬的苇杆掏洞,希图做出一只笛子或萧,然而事实证明,芦苇并不是什么好材料,制作乐器,必然是极讲究的,手艺讲究,用料更讲究。

若说讲究,古琴算是其一,君子向来抚琴而非抚筝,筝是属于女子的,带上玳瑁甲,在廿余根弦上拨出喜愁,作为乐器,筝无疑更柔婉,沾惹了脂粉气味,柔媚有余而清旷不足,故而才有“弹琴不清,不如弹筝”之说。古琴在传统乐器中,便更像深沉男子,积年的古琴,便更像长髯美书生,于书卷气中带了一丝看破世事的沧桑,随时可以羽化而去。

曾经在一本书中读过古琴的制作方法,如今看来字字风雅。木料定要选桐木与梓木,桐木为阳,用以制作正面,梓木为阴,便做琴底。古时的琴样式极多,仲尼式、师旷式,绿绮式,蕉叶式、连珠式……都无外乎遵循“唐圆宋扁”的样式,近来市场上多见仲尼式古琴,大约是制琴师傅觉着样式简单故而多制之故,我却是不喜欢,大略是觉着那中规中矩的样子太过严肃。而琴弦必用上等蚕丝,取蚕丝之细柔,故而古时的琴音大都微弱,三步之外便不可闻,那幽微的妙音必然是现代的尼龙钢绳不可比的,声音虽妙,却易断。据说齐王听过了邹忌的琴音才重用他,也许他的琴弦并不是蚕丝,毕竟相隔那样远,齐王如何听得到呢?七根蚕丝的琴弦哪里有那样明亮的声音呢?况且一开始也不是七根,是周文王加上文武二弦,才叫七弦琴的。

至于琴身的颜色有的漆作朱砂,有的漆作乌黑,据传上等古琴都用一种七宝粉的东西漆成,好像有鹿角,金银,螺钿等物,时隔太久我也不能记忆,只记得用七宝漆成的琴身熠熠生辉,而弹久了的古琴身上会出现细微的裂纹,好比汝瓷茶杯的茶纹,古琴的断纹便是它的年轮,梅花纹的时日最久,另外有蛇腹,牛毛,冰纹等等。一架琴使用多年才会出现这样的断纹,大抵这样的琴才被称名副其实的古琴吧。

前些年学钢琴的时候抚弄过古琴,那是乐器行楼下的一角,墙边挂着一副挂毯,绣了牛羊,古琴就在挂毯下,旁边摆着一只马头琴,练琴之余常常爱坐在古琴前拨弄,只隐约听得出12456这些音节,声音极低沉,像是有人轻声叹息。而旁边的扬琴和古筝就明朗得多,轻触便发出清脆的乐音,而古筝更妙,宫商角徵羽无论如何乱弹都是一首乐曲,古琴这深沉的性子无疑是不讨喜的,怪道现在人都不爱学它,光学习天书一样的琴谱就够人头疼了。可是,我缺觉得可惜,毕竟这才是文化正统啊,现代的人不懂得欣赏那样的宁静,大家都浮躁,谁还愿花几个小时看月亮的圆缺,树叶的摆动,听风的鸣响,雨滴的脚步,苍山的松涛?我想古琴只适合那样的意境,只适合王维独坐幽篁那样深林人不知的闲适,那样的清净,只有明月陪伴的日子,才是古琴该在的地方。

多年前CCTV举办民乐大赛,见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年轻女孩演奏古琴,穿一身白裙,乌墨般的长发垂至臀部,白净的脸上无比沉静,那样的淡然悠远的气韵不是一天所能拥有的,她坐在古琴前安静地抚一首《渔舟唱晚》,低沉醇净的琴音让人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近几年电视剧中常常出现古琴,可惜,不是位置放错就是手法不对,要么就干脆是用古筝充做古琴来贻笑大方,这让我想起87红楼梦中陈晓旭扮的林妹妹,月白色的衣裙,对着心爱的宝玉轻抚一首《高山流水》,可惜美人不日便会不久于人世,留下俗世浊玉一个人不忘世外仙姝,这样的结局,每每想到便要有流泪的冲动。俞伯牙和钟子期,师旷师文师涓师襄,孔子老庄孟子老子各种子,嵇康等等等等,这些文人的形象都多多少少与古琴有关,况且六艺中“乐”尚且排行第二。绿绮、大历、武德、九霄环佩……这些或有名或无名或留存或失散的琴照亮了近三千年的中华历史,即使今日式微,却有不可抹去的印记,在每一个热爱传统的人耳边,梦里,心上……

而我心中的制琴师,无论是年轻或年老,无论男女,大略都有一张淡定清平令人尊敬的面孔吧,毕竟他们在做的是这样一件风雅的物品,这样一件美丽的事……

(又是一篇旧作,结婚前写的,娃子生病了,输水,实在没精力写,见谅。)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