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生于卑尔根商人家庭。祖籍苏格兰。母亲是挪威钢琴家。6岁从母学钢琴,9岁开始作曲。

1858年被挪威著名小提琴家奥勒·布尔推荐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曾到哥本哈根求教于丹麦作曲家尼尔斯·加德。后结交挪威国歌作者卡德·诺德拉克,共同从事民族音乐创作。

1867年创办挪威音乐学校,并根据挪威诗歌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同时将大量民间歌曲加以整理和改编。

1885年起在卑尔根郊区隐居。其作品大多以表现挪威自然景物、生活风俗、民间传说为内容,体裁形式以抒情小品为主,音乐富有诗情画意和民族特色。在旋律、调式、和声方面有所创新。

代表作品有:《钢琴抒情曲集》10卷、钢琴协奏曲、话剧配乐《彼尔。金特》(后选8段编为两部组曲)、3首小提琴奏鸣曲、G小调弦乐四重奏等。

格里格是一位代表挪威浪漫派、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他自幼就十分喜爱莫扎特、韦伯、肖邦等大师的名作,尤其倾倒于肖邦。他的很多作品深受肖邦 的影响,因而被誉为“北欧的肖邦”。

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虽然只有这一部,但是却与他的《培尔·金特》组曲一样,为不朽的名作。这首乐曲具备格里格音乐的一切魅力,诸如饱含挪威民谣风格的清纯旋律,以及新奇的和弦、轻妙的节奏等。乐曲素材新颖,生气蓬勃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作者本身就是钢琴高手,因此充分发挥了这一乐器的性能,形成了十分自由奔放而多彩多姿的风格,在钢琴技巧上则接近李斯特。本曲虽然在曲式方面因循传统,但在许多细微末节处,却有各种新颖的创意,在第三乐章内更可以看到相当自由的发展。全曲的基调属于典型的浪漫性质,充满了北欧大自然中苍郁而森林茂密的群山所孕育出来的清丽脱俗、色泽深浓的“斯堪第纳维亚情调”。

此曲是格里格婚后的次年,也就是1868年的夏季,携带爱妻及儿子前往丹麦的哥本哈根旅居时所作。可以清晰的从中听到朝气和青春的幸福。此曲民族风情浓厚,北欧迷人的景致展现无遗。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主奏钢琴一开始便活跃地将呈示部的轮廓完整地展现出来(片段1)。接下来的主题清纯而朴实,富于北欧民谣情调,而且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之情,是作者浪漫派艺术风格的完整体现(片段2),将格里格音乐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乐章慢板,降D大调,3/8拍子,复合三段体。第一段由装上弱音器的弦乐器柔和地奏出沉静的冥想性主题。第二段由主奏钢琴以精细的华彩弹出优美的快速音群化旋律,后半段则愈加华丽与技巧化(片段3)。不久,乐曲节奏由急速趋于平静,缓慢地逐渐消失。乐曲不间断地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加强的极中庸的快板,a小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为基础的自由构想。主奏钢琴那急切的速度如挪威的民间舞曲般热情、奔放(片段4),构成了宽广、壮丽的史诗。乐章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德彪西对格里格的音乐有一句著名的评语:“听格里格的音乐,就像品尝埋在雪里的粉色的糖果。”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