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花”在当代流行文化语境下的运用和表现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的瓷器品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制作的主流;到了清康熙年间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而到了当代,青花被广泛运用于流行文化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中,它已经蜕变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符号,被广泛地传播和消费。本文就试着从“青花”概念延展开去,探讨其在当代流行文化语境下的符号化运用和表现。

一、“青花”的符号化运用并非今朝

青花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中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一般来说,青花瓷的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褪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具、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而钴是蕴藏丰富的天然矿物质。青花的这些特点,从原材料的选择和挖掘、到制作流程和工序都很容易使其成为我国广泛流行的瓷器种类。

众所周知,“青”在传统五行中属木,代表着东方。在季节中又对应着春季,意义上可延展为新鲜、朝气等,如青苗、青春、青年、青娥(少女)等等。而从民俗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青色的最佳解释就是素色,朴实、洁净、高贵而不花哨。在具体的运用中,往往代表着广泛、公正、高雅或美好的积极意义。比如古代将史书典籍称为“青史”,将有才华、有气节的人称为“青云居士”,将对人或物的欣赏称作“青睐”。因此,即便在中国古代,与其说“青”是一种色彩词汇,不如说“青”是一项与色彩有关的意指词汇,即符号。在这个符号里面,有着广泛的意义和所指。

青花瓷相对于其它瓷品之所以更具文化代表性,主要在于它在民间流传更广,艺术品质和层次更为丰富,也更具普及意义。因此其就更具文化符号的多种内涵。可以说,历史发展演变到今天,青花瓷作为文化符号,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它广泛的意义和符号所指自古就有。我们今天对其符号内涵的演变与延展的研究,也就是对青花瓷制造历史的研究。

二、流行文化的特点促进了青花内涵的延展

所谓流行文化,是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休闲文化、都市文化、区域文化、奢侈文化、现代物质文化、亚文化以及流行的生活方式与品味等诸多概念所组成的整体概念。这个整体概念应具备一定的流行节奏与周期,在一定的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群体中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广泛传播起来的意向性共识文化。

流行文化首先是一种大众文化,也即是平民文化,它是当代社会高度文明、民主化进程发展到特定时期的必然结果。这种民主与平等主要表现为:1、具备广泛的包容,融汇并消解了各类型文化间的隔阂,唯一的界定法则就是是否能获得大众认可,或曰“流行”。2、在“流行”的进程中服从于传播的有效性,而超越了时空、民族与地域间差异的限制。3、流行文化讲究效率,知识的合法性在流行过程中往往处于滞后或是被忽略的,对是否流行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的意向性与符号的使用。

作为当代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青花的基本审美属性在使用过程中被顺利地转嫁与移情,并广泛地适用于各个文化领域。举例来说,现代社会提倡平民文化,如通过网络而流行起来的“山寨文化”,素色青花的质朴感恰好与之对应,很容易获取广大网民的好感并被认可;同时,青花的素色本身就是去除色彩后对形象抽象化的提炼,艺术特征明显,加上图案化的抽象符型又更带来理解上的趣味性,这就使得青花具备了一定的精英文化特质;而这种趣味性更多地体现于视觉呈现,在逻辑推导上远不及数理逻辑或是哲学那样的晦涩难懂,这也促使其与当代的快餐文化产生了切合,加上它在审美上特有的高雅气质,很自然地具备了小资情调的典型特征,成为了中产阶级使用的高频词汇。

还需指出的是,出于现代工业产业化的需要,作为视觉符号的青花概念由于审美特征的支配,使其形象与名称背离,被广义地运用于对上述延展的比拟。这也是青花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它不再仅仅植根于传统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环境之中,而是以“基因”或“灵魂”的形式全面地散布于现代商业与生活当中。

三、青花作为符号的具体运用

在当今社会,青花多以符号的形式集中呈现于视听传播媒体,如影视剧、歌曲、广告、包装等多方面的流行文化形式。这种运用既有从概念出发,将青花内涵层层分解,提取所需意指重新编码的创作行为,也有立足于将传统青花瓷视觉再现的造型与设计行为,两者互为补充,共同繁衍。下面以青花符号在设计领域与其它文化领域的具体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

设计领域

青花符号在设计领域的运用可谓极其广泛,由于它的视觉形象在审美属性上非常具有大众亲和力,加上其文化内涵丰富,所以受到各门类设计师的青睐。

陶瓷器皿原初的功能就是用于细碎物件与液体的装载,所以在包装设计中运用青花元素就显得极为自然。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白酒企业都有青花样式的包装设计,其它类型的包装设计中运用青花元素的种类涉及食品包装、医药与保健品、茶叶、手提袋、书籍、信封、电子产品等等。这些产品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青花图案的符号化意指,揭示了商业与文化合璧的设计理念与销售目标。

最热衷于青花符号的门类当属服装设计。近年来,从韩国的设计师安德烈·金到意大利著名设计师罗伯特,在设计上都与青花符号有着亲密的接触;著名品牌美特斯邦威以及西班牙皇家品牌LOEWE都有名曰“青花”系列的成衣。青花符号与服装的结合相得益彰,色彩明快而清新,淡雅而通透,在创造时尚的同时也建构了靓丽的当代流行文化氛围。

在环境与工业造型设计方面,以青花符号为典型装饰手法的使用也极为广泛,青花装饰的墙面与室内布艺随处可见,还涉及了诸如惠普打印机贴膜,方正国雅、神州万图U盘,谭木匠产品,厨卫用具,旅游纪念品等等众多产品。可以说,小到饰品,大到个性十足的汽车装饰均有青花符号的身影。

从种类繁多、数量广泛的设计案例来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青花正充斥着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装扮着人们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

其他文化领域

就广义而言,对青花符号的使用与研究都应归属于文化范畴,本文中符号化的青花元素在当代文化领域的运用将视野锁定为影视、文学、音乐与舞蹈等方面。

影视方面:以陶瓷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为数不多,但在影片的命名上编导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青花”,这种撞车现象绝非偶然,应该是编剧们共同关注青花的文化符号作用及其丰富内涵与所指的结果。如2005年杨子、李若彤主演的影片《青花》与同年赵本夫原创剧本,赵雅芝、斯琴高娃主演的电视剧《青花》的相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趣的是,两部影视作品都是从女性的角度来展开故事讲述的,这似乎也暗示着青花与女性间的映射关系。

文学方面:所有影视剧目都离不开文学剧本或小说的参与,话剧《青瓷》、音乐剧《再见,青花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歌曲《青花瓷》的词作者方文山的相关书籍《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也于2008年出版。在文学领域,更多的青花符号出现在诗集、散文集中。

音乐与舞蹈方面:提及与青花有关的音乐创作,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周杰伦的经典曲目《青花瓷》与周传雄演唱的歌曲《青花》。尤其是前者,一度被认为是将青花符号与流行概念捆绑推广的始作俑者,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促进了青花概念的年轻化与现代性,彻底将传统的青花符号引入到流行与时尚领域,并在很大范围上拓展了人们对青花的理解。与青花有关的舞蹈与表演也极为丰富,除了舞蹈《青花舞》、《梅瓶·青花谱》以外,比较著名的还有中央电视台2009年元宵晚会上的舞蹈《青花》。而著名的舞蹈编导苏时进也在几年前联合江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了以瓷文化为内容的大型舞剧《瓷魂》。

在众多的青花音乐与表演形式中,景德镇的瓷乐表演也比较具有文化研究价值,它将音乐演奏时乐器的使用限制于陶瓷器具,如瓷瓯、瓷罄、瓷笛、瓷编钟、瓷二胡等,演奏的多为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再现了传统陶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视听一体化情境。

纵观当代文化活动中对青花元素的使用,莫不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生动感人的文艺佳作,在围绕青花瓷众多符号化元素的挖掘过程中,创作者或借其典、取其意,亦或用其型、仿其色,不仅体现了作品对我国传统审美与民族文化的继承,更直接展示了意味深长的当代文化视角与丰富多样的符号化提炼。

参考文献:

1.(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 1999年版。

2. 杨永春:《说陶论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3. 马希桂:《中国青花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何 芹: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讲师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