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_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好听的钢琴曲教程

你喜欢音乐吗?

喜欢巴赫?莫扎特?贝多芬?

瓦格纳?肖邦?柴可夫斯基?

马勒?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

还是理查·斯特劳斯?拉赫玛尼诺夫?

你觉得二十世纪音乐好听吗?

当我们在说音乐“好听”的时候

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就在前不久,作为学院派代表的音乐学家杨燕迪与作为爱乐者代表的作家赵丽宏,围绕“什么是好听的音乐”“二十世纪音乐是否好听”的话题展开了一番对谈。

好听是评判音乐的唯一标准吗

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好听的钢琴曲教程_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

议论的主题当然是音乐,却又不止于音乐本身。推而广之,当代美术、当代戏剧、当代文学……面对的又何尝不是同样的设问。

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_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好听的钢琴曲教程

赵丽宏

好听的音乐首先是动人的音乐

马勒是我喜欢的作曲家。我听马勒在中国也算早的。30年前,马勒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很生疏的名字。中国的乐队很少公开演奏他的交响乐。20世纪80年代末,一位德国指挥家来上海,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的《第二交响曲》,我去音乐厅听了。当时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老音乐家。我是听得蛮投入的。马勒的音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听”,但旋律是新鲜的,很有气势,也很能打动我。然而听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我身边那位很有名的老音乐家打起了瞌睡,鼾声大作。

好听的钢琴曲教程_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_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

后来我也把这件事也写入了文章里,我觉得很可以理解。如果音乐要求听它的人在那里不断思索这段音乐讲的是什么,从里面得到很多思想,我觉得不太可能。音乐一定是要让人有所呼应的。有些音乐让我听了很舒服,觉得是享受,有的音乐让人悲伤,会流眼泪,有些音乐会让我想起一切往事,想起一些朋友。

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

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

我现在是写文字的,但我最喜欢的其实是音乐。我在农场插队落户的时候,没什么书,家里的手摇唱机根本不可能带去,能做的只是回忆音乐,用口哨吹出来。那些能让我回忆起来并用口哨吹出来的音乐,一定是曾经打动过我的音乐。

那时候的我,感觉非常孤独。我带着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晚上偷偷收听短波。美国之音、日本NHK都有西方古典音乐的专题节目,我每天晚上都寻找这些节目听。有一天半夜里,NHK放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首曲子写在肖邦很年轻的时候,描绘的是他初恋的感受,但我从中体会到了人世的沧桑,当时就觉得和我的生活联系到了一起,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听到一半,电台被干扰,听不到了,那种难受真是难以形容。文革结束之后,我便把我能找到的所有版本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都买了回来,反复聆听,到现在也是我最喜欢的钢琴协奏曲。或许专业音乐家对肖邦的这个曲子评价并不太高,觉得并不是肖邦最重要的作品,但我是真的为之深深感动,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像这样的音乐,我觉得是不会被淘汰的,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音乐永远可以打动人的心灵。

肖邦《夜曲》作品第9号第1首《降B小调夜曲》

鲁宾斯坦演奏

也许我的想法跟专业音乐家和音乐学者不一样,我觉得聆听音乐并不需要很深刻的思索,你只要沉浸在音乐中。音乐对你没有要求,它在你周围鸣响,然后你沉浸在其中,它打动你的心弦,让你感动,让你欢乐,让你悲伤,让你想起你的命运。

好听是不是音乐的唯一标准?也许不是唯一的标准,但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在我看来,或者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看我们怎么定义“好听”这个词。

在音乐史上,勋伯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音乐家,他有很高的作曲技巧,放弃了调性,创建了十二音列体系,带动了二十世纪音乐翻天覆地的革命。但我听他的音乐,总觉得是几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在那里呻吟、挣扎、喘息、争辩,真的不好听,觉得心烦,我就不听了。而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尽管老音乐家在我身边鼾声如雷,我还是觉得很喜欢。

勋伯格《钢琴小品》作品第23号第一首

评价一段音乐,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它可不可以打动我的心,不管你怎么写,不管你是什么风格。打动人心的音乐肯定好听,打动人心的音乐就是好音乐,我觉得这是评判音乐的唯一标准。如果音乐像迷宫一样让人觉得无法亲近,我就不能接受。

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好听的钢琴曲教程_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

文学中确实也有这种现象。每种艺术都在不断求新求异,要改变过去。有些改变是有道理的,从而出现了新的流派、新的风格,被大家接受。有些改变是失败的,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改变都失败了。有的改变风云一时,大家觉得很新奇,当时也有很多评论在叫,说是天下最美最好的创作,但是时间过去了就被人们忘记。音乐我想也是一样的。

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但另一方面,音乐不是为所有人写的,就像我的文章也不是为了所有人写的。音乐是为知音写的。肖斯塔科维奇是二十世纪非常有代表性的,也是很能说明我们观点的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都写在二战时期,他心中的那种压抑、纠结、无人诉说的苦闷,都用音乐表达了出来。我个人觉得他的音乐不好听,冗长、沉闷,但我想只要人类心里有这种苦闷、压抑的情绪,就一定有人会为之感动。

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好听的钢琴曲教程_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

杨燕迪

不协和是音乐前进的动因

说到好听是不是音乐的唯一标准,其实我心里有个答案。好听肯定不是音乐唯一的标准,但无法否认,好听确实是音乐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什么叫“好听”?很多人说好听就是协和,不协和就不好听,是这样吗?如果我们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关于音乐好听不好听,或者说,协和不协和的标准,其实一直在发生变化。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

第1号C大调,作品846,里赫特演奏

对中世纪的人来说,大小三度和大小六度就是不协和,但让现在的人听,这些都是协和的。莫扎特是公认的好听的音乐的代表,但他的音乐里也有不协和的表达。贝多芬的晚期有相当多的不协和。在瓦格纳手上,音乐的走向越来越半音化。半音化就是不协和,不协和就带来了相当的紧张度,它是音乐表达情感非常重要的元素。

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_好听的钢琴曲教程

实际上,推动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因就是不协和。正是那些不协和的东西让音乐变得越来越有表现力。当我们说音乐很有表现力的时候,往往说的就是音乐中不协和的因素在增加。

瓦格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第一幕第三场

《灾难啊痛苦只能忍受!》,富特文格勒指挥

到了马勒的时代,调性音乐的体系已然包容不了各种各样的情绪表达,作曲家开始用尖锐的东西直接冲撞你的耳朵。我曾经有一个总结,二十世纪音乐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不协和。激进如勋伯格,索性抛弃了调性,保守一点的布列顿、肖斯塔科维奇,他们的音乐中也依然有很多不协和的东西存在。

毋庸讳言,这种“不协和”让二十世纪的音乐在可听性上确实有一点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爱乐者看来有些不可理解的走向,音乐创作为什么不注重对爱乐者感官的吸引力?大概还是有一些道理可讲的。在此,我愿意为现代音乐做一些辩护。

好听的钢琴曲教程_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

我想,这可能跟人的生活,和生命状态有关。到了二十世纪,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越来越多,生命的感受也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作曲家的生命体验变得很不一样。那些绝望的、痛苦的、压抑的、纠结的情绪表现在音乐中,便是音乐越来越趋向不协和。也不单单是音乐,二十世纪的文学其实也有相应的现象,比如也出现了《尤利西斯》这样晦涩难读的作品。

为什么现代音乐要走自己的路?西方古典音乐的辉煌成就确实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包袱,或者说挑战,西方古典音乐在某些领域的刻画,比如优美、宁静、辉煌、崇高,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迫使现代作曲家必须另辟蹊径,找到属于自己的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起文学家,现代作曲家所面临的挑战更大。文学直接触及生活,生活发生变化,文学可以跟着走,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力不是形式,而是人类生活本身。音乐就麻烦了,它的驱动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感悟。感悟是普世的,作曲家去哪里找新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

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好听的钢琴曲教程_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

音乐最根本的东西应该是打动人,这点我完全同意。不仅仅是爱乐者,对我们专业从事音乐人来说也是一样。为什么要研究音乐,把音乐作为一生的事业,是因为我们被它打动了。但我觉得音乐不仅仅是一个感性的东西。我们会说某个音乐作品反应了一个时代的心境,这样的音乐只能在这样的时代产生。音乐不仅仅是音响的组织,背后还有很多文化与思想的内涵。就比如说马勒。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标题性,他的《大地之歌》,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深切传递出一种世纪末的情怀,有点颓废又无限憧憬。我觉得其中还是有很强的思想维度在。

马勒《大地之歌》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

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演唱

另一方面,我也同意赵老师说的,勋伯格的作品是分裂的、病态的,然而通过无调性音乐,也确实发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人类心理的一些层面。这种音乐你不能简单地用“悦耳”来形容。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描写了一个处境悲惨的普通士兵,不用无调性不能表达出那样的紧张度和强度,不能表达出那种恐怖感和绝望感。对音乐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内容。

贝尔格《沃采克》第一幕第一场

我评价音乐,会关注它有没有表达出前人所没有表达出来的心理状态或者情感。比如肖斯塔科维奇,在二十世纪作曲家中,他的作品演出率是最高的。在音乐语言上,他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作曲家,但他的音乐表达出的感受是新的,那种苦闷、苦涩、无奈甚至反讽,在传统音乐里是没有的。

音乐学界对于如何评价二十世纪音乐其实也有争论。一些二十世纪作曲家,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理查·斯特劳斯、西贝柳斯,在音乐会上也都非常受欢迎,而且确实打动人,但他们的音乐语言是保守的,用的是大家习惯的表述。正统的学院派对这些作曲家其实是不屑的,甚至将他们排除在音乐史之外,但听众们喜欢,他们作品的演出率很高。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二十世纪音乐离普通听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很遗憾,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杨燕迪: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赵丽宏: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

好听的钢琴曲教程_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

最后打一个小广告~

由杨燕迪主讲,上海音乐出版社策划出品的“杨燕迪《人生必听的十大交响曲》”短音频课程已在网易云音乐、蜻蜓FM等平台上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一下哦~

文编|小艺

美编 | 何亦平

图片提供 | 上海音乐出版社

往期回顾

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_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好听的钢琴曲教程

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_好听的钢琴曲教程_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

好听的钢琴曲教程_好听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钢琴曲自己怎么编的好听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