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2010届毕业论文学 士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浅析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创作及内涵作者姓名 曾祥彬 指导教师 王聪生 学科(专业) 音乐学 所在学院 龙岩学院 艺术系 提交日期 二零一一年 十二 月 浅析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创作及内涵摘要: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一首脍炙人口、影响极广的音乐作品。它的产生与我国著名民间盲人艺术家阿炳分不开,它的发展与著名澳籍华人作曲家储望华先生密不可分。二泉映月产生、发展、演变至今,作为二胡曲的优秀代表作,它已成为二胡曲的典范之作。本文试图按照二泉映月的发展 脉络,介绍二胡曲二泉映乐的创作特征与艺术特色,浅论了作品所具有的不同的深刻内涵和音乐风格,阐明了首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关键词: 精神 内涵 艺术 特色Abstract: the erhu Tun is a song win universal praise, the impact is very large pieces of music. It is produced with our famous blind folk artist A Bing inseparable, it develops with the famous Australian Chinese Composers - Chu Wanghua inseparable. The moon reflected in produce, development, evolution since, as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erhu, it has become a model for the erhu music.This pap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un development, introduced the Erquan erhu music reflecting th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feature of the works, have different connotation and style of music, expound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first works.Key word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artistic features目 录 摘要 21作者简介 22二泉映月的精神 23二泉映月的内涵 24歌曲创作背景 34.1阿炳创曲的背景 34.2 该曲曲名诞生历程 35 关于民族艺术特色 35.1 曲式结构和调式的民族特色 45.2对五声性和声使用的强化 45.3 织体中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模仿 46 关于乐曲的弹奏 56.1音律 56.2节奏感 66.3 滑音 66.4 弹奏力度和音色 77 原作的艺术特色和改编曲的新意 7结论 8参考文献 8致谢 8- 3 -1. 作者简介在中国音乐史占有重要地位的阿炳(18931950),其个人遭遇是十分不幸的。

他原名华彦钧,小名阿炳。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时当过吹鼓手,中年时害眼疾无钱医治而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糊口。他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他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但却人穷志不穷,面对恶势力的欺凌和淫威,他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在音乐艺术上,他总是广取博采,勤学不辍,深深直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土壤,从而使自己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创作上也有所建树。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使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这些,也许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曾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派出音乐史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同志去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并由有关部门出版、广播。自此,二泉映月更焕发出了他勃勃生机和动人的光彩:他先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民乐重奏、旋乐四重奏、西洋旋乐合奏、二胡与乐队、高胡与竖琴等演奏形式,无不绚丽多彩,各得其趣。

此曲后来又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2. 二泉映月的精神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二泉映月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很深的渊源联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这样富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百听不厌。

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如果将他比之于歌,则决非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重要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诗歌中那忧国忧民的叹息,李白诗歌中蜀道难之感慨,屈原诗词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声。比之于绘画,决非清代“四王山水”,而倒有扬州八家之犀利、坚挺的锋芒。决非平湖秋月一类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所蕴涵之愤然心绪。3. 二泉映月的内涵二泉映月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应当从阿炳本人的思想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等因素来作分析:阿炳的身世很特别,他的境遇也与众不同,他沉受了极大的痛苦和失望,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比一般人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追求光明的愿望。但阿炳又是一个豁达的人、一个乐观的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笑声一片,正是这种努力超脱痛苦的乐观,给了他不被生活所压垮的精神力量。二泉映月诞生的时期,正是社会动荡混乱,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历史变革时期,作品无疑带有这个时期的社会气息,带有阿炳对这个社会的情感反映。但阿炳不是知识型的刘天华,也不是革命型的冼星海,他的作品中忧国忧民的情绪并不充足,而高昂激奋的革命语言也难寻觅;它有无奈的叹息,它有对光明的追索,同时也有乐观的表露。

正如阿炳自述二泉映月是一首依心曲。也就是说这首作品是他心声的倾诉,情感的流露!然而音乐不是文章,没有词句可循,它不可能具体地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问题,它只是用不同的音调反复地连续地多层次多侧面地逐步来深化人们内心细致的情感。在二泉映月中,我们听到的音乐语言是十分丰富的:江南丝竹、梵音锣鼓、民间说唱、滩簧小曲等等,都有痕迹可循。作者高妙的手法,无拘无束尽情处理,已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二胡绝唱。它是阿炳心中的歌,它带有动人的情节,它的叙事性在阿炳人生坎坷的经历中得到了昭示,作品通过五次变奏来表现作者饱经风霜,漂泊坎坷的一生,从中揭示了他辛酸悲恻,感伤愤懑的内心情感,展现了他与命运相 抗争的坚毅自信、刚直倔强的气质,并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是一曲命运之歌。 阿炳因二泉映月而不朽,这是他不幸的人生中最大的幸运。这让我想起许许多多同阿炳一样遭遇不幸的生命。被流行音乐宠坏的耳朵是不属于聆听这些倾诉的。他们在默默吞噬苦难的同时、也吞咽了生命中那些或许闪光的东西。由此,我常常在秋雨迷蒙的傍晚,在聆听阿炳之余,洒一捧清泪,为那些无声地消逝的生命,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一隅,固守着生命里那些最为本真的东西。

4 歌曲创作背景4.1 阿炳创曲的背景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二泉映月以“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为背景,缓缓流淌的泉水清澈见底,幽阑宁静的夜色带来几分惬意。历经种种磨难,心灵深处早已扎人沉重阴影的阿炳,面对如此美景无法轻松,眼前的一切变得暗淡无光,悄然失去了它的光彩。本应使人陶醉的美景,恰能深刻地对比出当时黑暗的旧社会到处人欺人、人吃人的不平等现实。阿辆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了解贫苦出身的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最懂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最能够像作家以笔代枪一样,把手中的乐器当作武器,发出他们心底最急切、最真实,但一直不敢发出的呼声。 二泉映月的产生,不只是阿炳自己的内心世界感情的宣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