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三、五中午,有一位老人准时出现在街头,教五六个河南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吹笛子。他叫董有温,80岁,在街头义务教大学生吹笛子,老人已经坚持了五六年。大学生来一拨,走一拨,老人也记不清自己教过多少学生。他和学生们之间自由而默契:师徒互不知道姓名,学笛子的人愿来,他就教,分文不取。

1 大学门口,老人义务教笛五六年

“你这个指法得再练习,衔接要更顺畅些……”近日,《洛阳晚报》记者路过河南科技大学西苑校区门前广场,看见五六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围着一个老人,老人拿着一支笛子,向年轻人讲解吹笛技巧。

老人旁边放着一个自制的布袋,几张手抄乐谱,还有一个边缘已破损、用布条缝补的硬纸牌子,牌子上写着“义务教笛”4个字。

攀谈了一会儿,我们知道老人名叫董有温,今年80岁,是洛轴的一名退休工人。他在街头义务教笛已有五六年时间了。跟他学笛子的有市民,有学生,最多的是河科大的大学生们。

每周一、三、五中午,老人会准时出现在河科大门口。放学后,学笛的同学陆续出来,有时两三人,有时五六人。每次教一个半小时,老人便开始收拾东西,推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回天津路的家里吃饭,寒来暑往,常年不辍。

“前几年腿脚利落,我还能骑着自行车到河科大新校区、周山校区教大家吹笛,现在腿脚不方便、体力也不行了,就只能在这儿教。”董有温老人说。教过多少学生,他自己也记不清,反正大学生们来一拨,走一拨,常年总有人学习。

2 自编教材,手抄近百首乐谱

董有温说,自己老家在山西,1956年来到洛阳成为洛轴的工人。年轻时,他经常参加厂里的文艺活动,也自己买书学吹笛,一有空就和朋友一起吹吹唱唱,自娱自乐。几十年下来,他吹笛的技艺逐渐熟练,乐理知识逐渐完备。

1996年,董有温退休,他常到牡丹广场、牡丹公园等地方吹笛子打发时光。有时候,他靠一支笛子能吸引不少人驻足。五六年前的一天,他正吹笛子,一个大学生上前询问,能否跟他学笛。董有温觉得这是好事儿,就做了个“义务教笛”的牌子,在街头、公园教大家学笛子。

有的学生没笛子,董有温还尝试过自己动手给大家做笛子,无奈自制笛子效果不好。董有温就联系了山西老家一个做笛子的老师傅,做好寄过来。人家卖给他多少钱,他一分不加卖出去,不同的笛子,价格从30元到60元不等。

还有学生不懂乐理,董有温就根据自己学笛的经验编写了两份教材——《乐理知识初步》和《横笛初练》,把大家一点点往谱子上带。他还手抄了近百首乐谱,学生们可以拿走几张自己练习,拿走的他再重新抄写补齐。

3 随意而默契,师徒互不知名字

“老师,这一段我老是练不好。”“董爷爷,这张乐谱我能拿回去抄吗?”学习的时候,学生们对董有温称呼不一。董有温说,大家想叫啥叫啥,随意。

原来,虽然老人常年教大家吹笛,但这个“街头课堂”的氛围自由而默契。董有温不会问学生名字,不留学生电话,更不会记学生数量。学生们也知道他姓董,住在附近,其余就所知不多了。他们之间也很少电话联系,教与学,全靠街头碰面的默契。

此外,他教课时既不会把学生往家里带,也不会应邀去学生宿舍,他说这样一方面是为双方安全着想,另一方面在户外也能教更多人,还能享受阳光。

对于董有温老人常年的坚持,不少学生心存感激。有学生看他走路不方便,下课后想帮他推自行车送他回家,他坚持自己走;有学生想给他带午饭,他也婉言谢绝。

“我现在的状态就挺好,不用劳烦大家,我能自力更生,还能发挥余热,已经很知足啦!”董有温老人说。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