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曲作者将他自己成熟的音乐思维谱写成为乐谱就够了,还需要演奏者在开始时视奏乐谱时的“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等形象思维的运用,辅之以扎实、丰富的演奏技巧,才能完满的完成。这就让作为演奏者的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形象思维?如何将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同形象思维巧妙的结合,从而去好好的完成一部音乐作品?

二、“形象思维”的发生和形成

最初学习二胡演奏的时候,不知是年龄太小不能深入理解对乐曲,还是由于其它原因。每首乐曲,就只是形式上的将它拿下,搭了空空的“架子”,没有情感没有血肉。让人听者觉得平平淡淡,自己也没味儿。

老师为了让我们的曲子不是一副“空架子”想了很多的办法。她知道讲深奥了,我们听不懂,便都是以最简单明了的解说让我们对那“形象思维”有所理解。有一次记得很深刻:老师给我们说了“刮风”在我们脑中所形成的“形象思维”。她说“在刮风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天上的云朵或者烟囱里的烟在飞舞,树们在向我们摇摆招手,红旗在飘扬。我们脸上也会风有被风拂过的感觉,凉飕飕的,痒痒的。这时候刮风这一自然现象为我们感知,当它停了之后,我们的脑袋中也会存有刮风时的各种状态和画面。音乐也是一样的,它是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的。

我当时没懂,就像听故事一样的听完了。也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刮风这样一个自然现像在我们脑中所形成的形象和音乐中的形象思维说一块。现在大了,貌似也能明白其中的微妙关联之所在。那“风”就是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形象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吧。我们二胡演奏过程中的形象思维就是我们演奏者在直觉、心象、想象、投情、设想等思维模式下的作用下,将一首二胡独奏曲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的这样一种思维形式。

大家都知道音乐是由乐音组成,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这样的一门声音艺术。听赏的时候能使我们产生愉快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在音乐的表演中,各种音乐形象都是由力度的强弱、速度、节奏、优美的旋律及节奏型和音色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任何音乐的演奏都是一样的。

话说两千年前,有一个叫伯牙的人在山中弹琴,他是一个很棒的乐者,他弹奏他自己谱写的高山时,心中有景,加上他的弹奏技巧。那音乐被他表现的是淋漓尽致。让一个砍柴的叫钟子期的樵夫听见了,对伯牙形容了自己听赏音乐时的感像,他说“威威兮若高山”。后来伯牙再次在山中弹奏他自己谱写的流水时,钟子期又听到了,对伯牙曰“洋洋兮若江河”。再后来钟子期死了,就再也没人能懂伯牙的音乐了,伯牙悲痛万分,一怒之下摔了琴再也不演奏曲子了。①这就是传诵千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①参考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这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伯牙的音乐塑造了高山,流水两个明确的音乐形象。当我们听赏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时候,都先是依靠听觉来联想音乐给我们塑造的音乐形象。比如“抒情的”“悲伤的”“诙谐的”“辽阔的”“欢愉的”等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的情绪或情景。在音乐停止后,这些情绪或者情景还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折射出来,这就是听赏的记忆。

对于音响效果中音乐形成的形象和情绪的感知首先是人的生理器官作用于大脑的反应。通过“感知”人们在根据不用的音响所产生不通的“联想”,从而加深了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力。一个一个的鲜明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就会随着音乐的不断流出而涌现在人们的脑中。

由此可见,“形象思维”就是先由初步的“感知”再通过不懈的深入理解所产生“联想”出一连串的音乐形象的一种心里活动,一个感知音乐的过程。

三、“形象思维”在乐曲中的表现运用

作为人类众多思维形式中最为鲜活和生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在我们学习和演奏二胡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作曲家在创作乐曲的时候,曲中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及情绪的波动变化都是以音乐的表现方式在他脑中浮现出来的。那种细致的内心意识流动的状态和形象的思维活动过程,全都被曲作者用他那深厚的作曲技巧给一一的在谱纸上谱写下来。

作为演奏者的我们,如何将无声的乐谱变为生动的音乐形象在听众们面前展现出来,就要充分地、准确的运用各种演奏技巧。还有了解曲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曲目明显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表达出曲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乐曲的精髓。听众如能从演奏者的演奏中,做到有所听,有所想,那才是对一个出色的演奏者的一种成功的肯定。

在我学习二胡的记忆中,每拿到一份新的谱例,老师会先给我们把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曲子的特点先介绍一下。再手把手的教会我们拉其中的音符。这就是搭“架子”。“架子”搭好后,老师还会采用很多种途径来帮我们往“架子”里填东西。因为一首曲子光有“架子”没有肉感,没情感。是不算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曲子加以处理,不论技巧上的还是情感上面的,这就关系到了形象思维。

只要“形象思维”这个过程在脑中能清晰的走一遭,那曲子就成了。在我们演奏出来后能与听众达成一致的感受,使听众有所听,有所感,那样这曲子才算完整的演奏下来了。学习《洪湖人民的心愿》这首曲子的历程也不例外。

在初学《洪湖人民的心愿》这首二胡曲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对这首曲子做了介绍。《洪湖人民的心愿》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闵慧芬根据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一曲改编而成的。乐曲诉说了洪湖人民在旧社会遭受的苦难,

展现了赤卫队的斗争画面。和对未来的畅想。最后,以磅礴的气势表达了女英雄韩英大义凛然为人民解放事业现身的决心。

(1)《洪湖人民的心愿》的乐曲特点

如何将韩英这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给活灵活现的用音乐表现出来呢?就得了解《洪湖人民的心愿》的乐曲特点:1,此曲原是一首声乐作品,歌唱性是它的首要特点。2,乐曲所刻画的主人公是一位革命者,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她同时又是一位女性,有着女性所特有的柔情。3,乐曲的时代背景和场合是处在革命胜利前夜的白色恐怖之中,是狱中母女诀别之时。音乐中饱含着悲痛、愤恨、忠诚、斗争、理想、大义凌然等多种情感因素。情感之复杂,变化之繁多,为二胡曲中所罕见。4,乐曲在结构上吸收了戏曲声腔的特点,随着情感的展开层层推进。最后在“叫散”的高潮中结束全曲,而不同于其他众多的二胡作品。

(2)《洪湖人民的心愿》的演奏要点

鉴于《洪湖人民的心愿》的乐曲特点,我们在演奏时一定要紧紧地抓住乐曲这些特点来加以充分的发挥。

1.通过模仿来对乐曲最初的“感知”

在知道了乐曲的创作背景及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后,这对我们演奏者来说,就如黑黑的夜空突然出现了一道亮光,为我们指明了目标。老师手把手的教我拉,我跟着学,这是对乐曲最初的模仿。后来在我将《洪湖人民的心愿》这个曲子的“架子”搭好后,老师会更深一步的帮我处理这个曲子。记得刚开始拉《洪湖人民的心愿》时,第一句就好难进入状态。拉出的声音一点都不内在,不圆润,干巴巴的。后来上课老师给我讲解了这段乐曲的背景:“在歌剧中,这个唱段是韩英在狱中母女最后诀别时,通过对阶级仇、民族恨的回忆,深切地抒发了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和大意凛然、誓死如归的革命气节。我们演奏的时候要突出一个‘唱’字,主要表现在旋律进行的连贯性与温婉度,以及乐句间换气的感觉上。第一句旋律

是在深情的呼唤着自己的娘亲,在此时演奏的力度别太大。发音要内在,别让人觉得干巴巴的、发虚的声音。情感要真挚······”

听完老师的见解解说,我回家后有好好的揣摩。还将《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歌曲听了一遍,感受唱的那味儿。真觉的那首曲子太棒了。但到自己手上,味儿还是不对。后来,老师再帮我出了一招,就是跟着碟片拉。各个“版本”的《洪湖人民的心愿》都听了,名家们对曲子的处理都不一样,但情还是表现的一个情,音乐形象还是一个。那段时间只要去老师家学琴,老师都会叫我跟着名家们拉。我模仿着她们,模仿着她们对曲子的处理,基本上是有样学样。更甚至拉到哪个地方,名家们皱了一下眉,我也跟着皱眉。拉到欢快的地方,名家们拉的很大气,我也敞开了拉。虽然不懂为什么这样处理,但觉着这样好听就模仿了。到最后,拉的曲子也蛮好听了,当然这是给外行听,挺好听的,因为我不仅模仿名家们怎么处理曲子,我还跟她们学演奏的板眼。唯一不足就是光只有“外在”了,没“内容”不生动。这就是我刚开始拉《洪湖人民心愿》通过各大家的模仿对这首曲子朦胧的“感知”。

2.通过形象思维的运用对乐曲做进一步处理

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感情似乎也丰富了很多。对于曾经曲子上面处理感情的问题,不能解开的,似乎逐渐的明朗了很多。并不是说年龄增长了,就自然而然的对曲子感情处理就一步到位了。并不是这样,确实需要自身阅历,再加上对《洪湖人民的心愿》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的理解。通过一连串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的运用,加上自身过硬的演奏技巧很好的相融合,就会把乐曲中所要表达的音乐感情,音乐形象很好的诠释出来了。

(图一)

《洪湖人民的心愿》由引子、慢板、快板和尾声四个部分组成。引子是以扬琴伴奏的形

式奏出,连续上行的三连音音型(见图一),在我们面前展现了洪湖人民抗敌斗争的壮丽画卷。伴奏上板后的一小节过门,为我们演奏者的进入提供了速度和节奏的律动。这时作为演奏者的我们要和伴奏很好的衔接起来。将唱词的唱调同曲子结合起来,脑中有画,同技巧结合起来。踏着伴奏给我的节奏和律动,脑中想着唱词。就如同自己就是韩英在深情的呼唤着自己的妈妈。相信每个人同母亲的情是很深很深的,想着妈妈流眼泪,自己比刀割的还难受,更何况当时韩英是在和母亲在狱中诀别的情景,光想想就难受了。

(图

2)

己已成了韩英在歌唱,在对自己的母亲诉说。

(图3)Array当“唱”到“彭霸天”的时候,这个时候乐曲实际

上已经进入了第二段慢板。(见图3)

演奏2音的时候弓毛要在瞬间“咬紧”琴弦,发出

短促的“嘎”的一声,放佛是痛恨的感情从心中迸发出来一样。那种“抢船、撕网、逼死父亲”的仇恨是多么的深。不共戴天啊!控诉过后,逐渐的平静了下来,音乐情绪由悲伤转变为坚定。那种痛定思痛后对革命的期盼之情要表达出来。慢板的最后一小段,主人公韩英母亲不得不带着她背井离乡的讨生活,其中对家乡的不舍,离去······采用了渐弱的结束方式。

这根据背景材料来“感知”、“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加上各种演奏技巧的有机结合,

最终以“内心听觉”和“真实的音响”完成了“唱”,那味儿就很意味深长了。

其实我最喜欢演奏的还是《洪湖人名的心愿》快板的部分。因为这段情绪是热烈的,让

人激动的、期盼的。四小节伴奏过门,为我们的二胡进入提供了速度和节奏的律动。这段这段快板以热烈的情绪“唱”出了“自从来了共产党,穷苦的人民见了太阳”的欣喜之情。我能想象的出,受了那么多年压迫、压榨的劳苦人名,见到解放他们的解放军时是多么开心的事。这时候,演奏速度可以不快,但发音要明快。有一种“雨过天晴”的快感。这个时候,我演奏这里,是痛快的,是敞开了的,因为我也在为劳苦人民欢呼,解放万岁!在伴奏两小节的音型过门之后,就进入快板后半部分畅想性的段落中了,这段音乐二胡与伴奏呈紧拉慢唱的形式。其曲调连贯、流畅、深切感人、深情地抒发了主人公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同时也唱出了主人公作为革命者视死如归的高尚气节,运弓的时候要宽阔,情感内在,发音通透,旋律呈横线条进行。从124小节的第三拍起力度要减弱,感觉要松弛,音乐中有主人公对亲人的嘱托时的亲切感。也为畅想主题的第二次呈现做好了准备。主人公韩英对母亲的嘱托,是很感人的。那种亲切感,那种情感的内在流露。不将自身亲临其境,就把握不住那味儿。

最后乐曲的尾声是一个完整的华彩乐段,其气势雄浑,情绪悲壮激越,字字铿锵有力,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充分的表现主人公为寻求共产主义真理,为天下穷苦人民求解放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革命气节。最后的那句,从第三拍起由慢渐快的高音“2”音要依靠右臂、腕的合力,甩出沉稳而刚健的音头。且渐快的过程不要进行的过快。颤弓音的音尾要以一个强弓将弓子推至弓根部位,紧接着便用全弓拉出宽广、激昂的高音“4”,并在弓尖“切”住。深吸一口气后,再特强突弱地奏出颤弓的结束音:高音“1”音——延长——坚强,最后在一个强推弓中结束全曲。(见图4)

(图4)

《洪湖人民的心愿》就这样的演奏完成了。在演奏的过程中,脑中所浮现的场景与演奏

技巧结合。就能很好的将这首曲子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二胡那酷似人声的特长,运用滑音,揉弦等各种演奏手法,将乐曲用琴声“唱”出来,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融入自我之中,自然的把乐曲复杂的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很好的塑造了主人公那既具有共产党人应有的钢筋铁骨,又有女性所特有的柔美,做到了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这么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

结论及不足

通过分析二胡演奏过程中的星星爱那个思维及其运用,本文旨在强调:任何的曲子,只要反复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模仿、不断的创新。在“感知”、“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的驱动运用中,精益求精地将各种演奏技巧反复的加工,演奏者最后定能准确的,有把握的掌握真实的音乐表演感受,向观众呈现更加生动的、更加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形象。

分析深入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也是我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所感对“形象思维”及其在二胡演奏中的意义进行剖析,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首先是笔者的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制约了本文在分析的深度。其次,本文难以对于分析框架的每一部分都详尽论述,这对于全面分析和认识“形象思维”显然是不够的。第三,受笔者驾驭和分析能力的限制,不问在论述思路上条理性还不是很明确。针对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学到更多。

致谢

初夏的校园已然是花满枝头,欣欣向荣。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就在我一字一句地敲出这篇毕业论文得时候,心中涌现的不是想象已久的欢欣,却是难以言喻的失落。站在白城沙滩上数着浪花一朵朵,遥想入学当时,恍如隔日,不免感叹时光易逝,韶华难追;转眼已是大学毕业时,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虽自有百般不舍,这一天终究在熙熙攘攘的喧嚣中来临了。

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最终完成的过程中,在此毕业论文进入尾声之际,我深感个人的力量是如此单薄。无论是四年学业的完成还是毕业论文的最终敲定,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每每想到此处,我心潮澎湃,内心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千言万语,在此刻就让它都化为了一句真诚而朴实的“谢谢!”吧。

签名:

2010年5月18日

参考文献

[1]赵寒阳.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刘长福.谈二胡演奏中的形象思維[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钟仁校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