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二胡制作师练祥伟

金华——中国婺剧之乡。在金华婺剧界,盛传一名叫练祥伟的制琴师,他制作的“丝韵江南”牌二胡,音色纯正,堪称余音绕梁,是二胡中的佳品。

小木匠转行做二胡

今年36岁的练祥伟,是我市竹垟畲族乡盖竹村人。高中一毕业,他就投身木匠行,学做家具,独自谋生。1999年,他跟随姐姐来到金华,渐渐迷上制作民族乐器,由于他有木匠的功底,就在一家琴行开始学做二胡。两三年里,练祥伟凭着一股认真劲儿,硬是把原先一窍不通的乐器制作摸出门道来。可是,在他手底下做出来的二胡,多数属于低档二胡,只能当做学习乐器,根本上不了台面。练祥伟说:“如果再不拜师,恐怕我这辈子休想做出一把好二胡了。”

2000年,练祥伟听一位顾客说起江苏民族乐器一厂的桂根生,是一名制作二胡的高手。第二天,他怀揣四五个用大叶紫檀做的琴筒,赶往苏州拜师。桂根生看过他制作的琴筒,第一句话就是:“你做的琴筒,卖一分钱也没人要,还是别拿出来见人为好。”练祥伟一听,愣住了,心里还有点不服气。没等他说话,桂根生又接着说:“不过,如果你想学,我可以教你。”练祥伟再次愣住了,以前他去杭州、上海等地的二胡作坊,只是站在门外看一眼,那些师傅都要“砰”地一声把门关上,连看都不让他看,没想到这次不仅可以看个够,而且还可以跟着学。

从那一刻起,练祥伟的人生走向另一个起点,他说:“之前我只是一名普通木匠,之后我将是一名制琴师,我的人生与制作二胡融为一体。”

不出佳品誓不罢休

两年中,桂根生视练祥伟如亲生儿子,将制作二胡的手艺倾囊相授。在练祥伟学成回金华之前,还特地送他一套制作二胡的工具。临行前,桂根生对他说:“前两年,不要在二胡上刻自己的名字,那没多大意义。等你能够做出真正叫好的二胡时,再刻上名字,这是很要紧的事。”他还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把二胡送给他当做样品,免得他在制作二胡时乱了尺寸。

凡是做二胡的师傅,选料时首选小叶紫檀,因为小叶紫檀木质坚硬,纹理细密,制作出来的二胡音色柔和圆润。眼下,一公斤小叶紫檀,价格在800元以上。

2003年,学成归来的练祥伟,碰上做坏的琴筒,全部塞进煤炉里当柴烧。练祥伟说:“师傅对我说过,无论是琴筒还是琴杆,只要做出来不合标准的,还不如直接拿来烧开水。”最多的一次,练祥伟烧掉整整一蛇皮袋的紫檀木、老红木。说他不心疼,那是假的,只是他更珍视 自己的手艺。练祥伟说:“凡是刻上我名字的二胡,必须每把都是好的。”

一把好的二胡,拼成琴筒的六块紫檀木板在厚度、弯曲度上要相近,必须精确到半毫米以内。琴杆的正面由上到下,先宽后窄,琴杆的侧面则相反。琴皮又必须是四年以上的蟒蛇皮,先绷两天,好比是将弹簧拉直,不让它再次收缩,再蒙上琴筒,纵横的鳞片以13格为最佳。琴弦品种很多,练祥伟常用牡丹牌,琴弓必须是马鬃做的。练祥伟说:“一把好的二胡,音色很纯净,丝毫没有杂质。”一把精品二胡,从锯板、拼板,到绷皮、蒙皮,再到手工打磨、上弦刷漆,要花费整整四天时间才能完成。

他的名字等于好二胡

练祥伟笑称自己是笼中鸟,除了进货、送货之外,几乎很少离开自己的二胡作坊。他说:“我一天到晚都在家做二胡,人都困在这里了。”

刚回金华那年,由于他以前制作出来的二胡名声并不好,新做的一时也没有销路,人们一提练祥伟的名字,就似乎与劣质二胡等同。他的妻子蓝根芝说:“之前,他只有把六块琴板拼成琴筒的水平。”2004年,练祥伟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和妻子背上十几把二胡跑艺术学校,跑剧团,让他们试用自己的新二胡。俗话说,酒好还要勤吆喝。他那音质淳厚的二胡,让人们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前年,练祥伟为自己制作的二胡注册了“丝韵江南”商标,如今“丝韵江南”牌二胡最高价格已经卖到6000元一把。

婺剧配乐,必用板胡。练祥伟说:“做板胡,必须用100年以上的梧桐木做板。”古时候,龙泉人多数都是用梧桐木做衣箱,因此,练祥伟三番五次跑回老家采购衣箱,一个衣箱足够制作十几把板胡。如今,浙江婺剧团演出用的板胡、夹板多数出自他手。此外,东阳、义乌等地有关二胡等民族乐器的订单也像雪片一样地飞来。

现在,金华民间的二胡爱好者,一提起练祥伟,就等同于精品二胡,练祥伟也极为自信地将自己的名字刻在每一把成型的二胡上。每年他都要去苏州三四趟,看望恩师桂根生。练祥伟说:“遇见桂师傅,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分。如果没有他,我早就改行做别的了。”“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做一把最好的二胡,送给龙泉博物馆收藏。”练祥伟告诉记者。

记者 啸武 通讯员 阿祥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