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英语:Piano Sonata No. 14 in C♯ minor),作品27/2,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1年在匈牙利创作的独奏钢琴作品,别称「月光奏鸣曲」(英语:Moonlight Sonata、德语:Mondscheinsonate)。该作品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之一。

「我会向命运挑战,尽管我晓得只要我活着,就会是神所创造最不快乐的一个人」

这是贝多芬1801 年6 月29 日致挚友魏格勒(Franz Wegeler)之信,贝多芬再也无法单独隐忍,三年余的耳疾与历来各种病症煎熬与治疗之苦:「我必须承认这是悲惨的生活,我这两年已停止参加社交活动,只因我无法告诉人,我耳朵聋了!我的敌人为数不少,若他们知道了会怎么说?⋯⋯死心吧,这是多么悲惨的方式,但这正是我所仅有的⋯⋯」

看贝多芬血泪之言,对照那位写乐评的雷斯塔(Ludwig Rellstab)在1832 年为此曲冠上再也无法抹灭的「月光」之名,真有无比的伤感。

贝多芬22 岁时决意定居维也纳发展,但1796 年起,断断续续的耳鸣成为镇日缠绕着他的索命绳,贝多芬无法再假装漠视听觉开始退化的可怕事实;他开始畏惧与人交谈。 1802 年,贝多芬避居维也纳近郊的海利根镇(Heiligenstadt)休养,终致写下著名的《海利根城遗书》,但写的不是怎么交代后事,这个“testament”更像是宣示书,呐喊着他要勇敢地活下去与命运搏斗的决定。为了减缓耳疾吞噬有声世界与他的连结,贝多芬尝尽苦头,甚至咬着一根连接钢琴响板的棒子,借着牙龈的共振来加强耳中愈来愈细弱的声响!

真正的音乐家与我们凡人不同的,就是那最宝贵的「内在听觉」,那「听到内在与外界、听到灵感」的能力,体内发出的噪音的干扰,即便灵性再怎么超脱,仍旧无法卸离这血肉之躯,这是多么令人无奈啊!

若此曲是月夜下琉森湖的宁静—这是宁静还是孤绝一身呢?

月光奏鸣曲钢琴谱_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谱_《月光奏鸣曲》钢琴谱

贝多芬的手写原稿。第一页已不可考。

贝多芬的作品、演奏震慑当时贵族虚伪的生活圈,却也带给他一次又一次出师未捷的恋曲。有人认为,贝多芬爱上的其实是对爱情的憧憬,因为贝多芬在作品中透露的就是这种看透虚实的洞察力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欲撼动「既有结构」的勇猛。

此曲之所以安上「幻想曲风」,指的不仅是内容意境,也是形式上的破格,以有别于「快-慢-快」的「传统」奏鸣曲形式。第一乐章在中声部的持续分解三连音予人稳定的运动感,上声部的重复音给人静思感,而左手演奏的低音营造了大伙所祈求「真有其事」的「暗夜湖面映月」的氛围。

只有一页谱的第二乐章则不与传统诙谐曲唱反调,而在第三乐章给我们有史以来最具爆发力的终乐章之一。第三乐章中左手在低音域演奏的持续重复的各种形态的五度音程为右手急速上升的琶音营造「搏扶摇而直上」之势,贝多芬专家之一罗森(Charles Rosen)就说此乐章「情绪狂放不羁⋯⋯即便两百年后我们都还惊慑于其凶猛之势」。

调性中的细致表情,其实是贝多芬这阙奏鸣曲暗藏的「行家」象限。如出一辙的右手「把位」—大拇指在升G 而第五指在其高八度音的和弦位置—在第一乐章与终乐章却各有完全相反的表情;而第二乐章则调皮地先以降A 大调的样态开始,利用同音异名这种不得不容许的不完美(在钢琴上,降A 音就是升G 音,虽然这样「真不准」)混淆听者的调性思路—我们不禁忐忑,这是降A 大调吗?多听两秒我们才会发现,喔,这是降D 大调。但第二乐章却在我们来得及会心一笑之后很快就结束了。以真真假假的同质性,营造的是一曲安上「幻想风」名称的奏鸣曲,一方面具有「骗人这是同音同调」的揶揄用心,也以此轻易答覆了形式与内容双赢的窍门。

冥想、逻辑的机巧与型式幽默,还有野火燎原般的自由狂放,这是30岁的贝多芬;或者,凡人真需要媚俗的静夜湖边幻想,才能拥抱贝多芬乐音中澄澈人心的月光吧?

文章撷取自:

%E7%AC%AC14%E9%92%A2%E7%90%B4%E5%A5%8F%E9%B8%A3%E6%9B%B2_(% E8%B4%9D%E5%A4%9A%E8%8A%AC)

影片: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