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为农

“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痩,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又上小桥头……”每当听到这首由华彦钧(阿炳)作曲、王健填词的歌曲《二泉映月》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艺人沿街拉琴、踽踽独行的情景。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找个四周没人的地方,静静地欣赏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我从小就喜欢听这首经典民乐。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锡人民广播电台把阿炳的《二泉映月》作为全天播音节目结束的“终了曲”,也被人们称为无锡的“小夜曲”。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刻,守候在收音机旁,那如泣如诉的旋律,在宁静的夜空里袅袅回荡,不绝于耳,闻者悲凉,听者流泪,正应了那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那场景印象深刻,至今令人难忘。等到看了1979年上映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二泉映月》,才对阿炳悲惨的人生遭遇和经典名曲的由来有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了解。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0集电视连续剧《瞎子阿炳》,给人们呈现了一个流浪艺人更为真实而详细的人生传奇。进入新世纪,由无锡市歌舞剧院打造的民族歌剧《二泉》,更是将阿炳从苦难中力求超脱、在黑暗中向往光明的一生,如画卷般展现在观众面前。阿炳的故事和他的《二泉映月》,曾被无数次搬上舞台,被多种艺术形式表现过,除改编为管弦乐合奏曲外,还被改编为其它乐器的重奏、无伴奏合唱以及锡剧、舞蹈、芭蕾舞剧等,使更多的人了解熟悉,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永恒经典。

2014年春天的一个夜晚,由无锡市锡剧院精心打造的原创大型现代锡剧《二泉映月·随心曲》,在武进的凤凰谷大剧院公演,演员阵容强大,名角荟萃。该剧真实地反映了这位草根艺人坎坷的一生,表现了阿炳对音乐、对光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由于阿炳出生低贱,而横遭世俗冷眼。痛失心上人,使他愤世嫉俗,一度沉沦,以致身染恶疾而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把奔涌在心底的恋情、苦情、一腔心酸,都在月下泉边随心抒发于二胡,以致让这支被他称为“随心曲”的二胡曲,流淌着生命的感悟,发出了与命运抗争的呐喊,成为了现今的世界名曲《二泉映月》。整场演出非常成功,使常武地区的锡剧爱好者再次欣赏了一曲亘古旷世的不朽乐章,感受了一段凄美感人的人间真情,享受了一次精彩夺目的视听盛宴。

为了深入了解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两年前,我利用国庆假期,专程驱车赴无锡老城区,参观了位于崇安寺旁的阿炳纪念馆。纪念馆由前后两排平房组成,前面三间普通而简陋的平房为阿炳故居,其中东面一间为阿炳晚年生活的起居室,里面陈列了一些破旧而简易的生活用品,真实地还原了阿炳当年的生活场景,让参观者真切地感受到阿炳生活的窘迫与无奈。其他两间和后面的平房内,陈列了许多与阿炳和《二泉映月》相关的图片资料及实物,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展示了阿炳的艺术成就。阿炳纪念馆旁建有二泉映月广场,立有阿炳拉二胡的塑像,这里已成为无锡市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的场所。由于阿炳故居位于闹市区,因此参观的人慕名而来,络绎不绝。参观完阿炳纪念馆,我又急忙驱车前往惠山脚下,来到了位于惠山东麓映山湖边的阿炳墓。墓地面积不大,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墓前有瞎子阿炳铜像,墓碑上“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之墓”几个字,由当年帮助录制二胡曲的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先生手书。与阿炳故居相比,来参观的人不多,与阿炳生前一样,显得有些寂静和落寞。

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传世乐曲有《寒春风曲》《听松》《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最为出名的还是《二泉映月》,被称为东方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一支世界名曲,更是一个伟大的民间创作。它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它是属于生活的,属于百姓的,它用丝丝入扣的旋律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它存在于每个善良的人的内心深处。正如歌曲《二泉映月》中唱道:“纵然人似黄鹤,一抔净土惠山丘噢,此情绵绵不休,天涯芳草知音有,你的琴声还伴着泉水流……”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