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音乐可以引发共情,听着悲伤的音乐,不经意让人有感而发,记忆中的悲伤和湿润让人泪水涟涟。

十大催泪钢琴曲(10首背身抒情钢琴曲)

01、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这得感谢大卫·莱恩1945年电影《相见恨晚》中,铁路茶室里的那场致命性邂逅,场景中运用了这首悸动人心的曲子,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首钢琴协奏曲》必须被列为有史以来最着名的古典催泪音乐。在一开始低沉左手伴奏下八个阴暗的钢琴和弦之后,弦乐器演奏的宽广旋律接管了一切,情感狂潮顿时一泻千里。公平地说,即使没有电影《相见恨晚》,这也是一部排在有史以来最伟大钢琴协奏曲十部之列的作品。另外,拉氏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其旋律被用在了1996年基于钢琴家戴维·赫尔夫戈特生平创作的澳大利亚传记剧情片《闪亮的风采/Shine》中),加上极度忧郁的《第二交响曲》,这些都是最高级别催人泪下的音乐。

02、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

“柔板”乐章

Schubert String Quintet in C,‘Adagio’

毫不奇怪这是最多人选的荒岛唱片。抒情、哀伤、怀旧,一首诚挚的挽歌,尤其是用两把大提琴代替了传统两把中提琴的配器。作品的创作环境可谓悲惨至极:这是舒伯特的最后一部器乐作品,创作于作曲家早逝的前几个月,而且有生之年他自己从未听过。但是,正如舒伯特的许多作品一样——你可以从艺术歌曲、钢琴奏鸣曲、优美的即兴曲中选择——音乐中如歌的柔情、情感爆发时的湍流,都令人们悲痛万分。

03、格里戈里奥·阿勒格里

“上帝啊,可怜我吧”

Allegri Miserere

作品的纯洁无瑕让人流泪,它是如此美丽以至于曾遭梵蒂冈的禁止。无伴奏合唱组曲《上帝啊,可怜我吧》选自《诗篇 51》,十七世纪三十年代为西斯廷教堂天主教熄灯礼拜圣周服务所创作,当蜡烛一支接一支地熄灭时,信徒们留在了黑暗中。一个多世纪以后,莫扎特对此惊叹不已,一个男孩的高音,直奔高音C,近乎奇迹。后来一部同样清澈的作品来自于福雷《安魂曲》中的“求主垂怜”(Pie Jesu)。

04、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

“可爱的少女”

Puccini La bohème, 'O soave fanciulla'

这首爱情二重唱出现在歌剧开始的时候,咪咪需要一盏灯来点燃蜡烛。没出几分钟,她和年轻的诗人鲁道夫便双双坠入爱河。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月光下的你可爱至极。你是我的。”由于其年轻的乐观主义,那悲剧的暗示性以及引发更广泛的狂喜与迷幻的音乐能力,使得这一经典时刻终于击败了其他许许多多的歌剧竞争者。先由鲁道夫一个人开始,然后咪咪以一个更高的八度音阶加入,从那一刻起,和声以难以忍受的强烈程度攀登着音乐和情感的高峰。

05、瓦格纳《诸神的黄昏》

“齐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

Wagner Siegfried's Funeral Music, Götterdämmerung

奇怪的是,这首六分钟管弦乐曲使你黯然神伤的原因与瓦格纳的戏剧并没有多大关系:英雄人物齐格弗里德是个吹奏喇叭的傻瓜。正如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观察的那样:“一个人必须有一颗铁石心肠才能没有笑声地读懂小内尔的死。” 这一点在这里也可能是真实的。然而在瓦格纳的笔下,音乐就如同一个音乐家团体所能达到的那样势不可挡:威严、充满了铜钹的轰鸣之声以及具有威胁感的瓦格纳“大号”。作品谈到了凡夫俗子的死亡:愚蠢、不可预测、无意识、以及世界的终极。

06、亨利·珀塞尔

“狄朵的悲歌”

Purcell 'Dido's Lament'

这是珀塞尔歌剧《狄朵和埃涅阿斯》(Dido and Aeneas)中咏叹调“当我躺在大地上”(When I am laid in earth)的别称。濒临死亡的女主角在歌剧中并不新奇,但这出死亡的构图却尤其优雅:基础低音(在咏叹调的第一句话之前就能完全听得出来)重复了十一次之多,增加了压抑的悲剧强度。每一句歌词都被赋予了充分含义,而“记住我”那声孤独的唿喊,伴随着突然的渐强以及减弱之前的向上飞跃,暗示着垂死的迦太基王后那迫切的痛苦。很多人都会为美国歌手杰夫·巴克利(Jeff Buckley)的版本而哭泣,这是在他自己英年早逝两年之前的1995年Meltdown音乐节上录制的。

07、乔治·巴特沃斯

“成百上千的小伙子”

Butterworth 'Lads in their Hundreds'

对于战死者来说,除了埃尔加的《猎人》(Nimrod)在阵亡将士纪念日由军乐队在“白厅”里演奏总是让人流泪外,这首曲子也是一个辛酸的选择,这是为英国诗人AE·豪斯曼诗作《西罗普郡少年》谱的曲。简朴的、由钢琴伴奏的英国民歌,描述了那些无忧无虑的年轻人——“来自谷仓、锻造厂以及磨坊”光荣战死“而且永垂千古”。乔治·巴特沃斯,其抒情作品《布列敦山丘》有着同样令人心碎的影响力,几乎不知道自己会在1916年仅三十一岁时便坠入索姆河而死。

08、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几乎任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都可以被包括在这里,这位最悲戚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苦乐参半的音乐作品,从《天鹅湖》的深情悲剧,到《胡桃夹子》的浪漫微笑(尤其是“双人舞”中的大提琴主题),再到他最后一部交响曲《悲怆》中那阴郁的痛楚。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作曲家灾难性婚姻之后的沮丧期间,有一种俄罗斯式的渴望,几乎令人无法忍受。抗争与诗意的混合体,但早期却遭世人的鄙视(“小提琴不是在演奏而是让人遍体鳞伤”——一位评论家曾这样写道),如今已经证明这是一粒长期释放的催泪弹。

09、理查·施特劳斯《变形》

Richard Strauss Metamorphosen for Strings

看到这份榜单,会有人叫喊道:这里没有包括巴伯的《弦乐柔板》,一部表达群体悲伤的常选之作。是的,我们相反选择了鲜为人知的施特劳斯为二十三件独奏弦乐器创作的《变形》。作品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哀悼欧洲的毁灭,特别是德国以及施特劳斯自己工作过的歌剧院。作品具备了异常平静的复杂性,隐隐约约再现了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葬礼进行曲”那无尽的伤感,层层铺垫的悲痛赋予作品更为广泛的表达能力。

10、巴赫《B小调弥撒》

“与圣灵同在”

Bach Cum sancto spiritu, Mass in B Minor

巴赫——就像出于同样原因没有在这张曲单中被提及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一样——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流泪反应。除了纲领性的描述之外,这些作曲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范畴,我们不妨称之为庄严崇高。如果你在巴赫的《大提琴组曲》、莫扎特的歌剧或者贝多芬《晚期四重奏》中黯然神伤,可能尚未得其精髓。它并不是与爱、痛苦或死亡有关,而是关乎到“人类的最高成就也最卑微”这样的理念。这是巴赫《B小调弥撒》中的一个乐章,通过一致的声音以及一组喜庆的鼓号齐鸣,激发出人们欢乐的泪水:至高无上的境界。当你听完这首曲子,你会抹去眼泪,真正靠近了上帝!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