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创造积累,具有鲜明西秦地域特色的“秦派二胡”发展,体现了陕西传统音乐特色和本土文化意识,深具西部音乐美学意蕴,是新中国、新时代二胡艺术发展的产物,是陕西民族音乐家表现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创造。在新的世纪,若要取得新的进展,必须要从创作、理论、教育、演奏四个方面形成着手,才可能更好地将这一器乐艺术流派融入本土音乐文化发展中,谱写当代社会、当代文化生活、当代人文精神的新篇章。

关键词:秦派二胡;创作;理论;教育;演奏

在现代枝繁叶茂的中国民族器乐百花园里,与琴、箫、琵琶、古筝相比,二胡的历史不算太久。自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1915年创作第一首二胡曲《病中吟》和其后相继完成的《光明行》等十大名曲及47首练习曲,从此奠定了现代专业二胡教学体系的基础,确立了二胡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为中国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刘天华先生开创的现代二胡学派一直影响并推动着中国百年二胡的创新历程,使二胡成为 20 世纪中国民族器乐领域发展最快、业绩辉煌的民族拉弦乐器。

关于二胡流派,从20世纪50年代就有以地域和个人命名的称谓,如:南派、北派和南陆(陆修棠)、北蒋(蒋风之)的提法;60年代后期又有南闵(闵惠芬)、北王(王国潼)的说法;到了80年代,时任中国二胡研究会会长、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张韶先生在总结刘天华学派之后,将近代二胡音乐创作与演奏所形成的风格、特色,归纳为南、北、刘(刘天华)、阿(阿炳)、蒋(蒋风之)、秦(陕西)、粤(广东)等多元风格流派的格局。我以为,不论是地域特色或个人风格所形成的二胡艺术流派,都是发扬光大刘天华二胡学派(主流派)的学术成果,是二胡艺术繁荣发展的可喜景象。

关于“秦派二胡”的形成,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自1952年西北艺术学院音乐系(西安音乐学院前身)开设二胡专业以来,首任二胡教师油达民先生就十分注重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编写具有地域风格的二胡练习曲。他编创的数十首二胡练习曲,均可作为二胡乐曲来演奏。如《渭河畔》,原本就是一条曲调练习,后命名为《渭河畔》的二胡曲。油达民老师于1957年调离学校,但他的写作风格对后来西安音乐学院二胡教材的编创有着一定的影响。1954年我作为第一位二胡专业毕业生留校任教后,相继编写了《二胡教程》、《新编迷胡小曲 20 首》和多首二胡独奏曲,都是以民歌和戏曲(秦腔、迷胡、碗碗腔、关中说唱、陕北信天游等)为素材编创的。这一创作理念一直贯穿到我后来的室内乐(重奏)和民族管弦音乐作品的写作领域。然而,真正明确探索创立陕西二胡风格流派,是1961年8月文化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艺术院校首届二胡、琵琶教材会议”之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由政府主持召开的就二胡教育、教材建设、二胡音乐创作与演奏等问题进行研讨的具有历史性的重要会议。当时,西安音乐学院向大会提供了由我编写的《二胡教程》(上、中、下三册)、《新编迷胡小曲20首》、《二胡独奏曲6首》。其中最注目的是以陕西戏曲音乐为素材创作的《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和根据陕北民歌编创的《丰收道情》、《信天游》。其中《迷胡调》、《丰收道情》还被大会选定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二胡、琵琶独奏音乐会”上公演。当时《文汇报》、《新民晚报》评论说:“鲁日融的演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独树一帜的陕西风格演奏家”。著名二胡艺术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陆修棠先生则预言:“西安代表鲁日融用陕西戏曲音乐编创的《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风格独特,像这样的作品对二胡演奏艺术是有所推动、有所突破的。将来拓宽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流派、新的风格……”。二胡界前辈蒋风之先生、刘北茂先生、张季让先生也都对这种新的创作理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说:“方向正确,坚持下去,定有收获……”从此我便将个人的二胡教学、创作、演奏设定在发展陕西风格的道路上,并逐步萌生了创立陕西地域二胡风格流派的构想。

然而,一种风格、一个流派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或某一个人力量所能及的。上海教材会之后,我结合教学,狠抓创作,倡导师生共同探索,发展具有秦风秦韵的二胡音乐创作,探索地域特色的演奏技法。这一思想理念,在后来几十年的艺术实践里,我和我的学生、同事们如:

20 世纪 50 年代的邵吉民、党荫棠、丰芳、樊希孔、史振邦、关铭、吴桐、舒宜恒、张玉钦、王凤桐、李兴义、王佐世、李牧、乔建中、杨永林、李作明、高本正、牛登荣、李振荣、金仕瀛、杨林;60年代的张怀德、白云玉、王随虎、潘克恭、李长春、李双彦、安之语、刘淑岫、任采莲、岳小美、史荣芳、余奋扬、王立和、周汉真、徐光明、徐跃斌、李恩魁、陈慧文、李绛英、曹广忠、芦荣昌、武金钟;70年代的王刚、高希祥、郭雪志、张志勇、邓小鹰、周煜国、朱代红、刘登记、张振宇、樊敏;80年代的岳峰、金伟、王方亮、樊军、雷强、张春、张图强、程莲、李辉、马建华、王俊德、刘西莉、张彬、王烨、胡滨、张效敏、李宝杰、李宇;90年代的呼延梅文、牛苗苗、彭秀敏、冯丽梅、贾曼、苟小兰、吴昊、张宏、王凯、任文敏、杨柳、梁聆聆、朱江波、梁丽丽、邵琼、邵东、卫青益、刘冬、刘清、马赛赛、王楠、杨鸣、梁蓓蓓、牛飒飒、朱继红、常雯雯、郭昱、熊伟、余立新、周胜;新世纪的张冀文、梁伟、孙媛媛、袁晓楠、席晨、管民、张璐璐、郭琴星、李严军、郭峪、李宏安、李静、程桢、郑彬、范婕、郭小兰、刘飞等几代学子同仁,孕育了一个集教学、创作、演奏和研究的秦地二胡艺术家群体,建立了一支发展“秦派二胡”艺术的传承带、生力军,遍及海内外。

可以说,陕西二胡音乐创作自20世纪50年代的《渭河畔》(油达民曲)、《迷胡调》(鲁日融曲)为起点;60年代的《秦腔主题随想曲》(赵震霄、鲁日融曲)、《丰收道情》(鲁日融曲)、《欢乐的秦川》(鲁日融曲)、《信天游》(鲁日融曲);70年代的《赶车》(鲁日融曲)、《送肥路上》(关铭、吴桐曲)、《丰收秧歌》(高明、关铭曲)、《渭北叙事》(张怀德曲);80年代的《蓝花花叙事曲》(关铭曲)、《长安社火》(赵季平、鲁日融曲)、《曲江吟》(鲁日融曲)、《秦川谣》(吴桐曲)、《三边轶事》(景通玉、余奋扬曲)、《延河忆事曲》(丰芳曲)、《秦中吟》(吴桐、张列曲);90 年代的《黄土情》(张新怀、金伟曲)、《秦风》(金伟曲)、《曲江随想》(金伟曲)、《清华泪》(李长春、张冀文曲);直至21世纪的《神土》(张晓峰曲)、《西口情韵》(关铭曲)、《迷胡主题变奏曲》(鲁日融曲)、《望长安》(翟志荣曲)、《心香》(赵季平曲)等陕西二胡代表作品的相继问世,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秦风秦韵为特色的,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二胡艺术流派——“秦派二胡”。简言之,“秦派二胡”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的萌生,60年代的兴起,80年代的形成,90年代至今的发展历程。

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指出:“任何艺术流派的形成,绝不是靠一两个人或一两首作品,它必须有一个几代艺术家组成的‘传承带’,它还要有一系列代表曲目及由此构成的技法和风格”。[1]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指挥家、作曲家、评论家朴东生先生针对“秦派二胡”的形成曾著文:“二胡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是有一定历史过程的积淀,是有相对条件的,不是随意命名和自封的。它的条件应该有:1.有风格特征鲜明的、独树一帜的代表作品;2.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能够培养、支撑这一学派的基础教材;3.有代表人物;4.以传承关系联接起来的群体,即由一层人来传播、演释、创造、发展这一流派艺术;5.在一个相当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能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界内的认同和大众的认同)……‘秦派二胡’艺术的生成,完全印证了这些条件,确凿无疑地说明了它是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反复实践的历史产物。”[2]

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为鲁日融主编的《秦派二胡曲论》一书作序时指出:“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崛起于西北高原,代表中国乐坛一个流派的‘秦派二胡’在这里诞生。它也让我们仿佛听到‘长安乐派’的华美乐章已从序曲奏响,并从中折射出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器乐教育60年来,建设发展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果。”[3]

为进一步升华“秦派二胡”的创作、演奏及理论研究,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协办的“秦派二胡”学术论坛,于2009年10月9日—11日在西安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二胡艺术家、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理论家欢聚古都,研讨论证“秦派二胡”的艺术特色、创作成果以及它对中国二胡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与会专家同仁一致认为“: 以鲁日融先生为代表的几代陕西二胡界同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创造积累,所形成的具有西秦地域特色的二胡音乐流派,体现了陕西传统音乐特色和本土文化意识,深具西部音乐美学意蕴,是新中国、新时代的产物,是陕西民族音乐家表现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创造……。”[4]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在“秦派二胡”学术论坛的致词中说:“‘秦派二胡’追根寻源,音乐取材于西北民间的戏曲、民歌、民间音乐,继承了千年艺术传统,吸取了天地日月精华,并紧跟时代的脉搏气息,使音乐的本质体现出豪放,体现出深情。根深才能叶茂,这是‘秦派二胡’给我们的最重要启迪。为什么几十年来,《秦腔主题随想曲》、《迷胡调》、《蓝花花叙事曲》等作品久演不衰,而且远播重洋,成为当今二胡名曲经典?那是因为浓郁的乡情、人情,动人心弦,高尚的精神内涵点拨着人民的审美情趣,质朴的音乐品格,艺术魅力照映着人们对真善美的感悟……‘秦派二胡’是二胡大军的一支劲旅,它发扬音乐的地域性,抓住本土艺术最富魅力的地方色彩和神韵,倾心体现民风、民情、民心,成为‘秦派二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发扬、升华。”[4]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秦派二胡”要继续兴旺发展,尚需几代同仁继续努力,不断创造,不断出新,方可成大器。任何一种音乐表演艺术的兴旺、成熟,直至传承立派,总是以创作为轴心,以理论为指导,不断推动发展,完善升华的。“秦派二胡”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正是以创作为轴心,反复创造、实践,不断积累而得以形成的。作为一个地域性音乐表演艺术流派,要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继续取得新的艺术成就,为中国艺术的繁荣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务必从如下几个方面打造开拓的新局面:

一、抓“创作”

当今二胡音乐创作朝着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方面发展。“秦派二胡”要保持兴旺发达、持续发展,首先是创作,提高作品质量,扩大创作队伍,更新创作理念,细心总结写作手法,扬长避短,与时俱进,永葆流派音乐创作的活力。

1. 坚持秦风秦韵的音乐风格特色是流派兴旺繁衍的根本;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创作具有时代气质和现代作曲技法的大型作品,是推动“秦派二胡”艺术全面的提升,是更加多元实践的延伸;坚持个性鲜明,形式新颖,技法自由,具有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可听性的中小型二胡作品,乃是“秦派二胡”音乐创作的主流方针。

2. 专业作曲家加盟“秦派二胡”音乐创作是保证作品艺术质量,提升作品技艺水平的重要力量。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秦派二胡”作品大都出自本土非作曲专业的演奏家之手,他们为地域风格和流派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要谱写具有高度艺术性与高超技艺结合的,音乐结构严谨,音乐语汇更具西秦文化底蕴和时代特征的现代二胡音乐精品,显然处于非作曲专业的演奏家是难以承担这一重任的。而专业作曲家加盟“秦派二胡”音乐创作或作曲家、演奏家联手合作,应是新世纪提高二胡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产生的多元风格技法的现代二胡作品,大都出自专业作曲家之手。“秦派二胡”要发展提升,作曲家将是流派音乐创作的主力军。

3. 提倡音乐素材的多元性,音乐语汇的时代性,大胆借鉴现代作曲技法,创造具有西部音乐风韵,彰显时代人文精神,雅俗共赏的写作思维、创作理念,是“秦派二胡”音乐不断创新的保证。只有努力谱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作品、好作品,方能获得界内的认同,群众的欢迎,为中国二胡艺术的繁荣做出新贡献。

二、讲“理论”

理论是前人实践的总结,是经验的升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秦派二胡”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创作、演奏,相对比较薄弱,这也符合先实践后理论的规律。然而,一个流派仅有作品和演奏成果而无理论学说支撑,是难以保持兴旺发展使之完善传承。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秦派二胡”作品的广泛传播,引起了界内一些演奏家、评论家的关注并撰写评介“秦派二胡”音乐的文论,从而改变了这一流派理论研究滞后于创作、演奏的局面。

2009 年 10 月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的“‘秦派二胡’学术论坛”会上,来自国内外的60余位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这一地方民族音乐流派的艺术成果,并对它的音乐风格、演奏技法、教学体系、理论学说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秦派二胡”理论学说向着更高研究方向延伸。可喜的是许多青年学子(如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也热情地加盟这一领域的学习研究,为流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科学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将“秦派二胡”的理论学说、音乐内涵、地域特色、美学思想、人文精神深入研究,推动流派的不断创新,为民族器乐艺术的多元风格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

1.秦地戏曲音乐中的“苦音”“欢音”两个音阶调式是构成“秦派二胡”音乐特色形态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两个音阶调式的音律、旋法,对于“秦派二胡”音乐风格、技法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2.对“秦派二胡”作品中的运弓、运指、滑音、搂弦、压揉和弓指法,与传统二胡曲和异地风格作品技法的比较研究,并从中学习所长,是丰富“秦派二胡”技术和艺术表现力不可忽视的研究方法之一。

3.对“秦派二胡”代表作品的解析、评述(包括原创素材、写作技法、音乐特征)是帮助广大二胡学子学习掌握流派音乐风格、技法特色,传承流派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4.对“秦派二胡”艺术的人文精神、时代气质以及美学思想的论述,在提升二胡文化意蕴,促进二胡学科建设上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只有很好地从理论上分析研究“秦派二胡”的创作成果、艺术风格、地域特色,才能使这一流派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三、重“教育”

二胡有千年的历史,自20世纪20年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将其引入高等学府之后,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特别经过新中国60年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才使这件民间乐器集教学、创作、演奏和理论研究得以空前繁荣,成为现代民族器乐家族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为何能有如此今天?关键是“重在教育”。“秦派二胡”的形成发展也见证了半个多世纪来,在一个地区的民族器乐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从中折射出西安音乐学院二胡音乐教育的卓越成就。新时期的“秦派二胡”艺术发展在狠抓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同时,教育和教材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工程。西安音乐学院是培育“秦派二胡”的重要阵地,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

1. 组织有经验的二胡教师和作曲家,广泛吸取秦地民歌、戏曲、说唱音乐语汇,编写具有技术性、风格性、音乐性的各类练习,汇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技术练习、曲调练习,凸显本土教材特色,逐步完善“秦派二胡”教学、教材体系,这是流派教育的根基。

2. 组建相应的机构(如:工作室或研究会),将“秦派二胡”教育作为一个特色学科,纳入西安音乐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拓宽流派的发展空间、兼收并蓄,带动其它民族器乐教学共同繁荣的广阔前景。

3. 建立“秦派二胡”音乐资料库。搜集整理“秦派二胡”乐谱,出版《教程》和乐曲音响(唱片、磁带、CD、DVD),研究文论索引和“秦派二胡”作品及演奏家,在海内外重大赛事中的获奖索引纪实,是提升流派学术水平,扩大流派艺术影响的久远战略任务,它对当今和未来“秦派二胡”的发展传承,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 在学院和社会群众音乐社团,有计划地(不定期)举办“秦派二胡”音乐讲座与演奏会,普及二胡音乐文化知识,提高群众民族音乐鉴赏水平,让更多的二胡音乐爱好者学习掌握“秦派二胡”的音乐风格、技法特色,使这一地域民族音乐流派得以传播发扬光大。

二胡音乐教育,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建立“秦派二胡”教学体系的久远战略任务,我们应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创造,不断提升,有所前进。

四、促“演奏”

音乐表演、舞台实践是展示音乐作品,检验教学成果,发现人才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演奏人才(各类乐器演奏)都是经过严格教育、科学训练、不断地演练和广泛的社会艺术实践培养出来的。那些脱颖而出,获得界内认同、群众欢迎的演奏家都要经过从小到大、从学校到社会、从幼稚到成熟、逐步充实积累的漫长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务必把握好两个平台,其一是学校:严格的学校基础教育是培养优秀演奏家的根基。勤学苦练、努力进取、积极创造演奏机会、展示才艺是成才之路的根基。其二是社会:一个成功的演奏家从学校到社会,特别是进入社会后,更要抓住一切机会参与社会公益演艺活动,服务大众,积极参加重大演奏比赛,反复锤炼,成为界内精英。当今有成就的二胡教育家、演奏家都是在上述两个平台的创业历程中脱颖而出的。以京沪两地为例,其代表人物如:20世纪60年代的闵惠芬、王国潼、蒋巽风、吴之珉……;70年代的刘长福、杨光熊、王永德、张尊连……;80年代的姜建华、陈耀星、周维、邓建栋、宋飞……;90 年代的严洁敏、于红梅、陈春园、段皑皑……;21世纪的薛克、孙凰、赵元春等以及各地音乐院团的优秀代表(这里不一一列举),几代二胡艺术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业历程中,用他们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和精湛技艺,成就了中国二胡音乐的繁荣和二胡艺术教育的辉煌。

优秀的二胡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是提高二胡教育水平,展示二胡创作,提升二胡技艺,推动二胡艺术繁荣前进的主力军。“秦派二胡”艺术流派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坚持以创作为龙头,以理论为指导,以教学为基础,以演奏为中心,互动互促的良性机制。尤其是创作,一定要让更多的作曲家关注流派的音乐创新。历史再证明,创作是推进器乐艺术发展的第一原动力,一首精品可以改变一件乐器的命运,若干首独具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便可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流派。西安音乐学院是孕育“秦派二胡”人才的摇篮,许多“秦派二胡”大家出自这个学院,我们有责任把这个几代人倾注心血创立起来的二胡流派建设好。学院和界内同仁对“秦派二胡”艺术寄予无限期待,我们一定要坚守这块教育阵地,一心一意地做好教育工作,培养更多的集创作、演奏、教学、研究于一身的复合型二胡艺术人才。

当今“秦派二胡”要持续发展,界内同仁务必携手努力,构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大格局,把这门艺术流派融入本土音乐文化发展之中,成为当代社会、当代生活、当代人文精神领域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品牌。在新时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发挥自身的力量。

纵观当代二胡艺术发展的态势,不论创作、演奏都正朝着多元化格局蓬勃地发展延伸。一个由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构成的偌大二胡艺术家群体,可以使二胡这门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呈现在中华大地和世界音乐舞台,成就艺术的辉煌,谱写华夏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乔建中.秦风·秦韵·秦派——二胡《秦腔主题随想曲》散议[J].人民音乐,1995(, 9).

[2]朴东生“. 秦派二胡”与鲁日融——贺《鲁日融二胡艺术》在美国出版[J].人民音乐,1998(, 6).

[3]赵季平.秦派二胡曲论·序[A].鲁日融.秦派二胡论

[G].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4]邵吉民.立派传宗立发展 根深叶茂话二胡——“秦派二胡”学术论坛评述[J].人民音乐,2010(, 10).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