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胡制作技艺■赵军曲胡,中国民族胡琴类弓弦乐器中的一种,它不仅作为主奏乐器在河南曲剧中使用,而且还广泛用于曲艺音乐合奏与独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曲胡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早在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流行一种拉弦乐器,称为“奚琴”,是我国拉弦类乐器的始祖。奚琴传人中原后,“以竹片轧之”的拉奏方法逐渐改为马尾琴弓拉奏,改名为“胡琴”。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凯歌》中有“马尾胡琴隋汉车”的诗句。明清至近代,凡是琴杆上有木轸弦轴,下有蒙蛇皮或粘木板的琴筒,左手按弦,右手持琴弓拉奏的乐器,统称为胡琴。在胡琴类乐器中,曲胡出现较晚,它的产生、发展与河南曲剧密切相关。清末民初,河南曲剧在小调曲子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戏曲因素的踩跷演唱形式,俗称“跷曲”,伴奏以三弦为主。后来,为了适应演出形式和演出环境变化的需要,在河南坠子的启发下,由临汝县艺人朱万明率先将三弦加上了弓子,系在腰间踩跷拉奏,人称“坠子弦儿”。此后,又出现了改用竹、木作琴筒的“坠胡”,曲胡由此形成,并成为曲剧的主奏乐器。河南曲剧初期,由于男演员较多,定调较低(F调),曲胡琴杆的长度与三弦所差无几。20世纪50年代,随着女演员增多、音调增高,琴弦承受不住过度压力,演出中频频断弦,迫使艺人们在曲胡制作中不断缩短琴杆长度,曲胡的定调提升到A调、降B调。再往后,大量的女演员涌现,并在演唱方面占主导地位,致使曲胡定调再升高到c、D调,甚至降E调,曲胡的琴杆进一步缩短。㈩20世纪70年代,曲胡改用金属弦,形制基本固定。琴杆形同三弦琴杆,两弦轴分置左右,有指板。琴筒为八棱形,蒙蛇皮。琴弓较二胡弓略长且粗,采用四度定弦。曲胡的造型与艺术特色曲胡的琴身主要有琴颈、琴筒两部分组成。其中琴颈由琴头、卷舒、压弧、弦轴、琴杆、天码等组成。琴头的上部一般呈卷舒“如意”状,称上方,万方数据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