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20231219160355.png

万马奔腾大草原 ——二胡曲《赛马》

play

《赛马》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二胡曲。提到这首作品,大多数人脑海中会响起热闹欢快的音调,浮现出草原上万马奔腾的画面。这首富有浓郁北方草原音乐风格的乐曲,有许多个演奏版本和层出不穷的舞台呈现形式,是一首深受大家喜爱的民族器乐经典之作。虽然《赛马》有诸多改编版本,但它最初由谁创作、原版又是什么样子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把时针回拨到1958年。1958年,武汉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现武汉音乐学院)内,23岁的黄海怀因成绩优异、二胡演奏技术出类拔萃而留校,成为一名青年教师。从此,他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痴迷,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一天,黄海怀在一本音乐杂志上看到一些各地采风得来的民歌,不禁随口哼唱起来。其中一首民歌,他哼唱了几遍之后,突然有了创作的灵感,之后,便创作出了扬琴伴奏的二胡独奏曲《赛马》。黄海怀创作的《赛马》,旋律时而热烈欢快,时而悠扬洒脱,其中大量模拟马蹄声的节奏型和富有动感的旋律,表现出赛马场热闹非凡的场景和万马奔腾的气势。在演奏技巧方面,黄海怀加入了一些新的创意,如在一段模拟冬不拉等弹拨乐器的片段中,他将二胡的弓子置于两弦之间,用右手拨弦演奏旋律的骨干音,而用扬琴来演奏主旋律;又在旋律舒展的地方,用人工泛音模拟马头琴的特色音效,展示出天地苍茫、无边无垠的草原风貌。这首民族风格浓郁、演奏技法富有新意的二胡曲,很快引起了全国二胡界的兴趣,开始经常出现在二胡专业比赛或各类演出的舞台上。“文革”开始后,黄海怀因精神上受到严重创伤,身体每况愈下,不幸于1967年离世。1974年,青年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被文化部安排去当时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一场演出活动,闵惠芬的演出曲目里就有《赛马》。但蒙古人民共和国相关部门看到节目单后,称二胡曲《赛马》的一段旋律已成为蒙古人民军的军歌,本着严肃军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军队的原则,希望闵惠芬不要演奏该曲,或者将该曲进行改编后再演奏。

????_20240219150102.png

得知这个消息后,闵惠芬想起了自己的好友——女作曲家沈利群,她请沈利群对《赛马》进行改编。沈利群接受了闵惠芬的委托,开始对原作进行认真的分析。本着尊重原作、保持原作特色的原则,沈力群的改编版,删掉了已成为蒙古军歌的旋律,又根据音调特征和节奏特点创作了一段新的旋律,并将原作整体进行精简,把原作三四分钟的时长缩短为两分钟左右。删除了悠扬缓慢的“散板”乐段,改为“一跑到底”的欢快热烈的风格。在演奏技巧方面,她保留了原作的“人工泛音”“拨弦”等特色技巧,又加入了使弓子弹跳起来的“抛弓”,使作品连续发出类似“得儿得儿”的音响效果,更加生动地模拟出了骏马奔腾的画面。闵惠芬用沈利群改编的版本顺利地通过了审查,出色地完成了演出任务。从此,沈利群改编的《赛马》在全国传播,成为众多二胡专业学子和广大音乐爱好者所熟知的乐曲。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掀起学习二胡的新高潮,二胡的音乐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此时,又有很多专业演奏家、作曲家对《赛马》进行再次改编,由此《赛马》的改编版本也越来越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二胡演奏家陈耀星的版本、二胡演奏家宋飞的版本、钢琴家郎朗和他父亲演奏的版本。

二胡曲《赛马》从诞生至今已逾 60 年,黄海怀创作的“母版”奠定了它流传的基础,沈利群改编的版本让它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后来的艺术家们对它进行不同形式的改编,又充分说明了它具有民族审美基础。

《赛马》这首流露出浓郁的草原气质、旋律悦耳动听的二胡曲,既体现了二胡演奏的高超技艺,更以音乐的语言表达了激昂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主题,是一首雅俗共赏、散发着持久艺术生命力的民族器乐佳作。

(刘媛媛)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