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曲黄河大合唱_黄河大合唱钢琴曲_钢琴曲黄河大合唱

淑珍

文 |徐丽梅

时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河合唱》创作80周年,这部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作品,对于92岁的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淑珍来说,也具有非凡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讲,这部作品的演唱历史映照了她的成长,回顾这部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

艺术家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钢琴演奏曲黄河大合唱_钢琴曲黄河大合唱_黄河大合唱钢琴曲

1959年,郭淑珍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音乐会上演唱。(蒋齐生/摄)

“我年轻时不是那种多愁善感的人,可能是年纪大了心理变脆弱了,有时看着电视我就突然哭了。”有着惊人记忆力的郭淑珍陷入一丝伤感中。她对天津的童年往事还记得清清楚楚,“我母亲嗓子很好,喜欢唱歌。我觉得自己的运气特别好,父母不识字但是有传统文化教养,尽管在战乱期间生活很艰难,父亲还是坚持供我上学,希望我将来有出息。”

郭淑珍小时候嗓子也很好,上小学时的外号叫“喇叭”,她喜欢唱歌,当时很多电影音乐插曲、流行歌曲她都会唱,街坊邻居的话匣子里放的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她唱起《苏三起解》等戏曲片段还不费力。在教会学校学习期间,她学会了用英语演唱合唱作品。到解放之前,郭淑珍看了很多歌剧,还有解放区艺术家创作的《夫妻识字》等剧目,开阔了眼界。

1950年6月7日,中央音乐学院成立,郭淑珍想去报考声乐专业,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他认为,搞艺术是“三教九流”中比较低等的行当,按照郭淑珍喜欢思考、性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特点,她应该学法律。可是热爱音乐的郭淑珍不死心,第二年还是去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并真的考上了。

在中央音乐学院,郭淑珍师从男高音歌唱家沈湘,沈湘的爸爸是医生,很喜欢音乐,家里有很多唱片,包括意大利的歌剧唱片。她经常去沈湘老师家听唱片,培养了很好的音乐鉴赏力。郭淑珍的模仿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她在音乐学院里看到别人演唱好作品,回来就对着镜子模仿学唱。

她常感慨,现在很多学生虽然嗓音条件不错、考进了音乐学院,但是缺乏良好的文化基础和眼光,并不好教。

复排《黄河大合唱》声名鹊起

钢琴曲黄河大合唱_黄河大合唱钢琴曲_钢琴演奏曲黄河大合唱

郭淑珍在演出中演唱。(张雅心/摄)

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勾画出中国人在战争里流离失所的苦痛生涯和抗击侵略的坚强意志,其中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和第六乐章《黄河怨》,郭淑珍特别喜欢听和唱,沦陷区的生活令她对苦难印象深刻。

郭淑珍与《黄河大合唱》的渊源很深,她18岁考上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其间,第一次听到《黄水谣》。

不过,直到1953年,她赴前苏联留学,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才第一听到了完整的《黄河大合唱》。这部由前苏联国家合唱团演唱的《黄河大合唱》音乐极其震撼,但是歌词全部用俄语演唱,她感觉味道完全不对——中国歌曲还是要用中国话演唱才有韵味。

1955年,在波兰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她第一次登台演唱了《黄河怨》并获得了铜奖。她回忆,“当时的国际比赛要求选手唱一首自己民族的歌曲,既然这首作品要代表我们的民族性格,我想一定要唱好,让外国人了解我们、尊重我们,通过文化交流建立友好关系。”为更好地表达这部作品的内涵,她认真阅读冼星海的创作札记,在脑海里重温不愿意提及的战时回忆——父亲被日本军人欺凌,全家连夜避难、躲避轰炸、匍匐穿过壕沟……这些情景历历在目,她把作品演绎得如泣如诉,令台下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在1957年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音乐比赛中,郭淑珍再次获奖。“冼星海生前在前苏联非常有名气,他的作品很受重视。莫斯科的这次比赛也要求选手唱一首本国的艺术歌曲或者歌剧片段,我又一次演唱《黄河怨》。”荣获两个国际大奖之后,郭淑珍在前苏联小有名气,她笑言,“得奖之前,我在音乐会上演唱一首歌有50卢布的报酬,得奖之后,我唱一首的报酬一下涨到了100卢布,而且还受邀到克林姆林宫演唱。”

1975年,中央歌剧院决定恢复停演了多年的冼星海名作《黄河大合唱》,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唱者。当时,郭淑珍等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正在乡下办学,听到领导说《黄河大合唱》要复排,正在选演员,让她们回去准备。已被中断演出多年的音乐家,对重新走上舞台充满了期待,但更多的是压力和焦虑——当时,独唱者的选拔是在中国声乐界最高水平的歌唱家中进行的,竞争非常激烈,仅仅《黄河怨》一段就有文征平、梁美珍、叶佩英等多位当时的著名歌唱家竞唱。

“当时我已经快20年没有唱过这首歌了,怎么能唱好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郭淑珍仔细翻阅以前歌曲创作时的资料,了解过去的创作环境以及冼星海提出的要求;反复地观看电影,思索着如何唱出来。整整三天三夜没有睡觉,她一遍又一遍琢磨、演唱,揣摩人物的性格、心理、历史背景。“这首歌表达了战乱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普通老百姓的情感,我把它升华为表现整个民族的感情,具有悲剧性;同时,我将在苏联学到的表演手法和歌唱技术运用其中。”

或许因为情感太投入,在选拔赛演唱之后,郭淑珍觉得自己浑身都麻了,手脚冰凉。不知道结果如何,她忐忑地藏到大厅后头。这时,著名指挥家李德伦走过来对她说:“郭淑珍,你把我唱哭了,我们都哭了。”最终,郭淑珍成为了众望所归的人选。之后,《黄河大合唱》接连演出了上百场,演唱者郭淑珍的名字与《黄河怨》一起被每一位听众铭记。

黄河大合唱催生郭式唱法

黄河大合唱钢琴曲_钢琴演奏曲黄河大合唱_钢琴曲黄河大合唱

2015年8月,郭淑珍在国家大剧院演唱《黄河怨》。(吴建平/摄)

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胜胜利70周年的到来让郭淑珍格外兴奋,已经88岁的她希望能够复排《黄河大合唱》。她邀请老搭档、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合作,严老痛快应允。

排练中,两位音乐家在艺术上追求完美,在咬字、节奏、换气等细节上亲自指导,他们的严格和细心令年轻的学生印象深刻。除了技巧,两位音乐家更注重把作品的精神内核传递给当今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在中央音乐学院,92岁的严良堃执棒150人的合唱团和200人的交响乐团,郭淑珍再次唱响《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怨》这一乐章。她精神矍铄,歌声依旧嘹亮,这一次的演绎她又加入了更多的人生阅历,富有感染力。

严良堃和郭淑珍两位传奇人物对《黄河大合唱》的合作演绎曾被音乐界誉为“无法超越的经典”。

“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在不久前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举办的讲座上,她娓娓道来与《黄河大合唱》结缘的故事,还亲自示范气息特别悠长的独特的“郭式唱法”,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通过深呼吸、慢吐气把一个长乐句完整地唱下来、中间不换气,特别适合用来连贯地表达深切的哀怨与痛苦,令观众大为赞叹。

郭淑珍演唱《黄河怨》(指挥:严良堃;朗诵:张翼飞)

教学严谨育人无数

钢琴曲黄河大合唱_钢琴演奏曲黄河大合唱_黄河大合唱钢琴曲

郭淑珍与学生们

如今已经92岁的郭淑珍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每周不间断地给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上课。课堂上,郭淑珍总是一丝不苟,常常一坐就是一天。性格直爽、对专业要求严苛的郭老师经常会把学生训哭,然后又想办法把学生哄开心。

6月底正值期末考试,5名学生准备好了期末考试音乐会的曲目来接受郭老师的检验和指导。整整一下午,除了对曲目精心安排之外,郭淑珍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比如,提醒学生演唱时看着墙上的镜子,以便随时观察自己的动作;提醒学生演唱每首曲目中间不能喝水,以适应舞上台的要求;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型、上台演唱时要穿的衣服也会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出钢琴伴奏存在的问题,等等。对于学生发音、吐字的问题,她更是敏锐地指出并且不厌其烦地示范,“中国歌唱家必须唱好中国歌,吐字一定要清楚。”

在前苏联留学期间,郭淑珍系统地学习了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这对歌唱家的舞台表演十分有益。“那时我们在舞台上学格斗、学会如何放松全身肌肉……这些对于声乐专业非常有帮助。”她常说,世界上没有不学就会的事情,也没有不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更没有稀里糊涂就能处理好的事情;老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素质、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当老师一辈子要学习。

从事教学70年,郭淑珍培养了数百名中外学生,如方初善、邓韵、张立萍、吴碧霞、吴霜、张暴默、李国玲、柯绿娃、幺红、毕宝仪、王威,等等,这些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优秀歌唱家、声乐教授。对于声乐教学,郭淑珍从来没有感到厌倦的时候,她说,“声乐艺术是特别具有创造力的,当你越深入其中,发现的新东西越多,这是值得一辈子研究的事业。”

- THE END -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