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科]

戏曲音乐术语

旧时京剧班社行政部门之一。

即场面部分。

分文武两部,文部由主胡(琴师)主管,武部由打鼓佬(鼓师)执掌。

现今剧团取消这一称谓,改称乐队,设队长及副队长。

但一般正规的戏曲学校仍保留音乐科,管辖乐队人员,培养教育学生及负责演出实践等工作。

[伴奏}

音乐术语。

伴随衬托歌唱的器乐演奏

京剧唱腔伴奏以主奏乐器京胡为主,采用满腔满跟的伴奏方式。

即伴奏基本上和歌唱曲调一致,其间还可以有多种装饰音或高低八度的翻奏。

伴奏的任务还必须演奏过门等纯乐器的部分以联接唱句。

通常所指的唱腔音乐是包括主奏乐器为主的乐队伴奏在内。

[托腔]

演奏术语。

通常指戏曲乐队中主奏乐器的伴奏艺术。

包括伴奏的基本手法和方法要领,以及和演唱者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

京剧中京胡的伴奏艺术,讲究“托”(烘托唱腔的感情),“裹”(使伴奏与唱腔达到完美的溶合),“衬”(衬出强调的韵味),“垫”(垫补和连贯乐句与腔节),或者“迎”(迎而不碰),“让”(不喧宾夺主),“送”(弥补和垫衬唱腔的空隙)等要诀。

从演奏技术及音乐处理上讲,大致概括为:

运弓的顺序;

各种顿,连,颤,带,快弓法运用;

各种滑,打,弹,揉,擞,倚音指法运用;

装饰音以及其他旋律加花变奏的组织(俗称套子的运用);

速度与节奏的处理,如快,慢,以及俗称撤,抢,扳,还原等变化;

尤其是对弹性速度的分寸掌握;

力度处理,如强,弱,轻,响以及俗称爆,幽等变化;

气口处理,等等。

从合作关系上讲,主要是强调唱伴的默契和心气一致。

[过门]

演奏术语。

板腔体唱腔中连接腔节和乐句的器乐伴奏部分。

典型的过门是每一句唱腔唱完后起过渡桥梁作用的器乐伴奏。

但通常亦指前奏,间奏,尾奏以及唱腔各腔节间较短小的连接部分。

京剧唱腔音乐中的过门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并附属于一定的板式。

如[二黄原板],开唱前通常为八板前奏(过门);

第一词组后为一一板小过门;

第二词组后为三板中过门;

第三词组为九板大过门,等等。

各板式过门长短幅度不一。

就是同一板式同一部位的过门,根据不同的需要,其长短幅度的伸缩极其灵活,但均和运腔与否,用腔幅度大小相对应。

过门作为纯器乐音乐部分,对唱腔音乐性的表现起到十分重要的功能作用。

不仅具有剧种和腔系独特风格特征,而且起着定腔定调,制造气氛,情绪铺垫延续和加强情感抒发等作用。

同时作为唱段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与唱腔共同构成了整个唱段结构的完整。

随着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的创作,过门,尤其是结构庞大的过门,常成为集中抒发人物思想感情的,具有极大音乐表现功能的华彩部分,需要运用和调度一切最有效的音乐手段加以创作。

[宫调]

音乐术语。

调高与调式相互关系的总称。

传统宫调理论颇多繁复,二者间极易混淆。

戏曲音乐的宫调系统,起自于隋唐燕乐宫调(二十八调)。

以后逐步归并和简化,至南宋词曲音乐七宫十二调;

金元六宫十一调;

元北曲十二宫调;

元末南曲十三宫调;

明清南北曲和昆曲常用九宫。

后来的联曲体唱腔除在宫调名称上仍沿用之外,其宫调的实质已不代表既定的宫均(调高)和调式,只是作为曲牌旋律基本内容和情绪的一个分类标志,以利于联套结构的谐调与统一。

这是随着调性和调式意识的增强,宫调逐被调门(调高)与煞声字(调式)所取代,用曲笛上的民间工尺七调和乐曲的节音来表明它的宫调(调高与调式)。

在京剧等板腔体中,更是以调门来决定唱奏的音域,音区,以上,下句的落音变化及腔系的落音不同来体现调式,而不用传统的宫调名称。

代之以正宫调,小宫调等调高名称。

[调门]

音乐术语。

调高的俗称。

其名称来自于笛子上的翻调。

明清以来运用一笛通转七调,根据曲笛孔序所示各调工尺音位的相互关系来定调名,谓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凡字调,六字调,上字调,乙字调。

早期京剧唱腔的调门均较高,如唱六字调,正宫调,乙字调等。

现已较前有所降低,大多在凡字调。

各腔调由于定弦和音域,音区关系,使用调门也不尽相同,如西皮常用凡字调,二黄常用小宫调。

又,男女腔音区不同,女腔在西皮中和男腔常差四,五度,在二黄中则较多作八度关系。

故传统中有“男怕西皮,女怕二黄”之说。

工尺字调名与今调高名称对应关系,由于传统使用的是匀孔笛,因此除小宫调(1 = D),正宫调(1 = G),尺字调(1 = A)外,其余三调调高往往不易准确。

[定弦]

演奏术语。

把空弦音调到一定的音的高度谓之定弦。

在戏曲音乐中,主奏乐器的定弦不单是演奏的基本技术问题,而且定弦音的“唱名”和调式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京剧中西皮定LA,MI(6——3)音,二黄定SOI,RE音(5——2),反二黄定DO,SOI音(1——5)。

这三种腔调的调式风格和旋律情调,均和定弦不可分割。

甚至有的地方剧种,如越剧其基本腔调就以某种定弦方式命名,如尺调腔,四工调腔等。

[小工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以曲笛(筒音为A`,合字)三孔做DO音(上字)者,称为小工调,合今之1 = D 。

小工调是曲笛上的基础调,是我国传统音乐中广泛使用的调高之一。

[工半调]

传统调高称谓。

比小工调高半音的调,约合今1 =#D 或1 =降E。

(注:电脑里降音符号打不出,只得用中文字代替,下同)

[软工调]

传统调高称谓。

软者,稍低也。

比小工调稍低的调俗称软工调,一般可认为是今1 =#C 或降D 。

[乙字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曲笛筒音作“上”字,合今之1 = A 。

为反二黄常用之调。

[正宫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曲笛筒音为“凡”字,合今之1 = G 。

[六字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曲笛筒音为“工”字,合今之1 = F 。

[六半调]

传统调高称谓。

比六字调高半音的调,俗称六半调,约合今1 =#F 或1 =降G 。

[凡字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曲笛第六孔用叉口指法发音,产生“凡”与“大凡”(比“凡”高半音)二音作“工”音。

故凡字调合今有两调:

1 =降E 和1 = E 。

现一般以笛四孔作DO(1)音,凡字调为1 = E 。

[尺字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曲笛筒音为“四”字,合今之1 = C 。

[上字调]

传统调高称谓。

工尺七调之一。

合今之1 =降B调。

[趴字调]

传统调高称谓。

趴即卧倒,形容低。

京剧唱腔一般调门均较高,现虽有所降低,但西皮大多在凡字调(1 = E或降E)。

比凡字调稍低的调,被贬称为趴字调。

另有趴趴调,调门更低,约合今1 = D或更低。

贬称落马调。

因调门过低,琴弦张力松弛,易从琴马脱落,故称。

[正调]

演奏术语。

相对于反调。

和主奏乐器的定音有关。

正调与反调定弦音高相同。

在京剧唱腔中,二黄定SOI——RE(5——2),反二黄定DO——SOI(1——5)。

两者定弦音高相同,唱名不同,调高相差五度。

[反调]

演奏术语。

相对于正调。

京剧唱腔中反二黄,反西皮,反四平即是。

[板头]

演奏术语。

唱奏的速度俗称板头。

速度不对或不准,一般称为板头不稳。

[上板]

演奏术语。

由散唱(奏)转入定板,其定板之第一板(拍)谓上板。

如昆曲,一般唱段均以笛引声散唱,谓之拍和,随后上板转入定板唱腔。

京剧唱腔中,凡散板或散唱转入定板唱腔,均需上板。

另有一种散与整频繁交叉的唱腔,如滚板,常是上板与散唱交叉,速率变化大,极富戏剧性。

[三条腿]

戏曲音乐术语。

京剧唱腔结构以上,下句对称为基础。

唱段可以是一对上,下句,也可以由若干对上,下句组成。

如果出现奇数句子,俗称三条腿。

但有时出于剧情和人物的需要,有意删去一偶数下句,这时常以锣鼓打上一个“扫头”补上,以相对保持上下句结构的平衡。

[曲牌]

戏曲音乐名词。

元明对南北曲,小曲,时调只曲形式的称呼。

俗称牌子。

明王骥德《曲律》:

“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

自“曲牌”或“牌名”替代“调名”后,至近代曲调遂成为旋律的同义字。

曲牌来自于词牌。

由词产生以来,形成一种倚声填词的创作方式,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曲牌继承词牌形式,每一曲牌均有自己的曲调和情调,以及和这个曲调相应的曲词,包括段,句,字数,韵的部位,字的四声阴阳等,这就是填词所必须遵循的格律。

曲牌的牌名来源不一,但大量的是继承了唐宋大曲,词牌,诸宫调,唱赚等原有名称。

例如有的以地方命名,如[梁州序],[伊州令];

有的以曲牌节拍,节奏及音乐特点命名,如[急板令],[节节高],[双声子];

有的以曲式命名,如[三段子],[四换头];

有的以少数民族曲名音译,如[菩萨蛮],[唐兀多],[者刺古],[阿纳忽]等。

但大部分牌名与后来的曲牌内容无必然的联系,其旋律曲调变化的脉络也不详。

京剧音乐中运用了很多昆曲的曲牌,有的全盘搬用;

有的改填新词;

再有的用其曲调而无曲词;

更有的变成一种锣鼓点子节奏形态,等等。

这些作为京剧音乐的一部分,对于渲染戏剧环境,增加舞台气氛,用于群体人物音乐形象塑造方面,均起到一定作用。

[过曲]

戏曲音乐名词。

联曲体中除引子和尾声部分的中间诸曲,统称为过曲。

过曲是曲牌连套中的主要部分,其曲体大致有三种:

1. 单曲体,为同一曲牌的反复。

2. 循环曲体,基本上以两曲循环交替。

3. 不同曲牌的连缀,其中个别曲牌可以反复使用。

过曲所用的曲牌可多可少,根据套曲的需要而定。

[尾声]

戏曲音乐名词。

连曲体的结尾部分。

散板收尾,也有用曲牌的,如[赚煞],[煞尾]。

京剧全剧结束所用尾声,系套用昆曲的。

尾声可分段演奏,羽调式。

京剧中另有一种大尾声。

在E尾声基础上,后半段旋律趋高,以徽调式收束。

显然这是适合板腔音乐及调式的需求。

[套曲]

戏曲音乐名词。

乐曲结构名。

若干乐曲成套的组合。

中西音乐均有套曲形式,但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

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套曲是大型曲式的主要形式。

连曲体的套曲被称为套数。

即由同一宫调或同一笛式的若干曲牌相连成套,有起有讫。

借用其它宫调的称为借宫或犯调。

南北曲分别组套,但也另有南北合套形式。

散曲的套数又称散套。

板腔体的套数则被称为成套唱腔,一般均为同一腔系的各种板式联缀组成。

传统套曲的显著特点,是遵循节拍,速度上的散——慢——中——快——散,构成渐层发展的结构模式。

[前腔]

戏曲音乐名词。

同曲变体连用。

在南曲中,一个曲牌被反复多次运用,一般从第二曲起称为前腔。

即与前面一曲的腔调相同之意。

[幺篇]

戏曲音乐名词。

同曲变体连用。

在北曲中,一个曲牌被反复运用,一般从第二曲起称为幺篇。

幺者,通数字“一”,幺篇还有第一篇(曲)或这一篇(曲)之意。

[合头]

戏曲音乐名词。

在传统套数中,若干曲的联缀,其开始或末尾一,二句采用相同或相似曲调,从结构上讲,开始相同者称为合头,结尾相同这称为合尾。

但实际运用中两者有混称的现象。

多用合头一词,意为又重新组合,演奏相同的曲调部分。

例如南曲曲牌中,把尾部加进齐唱的部分称为合头。

京剧曲牌音乐中也常用合头。

如演唱[粉蝶儿]接唱[合头],此合头是有唱词的。

又如演奏[江儿水]接[合头]等。

有的合头还有曲牌名,如[大开门合头]又名[水龙吟];

[哪吒令合头]又名[庆南枝];

[一枝花合头]又名[续冬来]。

实际上有的曲牌运用的次数较多,经常出现,可以任意接在其它曲牌后面演唱或演奏,这就被称为合头了。

[干牌子]

演奏术语。

将原有歌唱曲牌,改唱为念,用锣鼓伴奏,或者将念白也去掉,仅保留锣鼓伴奏,成为一种锣鼓点子,称为干牌子。

京剧锣鼓点子中的[扑灯蛾],[水底鱼]等均是。

[吹打曲牌]

演奏术语。

在京剧音乐中,广义地指唢呐与打击乐合奏的曲牌。

狭义地仅指[傍妆台]曲牌,又名[工尺上],以曲牌开始三个唱名音得名。

该曲牌节奏活跃,气势不凡,故在升帐,坐堂,庆功,宴宾,送客等场面被广泛使用。

[大字曲牌]

演奏术语。

指带唱词的曲牌。

过去工尺谱中唱词比工尺要大,且以唱词居中,工尺字写于侧,故名。

京剧音乐中,把带唱词,以齐唱形式,并由唢呐加锣鼓的曲牌称为大牌子。

有唢呐吹奏曲调加锣鼓的称为混牌子。

如再去掉锣鼓,仅由唢呐吹奏曲调称为清牌子。

相反,不用管弦,仅由锣鼓演奏的为干牌子。

[垫头]

演奏术语。

通常指唱腔中分割唱句词组或字的伴奏部分,垫补唱字间空隙者被称为垫头或小垫头。

根据不同的板式,其结构可大可小,但一般不超过被称为过门的结构。

如西皮原板第一词组后的胡琴伴奏(占一拍),通常称为垫头。

第而2词组后的胡琴伴奏(占二拍)则被称为小过门。

因此,垫头者通常占有半拍或一拍的时值。

但有时和小过门并无严格的区分。

作衬句时常称垫头而不称过门。

以前也有把垫头称为垫子字的,即垫入相应的工尺谱字(音)。

[移指换把]

1. 演奏术语。

弦乐器演奏中,以食指的移动按音,作为某一把位向另一把位转换的标志,称为移指换把,按自然音阶或半音排列移动把位,对窜同把位而言,即为移指换把。

因此,在自然音阶上,传统把位以按DO,RE, SOI(1 2 5)音为多,移指把位以按MI,LA,SI,FA(3 6 7 4)音为多。

2. 在演奏长音中,同一音位用不同手指交替移指按音,所形成的换把,亦称为移指换把。

[去工添凡]

演奏术语。

传统民间旋宫转调手法之一。

即将曲调中所有的“工”字改换成“凡”字,由于“凡”比“工”高半个音,遂使整个曲调转入下五度新调,切伴随出现一些新的旋律变化。

例如京剧的胡琴曲牌,如[八板],[傍妆台]等,常用次手法而使同一曲牌产生不同的调性色彩和旋律风格。

[锣经]

演奏术语。

锣鼓经的简称。

戏曲打击乐器锣鼓谱式。

用相应的方言状声字来模拟锣鼓的各种音响和节奏,通过口头的诵念形成一种谱式谓锣鼓经或锣鼓谱。

由于我国打击乐器种类繁多,音色极为丰富,故运用锣鼓经能突出所用各打击乐器的音色特征。

尤其在众多的戏曲剧种中,与地方语言及腔调运用紧密结合,具有简洁明了方便的特点。

自京剧形成之后,各戏曲剧种中的锣鼓经状声字(音色)可有不同,但其内部结构(即锣鼓基本配器与点子打法)大致趋于统一。

[鼓套子]

演奏术语。

根据唱腔旋律的需要,伴奏加以一种特定的补充与衬托。

通常是加花变奏,伴奏曲调萦绕唱腔曲调,使整个旋律更为丰富而连贯,俗称为套子,或所谓套着走。

如胡琴套子,鼓套子等。

鼓套子虽无旋律的音高变化,但它以板与鼓点子的音响变化,作各种形态的节奏交叉组合,能增加曲调旋律的动力,具有独特的表现作用。

在唱腔音乐中,鼓套子常用于过门。

在曲牌及器乐演奏中,鼓套子被大量运用。

[闹场]

演奏术语。

戏曲开演之前的落谷段及吹乐演奏。

早期戏曲在露天旷场演出,许以热闹火红的声响来招徕和吸引观众,常用众多的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开场演奏。

戏曲进入剧场后,还多少保留了着一形式。

京剧开场锣鼓段称为开场锣鼓,又称打通,闹台,闹场。

常分三通,每通之间可留有间隙。

头通,小堂鼓领奏,打击乐配合,点子较简单。

二通又称响通,以鼓板领奏,全堂打击乐配合,常用[急急风],[走马锣鼓],[冲头],[抽头],[九槌半],[马腿儿],[大水底鱼],[收头]等锣鼓点。

三通有称吹通,吹台。

唢呐领奏,曲牌有[一枝花],[将军令],[哪吒令],[柳摇金]等。

现戏曲中大都用开幕曲,但一般在开幕曲前也有用小段简洁的开场锣鼓段作为开导的。

[武场]

演奏术语。

京剧乐队中打击乐器之总称。

传统武场乐器大致有鼓板(单皮鼓与檀板),大锣,铙钹,小锣以及大小堂鼓,水钹,大铙,小镲锅,齐钹,梆子,星子(碰钟),小汤锣,大筛锣等。

现有的还增加了吊钹,大钹,定音鼓等。

[文场]

演奏术语。

京剧乐队中除打击乐器之外,管弦乐器之总称。

传统文场乐器大致有京胡,京二胡,月琴,南弦(小三弦),笛子,笙,海笛(小唢呐)等。

也有把云锣包括在内。

随着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的创作,有的还增加了其它传统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阮等,甚至配置西洋乐器。

[六场]

1. 演奏术语。

场即场面。

六场就是指早期京剧乐队中的六中乐器:

鼓板,大锣,小锣,京胡,月琴,南弦。

不计指定分工所兼的唢呐,笛子,小堂鼓等乐器。

后又增加铙钹,京二胡,形成京剧乐队的基本阵容。

2. 泛指京剧传统乐队中的所有乐器。

[场面]

演奏术语。

泛指戏曲乐队。

由于早期戏曲舞台装置较为简陋,乐队位于舞台中央靠后之处,支撑着整个舞台场面而得名。

后来乐队位置移于舞台下场门侧,但仍保留“场面”这一称呼。

现已改称乐队。

[九龙口]

戏曲术语。

演员出上场门数步,稍停亮相之地谓九龙口。

即具有光彩照人的重要之地。

旧时乐队在舞台中央,鼓师座位也在此地,以显示其地位的重要。

从现今看来,九龙口仍处于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上,符合舞台美学的规律。

[司鼓]

演奏术语。

司者,操作也。

演奏操作鼓板者谓之司鼓。

本作动词解,后亦作名词解,和鼓师并称。

[鼓师]

称谓。

称乐队演奏员为乐师,鼓板演奏员即谓鼓师。

由于鼓板在戏曲中的地位甚为重要,不仅要指挥下手打击乐器及整个乐队,还操纵着整个舞台表演之节奏。

故把鼓板演奏员称为鼓师也是一种尊称。

[打下手]

称谓。

指鼓师以外的,大锣,铙钹,小锣演奏者。

由于各打击乐器均由鼓板指挥领奏,故称司鼓者为上手,其它打击乐器演奏者为下手。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